升格佳作:闪亮的“冬瓜飞人”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haixi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哎,听见了吗?‘冬瓜飞人’今天大放光芒了!”同桌满脸兴奋地冲进教室。其他同学“呼啦”一下围了过去,兴致勃勃地等待着他的下文。(采用倒叙开篇,设置悬念,引出文章的主人公。)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有点儿迷惑?“冬瓜飞人”是谁?我的班主任也。“冬瓜飞人”个子不高,整个身体看起来像个圆桶,脑袋也圆圆的,头上光秃秃的,发出锃亮的光泽,只有额头上稀稀拉拉地残存着一撮顽强的毛发,像极了冬瓜表皮的小绒毛。“冬瓜”这个名号就是由他那极似冬瓜的外形而来。“冬瓜飞人”个头儿虽小,却有個响亮的名字——刘翔。他总是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嗓音骄傲地说:“有我这样的名人给你们当老师,同学们一定深感荣幸吧?”同学们还没完全反应过来,他又清清嗓子,低声来了句:“尽管我跑得不快,还是个浓缩版。”这时,班里总是一阵爆笑。(对班主任的外貌进行了生动传神的描写,揭示了“冬瓜飞人”这一称号的由来。通过语言描写,也反映出人物的幽默。)
  “冬瓜飞人”之所以能闻名学校,不仅因为他的外貌和名字,更因为他那幽默的性格。在办公室里,老师们总爱拿他的身高和“飞人”刘翔相比,开些善意的玩笑,可“冬瓜飞人”却毫不在意,总是笑呵呵地应着:“历史上的伟人,大多个子不高,这就叫‘浓缩的都是精品’。”有时他也会指着自己光秃秃的头顶,来上一句“知道咱为什么这么聪明吗?看咱的头就知道了”。大家先是一愣,随即便哈哈大笑起来。是呀,聪明“绝顶”嘛!(对班主任的语言进行了准确到位的描写,符合人物身份特点,彰显出人物诙谐幽默的个性特点,也显出他的机智。)
  不过,“冬瓜飞人”的“精华”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其貌不扬的他竟然在说课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杀进决赛,捧回了全国说课比赛一等奖的奖杯。这在我们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可是史无前例的。那天的表彰会上,他笑开了花,将奖杯举得老高,光闪闪的奖杯闪耀在他光秃秃的头顶之上,好不光亮!从那以后,那个灿烂的形象就定格在了全校师生的心中,他的外号前也多了仨字儿,大家都叫他“闪亮的‘冬瓜飞人”’。(删减了过多的细节描写,仅保留其“笑开了花”“光秃秃的头顶”“好不光亮”等白描描写,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班主任“闪光”的形象,简洁精到。)
  其实,闪亮的不仅是“冬瓜飞人”的学识,还有他的人品。这不,今天他又“大放光芒”了。原来,邻班的同学在篮球场打球,因抢球不慎跌倒,造成小腿骨折。“冬瓜飞人”知道后,如“飞人”一般快速冲到球场,试图将受伤的同学背起,无奈那同学太重,一下子将“冬瓜飞人”压倒在地。可“冬瓜飞人”并没有放弃,他将那位同学的手臂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然后用自己的手臂紧紧夹住同学的腰,半跪在地,用膝盖的力量缓缓撑起身体,那姿势是那么神圣。那一刻,缓缓起身的“冬瓜飞人”绝不逊色于跑道上的刘翔。他那矮小的身躯竟将那个高大的同学背了起来,趔趔起起地向医院走去。他的步履笨拙而蹒跚,那一刻他像极了朱自清笔下为给儿子买橘子而攀爬月台的父亲。(照应开头,解开谜底,对班主任帮助同学时的具体动作进行了生动细致的刻画,并注意结合“冬瓜飞人”这一称号的特点,彰显出其关爱同学心切的心里状态,表现出其人品的高贵。)
  想象着“冬瓜飞人”的背影,他的形象在我眼中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高过了路上的行人,高过了路边的树木。在我心中,他已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是指导我们前行的智者!
  亲爱的“冬瓜飞人”,您永远是我们心中最闪亮的引路人!(结尾抒情,不称呼老师,直接称呼其绰号,显得更加亲切自然。同时,“闪亮”也照应了文章标题,深化了文章主旨。)
  升格点评
  1.文题照应,倒叙开篇,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章事件叙述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3.描写手段多样化,正侧结合,彰显个性。
其他文献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年義务清除小广告约40万张  在江西省南昌市,今年91岁高龄的魏木金老人,从2001年起开始义务清除路边小广告,18年来已清除小广告约40万张。老人说,他之所以开始上街清理小广告,是受到垃圾广告骗人新闻的触动。起初,他是用手撕,后来改用刀子,一天能清理约700张,这么多年过去,刀子已用坏了十几把。  因为年事已高又患心脏病,魏木金老人的家人常常劝他多休息,但是他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一日,校长曹云祥与梁启超谈起导师聘任之事。  梁启超问:“有个人校长不知可曾注意过?”  曹云祥说:“不知是哪位高贤?”  梁启超说:“江西修水的陈寅恪,校长有意聘他吗?”  曹云祥问:“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启超说:“他不是博士,连硕士也不是。”  曹云祥又问:“那他总该有大作吧?”  梁启超说:“也没有著作。”  曹云祥笑道:“既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又
“物理”这个高深莫测的名词没有“从小”这个概念,所以我不必回到记忆深处把哪个“从小就不喜欢”的物理老师或是哪堂“从小记忆深刻”的物理课重新抽出来鞭笞一遍。但是在初中那个马尾要扎到头顶正中、走路都高昂着头、自以为无所不能的年纪,开始接受每天一堂物理课上必须承认自己像个白痴的打击,我对物理的恐惧便从发梢蔓延到脚趾,枝叶繁茂地横亘了几乎整个少女时代。  非常诚实地说,最初我是信心十足地学习这门课的。初二
苏轼写黄州赤壁,所写并非天下奇观胜景,却能思接千古,领悟物我的有尽与无尽;陆游写小大孤山,地理沿革、人文传说、前人诗词,无所不涉,处处都有趣味;又有陶渊明的南山,寄托着悠然自在的情怀;杜甫笔下的长江,饱含深沉的愁情……  此等山水,别有境界,而这一点象外之妙,正是文章的灵魂所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是说看得见山水之外的山水,听得到声音之外的声音,写得出形象之外的情思与哲理。  《大学》里有一
研究生在朋友圈内评价导师的学术研究为“垃圾”,导师愤然与其断绝师生关系。当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沉潜治学的固有模式与互联网的自由言论发生激烈碰撞时,我们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的“任性”交往。“垃圾”和“逐出师门”均已过火,我们应牢记“理性”,切莫“任性”。  “任性”是一把有毒的利刃,须时时放在“理性”的刀鞘中。屠呦呦在研究青蒿素时,经历了数百次实验失败,才最终获得了抑制率为100%的新型青蒿素,从而斩获诺贝
我的故乡在南方,那里的新年与这飘雪的北方截然不同。  南方的四季没有北方这么鲜明,过年时的茶园依然一片葱茏。  虽是早上五点,但袅袅的炊烟已经升上村庄的上空。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着,偶尔夹杂着几声鸡鸣。  刚还在睡梦中的孩童打着哈欠揉着惺忪的眼睛,似是被这鸡鸣声所唤醒,亦是被这春节的气味所唤醒,脑海里仍然回想着昨夜春晚喜气盈盈的画面。  街头流浪的大黄猫漫无目的地游荡着,看着满地燃放过的鞭炮的纸屑,
题目  《剪得秋光入卷来》中说:“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请以“生命深处的诗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中心明确,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不少于700字。  题目解析  这是一道由大阅读题延伸而来的作文题,来自王清铭的散文《剪得秋光入卷来》。文中,作者有感于现代化进程中,忙碌的城市人越来越关注身外之物,忽视了内心的点滴感受,更无内在的生命观照。这一作文题摘自散文中
前段时间,微博上几张贵州大学老师带着年迈母亲上课的照片引发热议。照片中,老人坐在教室的后排,时而打盹儿,时而看着前方。老师在讲台授课,学生像往常一样正常听讲,似乎没有被老人影响。记者了解到,这位老师是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胡鸣,照片中的老人,正是他85岁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目前只认识自己的儿子,并且与儿子寸步不离。  胡鸣告诉记者,自从2010年父亲因脑溢血去世之后,2011年母亲的老年痴呆症
如果我是一朵小花  我要在春天的苏醒中  发芽  即使只有几个花苞  也要拼命地在阳光中获取温暖  呼吸新鲜空气  因为我要奋力生长  不辜负这春天的绿意  如果我是一朵小花  我要在夏日的骄阳下  盛开  尽情展现我的芳颜  让笑容绽放在那暖融融的风景里  作为一个小小的装饰停在那儿  留下永恒的美丽  如果这时  有蜜蜂因为我的芳香要来采蜜  我会对它说  采吧!愿花蜜甜进你的梦里  如果有人
亲爱的“圣诞老人”:  习惯了总是在平安夜收到你悄悄放在我枕边的信,因此在五月这个独属于你的节日里,我也悄悄把这封信放在你的枕边。  还记得第一次发现圣诞老人来信的那个清晨,我心情忽然由阴转晴,艳阳高照。我兴奋地冲进你的房间,与你分享这份喜悦,一字一句地将信读给你听:“这个学期你被评为‘三好学生’,口算、写字、跳绳都得了一等奖,还越来越爱看书了。你知道吗?你的每一次进步,爷爷都知道,打心眼儿里为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