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qia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中国遵循新发展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为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
其他文献
智能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在逐步显现,也必然深刻影响并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建构一种平衡型国家,其要义是国家与社会的动态平衡。在智能革命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至少在资源丰富、共识达成、充分回应等方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重要助力;但亦在安全风险、公民隐私和公平难题等方面对国家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加密技术以及多中心化特征等,则为解决安全、隐私及公平难题提供了思路,从而为智能社会中秩序系统、赋权系统与创新系统的发展完善提供支撑。作为程序智能,人工智能与区块
改革开放40年至今,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实践经历了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的重大变革。考察当前“三权分置”实践历程,必须落地于土地流转这一关键场域。通过对全国不同农村地区的田野调查发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流转迅速上升,传统小农经济结构因之趋于解体,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渐行渐远。“三权分置”制度实践呈现出土地集体所有权实践实体化、承包权实践股份化资产化和经营权实践市场化的新发展特征,同时显现出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主体实践地位强化而农户承包权主体实践地位弱化的新演变态势。未来农村土地制度变
“汉民族形成问题争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语境中的一个独特案例。范文澜《试论中国自秦汉时成为统一国家的原因》一文引发这一争论,但该文的最初目的并非与苏联学者叶菲莫夫展开论辩,而是旨在纠正旧版《中国通史简编》的“缺点和错误”。范文澜所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求“神似”而不是“貌似”、“历史的具体事实正是有和无的根据”,不仅是他在争论中所持的基本观点,更是他致力于纠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时所提示的基本原则。范文澜慎重考察斯大林民族定义和苏联史家观点对解决中国历史问题的适用性,基于他
大数据(Big Data)是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产物。大数据本质上依然是数据,既包括可用于传统量化研究的结构化数据,也包括传统技术没有研究过的新型非结构化数据(如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①对来源于社交媒体、网络发言、音频视频、网络购物等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研究人员加以处理后都可以使之产生相应的研究价值。
段忠桥教授的《对“伍德命题”文本依据的辨析与回应》一文(以下简称“段文”)批评并反对我40多年前发表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第一篇论文①以来已多次辩护的命题,即“马克思不是因为不正义而批判资本主义的”。在我看来,这是一场非常久远的争论。尽管近年来我的研究已经发生转向,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依然值得回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从马克思创立时就被赋予了时代特征。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新时代,同样赋予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传统教科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翻版。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特别是,“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重大意义。”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新时代的历史特征和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新发展理念,指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进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呈现了一系列大不相同于以往的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既是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使然,更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物。正是立足于这些变化,我们才能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中国经济也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始终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势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①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对经济发展阶段转变的重要判断,不仅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指出这个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崭新使命,而且提出了重要和紧迫的理论需求———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新的思想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发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②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关切
党的十九大宣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征程的行动总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目标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