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和优化教与学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预习、听课、复习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 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8-01
高一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化学后,他们就感到在化学越来越难学了,知识点太多、太乱记不住。老师上课讲的好像都听懂了,但自己做题时一做就错,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激情大减。的确,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学习方法没有相应的改变,使学生逐步陷入了化学学习的迷茫之中,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就被分化出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和灵活交互的特征。本人针对以上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们参与教与学的热情高涨,重新点燃了学习化学的激情,也体现了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著名脑思维学者、堪称世界记忆之父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 运用思维导图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运用思维导图预习,提高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環节。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预习效果呢?此时,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改变他们这种无效预习的旧习惯。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用纸+笔形式手绘制为主。首先确定中央主题,及下一级主题。最大的主题尽量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一朵花或一朵云为中央主题),画在纸的中央,周围留出空白。其次,主题的连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曲线,由中央主题开始连接下一级主题,而且在线上方写上关键词。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该节的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笔标注上“已理解、有疑惑、完全不懂”等等的符号。
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快速把握住阅读内容的关键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其次通过学生独立制作个性鲜明思维导图,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通过检查思维导图,也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听课的效率
避免或减少学生走神而听遗漏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率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上有“疑惑、完全不懂”等等的符号,学生听课时就有了目标,就会投入到课堂中来。把“有疑惑、完全不懂”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学生一节课下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正如一位同学的感言:我以前上课都是忙于做笔记和操老师板书,都不理解课堂内容,也不知道知识点的重点,看是学得很认真,但效果不好,学得累。现在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了做笔记的速度和质量。把平时用于记录笔记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了思考和理解上,我感觉学得轻松和自信多了。
另外,我也尝试在课堂上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新知识点不断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看到核心内容通过线条连接后,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的呈现在图中,学生感觉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师生共绘思维导图过程中也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这种方式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3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在复习中,本人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其次,分小组交流制作的思维导图,交流过程中,不批评别人的想法,保持自主性,小组长把所有的意见记录,尽可能的发散、联想。
然后,小组长和组员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在复习课堂上先请各小组代表依图介绍复习,然后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同时展示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
最后,根据课堂复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并适当地在图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从而形成个人的复习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弄清楚一些更详细的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这样把整节、整章甚至整本书的内容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
同时,平时鼓励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要坚持使用,循序渐进;在绘制上要不断改进,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跳出传统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善于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本人感觉到,思维导图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着它无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我们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可以巧妙灵活的将思维导图的运用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托尼·巴赞,著.思维导图[M].李新,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6-40,98-101.
[2] 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6.
[3] 葛岩.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J].化学教与学,2010(11):6,16-17.
[4] 周业红.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2009(8):1-3.
关键词:思维导图 化学教学 化学学习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118-01
高一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化学后,他们就感到在化学越来越难学了,知识点太多、太乱记不住。老师上课讲的好像都听懂了,但自己做题时一做就错,学习化学的兴趣与激情大减。的确,有的内容如:“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等等知识理论性强,抽象程度高,这些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学习方法没有相应的改变,使学生逐步陷入了化学学习的迷茫之中,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部分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就被分化出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和灵活交互的特征。本人针对以上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问题,在教学中适时的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同学们参与教与学的热情高涨,重新点燃了学习化学的激情,也体现了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著名脑思维学者、堪称世界记忆之父的东尼·博赞(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创立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它以放射性思考为基础,是一个简单、高效、放射性、形象化的思维工具。 运用思维导图在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运用思维导图预习,提高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環节。如何才能更好的提高预习效果呢?此时,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改变他们这种无效预习的旧习惯。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时都用纸+笔形式手绘制为主。首先确定中央主题,及下一级主题。最大的主题尽量以图形的形式体现出来(例如一朵花或一朵云为中央主题),画在纸的中央,周围留出空白。其次,主题的连接,用不同颜色的彩笔画出曲线,由中央主题开始连接下一级主题,而且在线上方写上关键词。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快速阅读每一小节内容,圈选出该节的关键词,选择每节的主要关键词,填到主要分支的线上。当该主要分支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则继续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相关的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笔标注上“已理解、有疑惑、完全不懂”等等的符号。
首先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快速把握住阅读内容的关键点,并理顺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提高听课效果。其次通过学生独立制作个性鲜明思维导图,调动他们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另外,通过检查思维导图,也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从而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 运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听课的效率
避免或减少学生走神而听遗漏知识点,运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和效率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由于课前预习的思维导图上有“疑惑、完全不懂”等等的符号,学生听课时就有了目标,就会投入到课堂中来。把“有疑惑、完全不懂”的地方尽可能地标记上“已明白、还有问题、拓展知识点”等,学生一节课下了会有一种成就感。正如一位同学的感言:我以前上课都是忙于做笔记和操老师板书,都不理解课堂内容,也不知道知识点的重点,看是学得很认真,但效果不好,学得累。现在利用思维导图记笔记,提高了做笔记的速度和质量。把平时用于记录笔记的时间更多的用在了思考和理解上,我感觉学得轻松和自信多了。
另外,我也尝试在课堂上师生共绘思维导图的形式把新知识点不断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可以看到核心内容通过线条连接后,使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清晰的呈现在图中,学生感觉一幅图胜过千言万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便于课后复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这师生共绘思维导图过程中也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这种方式也便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3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提高综合能力
复习是巩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绘制思维导图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复习总结都表现出一定的兴趣。
在复习中,本人先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整节或整章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并依自己的理解绘制一幅思维导图。
其次,分小组交流制作的思维导图,交流过程中,不批评别人的想法,保持自主性,小组长把所有的意见记录,尽可能的发散、联想。
然后,小组长和组员对交流的相关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原来的思维导图进行改进、完善和丰富,形成小组的集体智慧。在复习课堂上先请各小组代表依图介绍复习,然后大家讨论该思维导图的优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同时展示自己所作的思维导图。
最后,根据课堂复习情况,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或重新制作,并适当地在图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从而形成个人的复习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弄清楚一些更详细的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尽量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这样把整节、整章甚至整本书的内容浓缩为一张思维导图,从而逐步达到“把书读薄”的目标。
同时,平时鼓励学生对于思维导图要坚持使用,循序渐进;在绘制上要不断改进,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跳出传统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要善于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
通过一段时间的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本人感觉到,思维导图是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有着它无可估量的价值。我们不难发现,思维导图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空间智能的开发。我们在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可以巧妙灵活的将思维导图的运用与其他教学设计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必将为新课程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美)托尼·巴赞,著.思维导图[M].李新,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36-40,98-101.
[2] 托尼·巴赞.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5-6.
[3] 葛岩.思维导图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举例[J].化学教与学,2010(11):6,16-17.
[4] 周业红.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20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