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课堂注入活性元素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13_y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体认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级学生为好。再造型情境则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计其余内容,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比对,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展示矛盾,布设机关,寻求破解之法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求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则源于认识活动的矛盾性,即新的认识对象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或称智力冲突。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出现矛盾,吸引心理能量向矛盾方向倾斜和聚集。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活化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无中生有”,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展示矛盾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设计矛盾,是指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的终极结论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延长和曲化教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使教学成为以思维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训练,即变“直通”为“曲致”。这个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又要有难度,还要形成逻辑。
  一是利用矛盾,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兴趣
  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积极性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开展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励策略。竞赛激励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它又有两种方式:一是随机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二是预定方式,即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专门竞赛评比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的,竞赛项目和内容可以是“小语文”(课本内),也可以是“大语文”(课本内外)。实践证明,在某些不需要系统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群体赛,二是个人赛。群体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互助精神。个人赛是一种最具刺激性的竞赛形式,则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选择恰当手段,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创造以“活”为表征的教学动态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较有普遍意义的有下面几种。
  1.巧设悬念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集中学习注意力。
  2.组织对垒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角色置换
  课堂教学沉闷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其效应是:由于角色的改换,所有成员都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对教学活动有兴味;由于角色体验的变化,教与学均有上好课的愿望和内驱力,执教者为此将十分重视对备课、上课的每一个内容和环节的推敲、斟酌,以便赢得好评和支持;学习者会因为上课人同时代表着自己,而积极帮助执教者把课上圆满;教也是学,而且是更高水平的学,为教者将因此把课真正学通弄透,学的方面作为教的合作者和挑剔者,也一定会十分重视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4.指误法
  在一些课堂上,名义上是主体的学生只有让老师指错挑毛病的份儿,而宣称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则一贯正确,甚至有目共睹的错误也为学生所讳言,这是学生学习消极的根源之一。所有生动活泼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无不以教学民主为前提。指误法便是要真正还学生一个主人的名分和权利,由学生来指说教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被指之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当然包括对课本和教参的指误和质疑),也可以是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为使这种方法更有效果,教师还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置误。方式有二:一是随时指误,即教学进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指出问题;二是集中指误,即规定每课结束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集中提出问题。其效应是:第一,学生的心理地位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只配接受的消极被动角色,而是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完全平等的人,因此心理开放、自由、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第三,课堂将因此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其他文献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教师对“弘扬人文精神”,“唤醒主体意识”,“坚持生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大语文教育观”等理念高度重视;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赞成,但怎样落实这些理念,怎样让学生在语文的乐园里自由自在地邀游,认识不一。在教学中,笔者探索出四个“yi”途径,即:意——疑——议——逸,具体做法如下。    意:在诵读中“意”语文    “意”就是沉潜吟咏,心通其情,意会其理。  众所周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美育过程是寓教于乐,寓智于美,以美育人的教育过程。在各学科中。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尤为突出。“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既包含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更包含美学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一篇篇文字兼美、涵义深刻的文章,无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而语文的人文性正是教师通过美育教育而使学生获得的。可以这么说,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学
写作个性的培养是一项综合的工程,其能力点包含着兴趣、思想及写作底蕴等诸多方面,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释放心灵,张扬个性的同时,应结合其个性的能力点进行有效地培养。  初中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践构想  (一)构想初中语文个性化写作序列  初中语文个性化作文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为主线,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的
文学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核心内容、黄金因素,是语文素养这顶王冠上的一枚硕大而璀璨的明珠。让文学世界和学生心灵相通,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在语言教育中,在“听说读写”中上好文学阅读课,通过学习文学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实现培养“语文人”和“文学人”的教学目标。言语的形式为言语作品的外部方面,言语的内容为言语作品的内部方面。言语的内容和言语的形式统一于言语作品之中,二者
一节怎样的课才算是成功的课呢?笔者认为自己和学生都感到快乐的课可以称之为成功的课,上到手舞足蹈,上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上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都可谓成功的课。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这样的课并不多,下面记几节让我感到快乐的课。  一.表演课  《孟子》选读中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讲述一齐人在坟场乞讨却欺骗妻妾是与富贵人欢宴,而后被妻妾发现的故事。我先将全班分为三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  比如《死结》,就写了一个男人不平衡的心态。马建国之所以强暴了自己的养女,并上吊自杀,并非他真的过得多么不好,过得不好的比比皆是。他就是不平衡,觉得自己作为一个男人枉过了一生,连一个真正像样的女人都没有碰过。他得有所弥补,所以他走了一条绝路。这就是马建
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作文,有效提升作文教学成效,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开展作文内涵教育,缓解学生畏难情绪  许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谈文色变”,有学生称作文写作为“难于上青天”,这样的畏难情绪成为了制约学生作文学习兴趣提升的重要消极情感,教师应当进行针对性的破解。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向学生阐述作文的内涵,让学生明白作文是通过语言文字手段,将自己生活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来,围绕
按照课程标准的解说,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语文的实践性特点,决定这门课程应该从实践中学习,让学生接触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重视各种语文学习实践机会。或许是因了浪漫的缘故,或许是因了语文的浪漫特征,拿到初二语文课本的第一天,我在书的首页默默地写下了以下几行字:“以青春之心灵,携青春之少年,唱青春之语文。”正是这朴素的几行字启迪着我在一年的教学中,面对着亦生亦友的青春灿烂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是教育的中心”;“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本,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文言文学习是初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由于学生与古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存在距离,因此在交流上有着一定的陌生感。所以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不到文章本身的魅力所在,文言文教学成了简单的疏通文意。如果这样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价值。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又应该何去何从呢?    一、文言文教学中要努力升华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 “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第八条规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