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活力,才有魅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让语文课充满活力,不仅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由语文学科的内容和性质决定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活”,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策略。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体认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级学生为好。再造型情境则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计其余内容,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比对,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展示矛盾,布设机关,寻求破解之法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求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则源于认识活动的矛盾性,即新的认识对象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或称智力冲突。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出现矛盾,吸引心理能量向矛盾方向倾斜和聚集。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活化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无中生有”,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展示矛盾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设计矛盾,是指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的终极结论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延长和曲化教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使教学成为以思维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训练,即变“直通”为“曲致”。这个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又要有难度,还要形成逻辑。
一是利用矛盾,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兴趣
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积极性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开展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励策略。竞赛激励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它又有两种方式:一是随机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二是预定方式,即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专门竞赛评比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的,竞赛项目和内容可以是“小语文”(课本内),也可以是“大语文”(课本内外)。实践证明,在某些不需要系统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群体赛,二是个人赛。群体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互助精神。个人赛是一种最具刺激性的竞赛形式,则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选择恰当手段,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创造以“活”为表征的教学动态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较有普遍意义的有下面几种。
1.巧设悬念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集中学习注意力。
2.组织对垒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角色置换
课堂教学沉闷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其效应是:由于角色的改换,所有成员都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对教学活动有兴味;由于角色体验的变化,教与学均有上好课的愿望和内驱力,执教者为此将十分重视对备课、上课的每一个内容和环节的推敲、斟酌,以便赢得好评和支持;学习者会因为上课人同时代表着自己,而积极帮助执教者把课上圆满;教也是学,而且是更高水平的学,为教者将因此把课真正学通弄透,学的方面作为教的合作者和挑剔者,也一定会十分重视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4.指误法
在一些课堂上,名义上是主体的学生只有让老师指错挑毛病的份儿,而宣称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则一贯正确,甚至有目共睹的错误也为学生所讳言,这是学生学习消极的根源之一。所有生动活泼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无不以教学民主为前提。指误法便是要真正还学生一个主人的名分和权利,由学生来指说教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被指之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当然包括对课本和教参的指误和质疑),也可以是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为使这种方法更有效果,教师还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置误。方式有二:一是随时指误,即教学进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指出问题;二是集中指误,即规定每课结束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集中提出问题。其效应是:第一,学生的心理地位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只配接受的消极被动角色,而是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完全平等的人,因此心理开放、自由、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第三,课堂将因此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设计情境,体悟语言之美,想象之妙,思辨之趣
设计情境是一种加诸学习者感性材料而推之于理性领域的教学积极化策略。它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再现型,二是再造型。依据课文内容特点和风格,结合教师、学生的兴趣、优势和习惯,运用语言、动作、音乐、美术、声像、扮饰、模拟、表演等手段,艺术地再现课文内容情境,由情境激活学生的情绪、情趣和情感,进而促其积极参与体认活动。这种再现型情境,适用于除议论文以外的各种文体,尤其适宜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教学对象则以低年级学生为好。再造型情境则是凭借课文提供的局部内容(如事件的起因或结局),运用适当手段,重新设计其余内容,通过呈现新的、前所未有、各不相同的情境的比对,激活学生思维和想象热情。此种方法适用于记叙性课文。
二.展示矛盾,布设机关,寻求破解之法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学生学习的需要源于学生内在矛盾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探求欲望和参与积极性则源于认识活动的矛盾性,即新的认识对象同已有认识水平之间的矛盾,或称智力冲突。认识过程归根结底是一个思维过程,思维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认识中出现矛盾,吸引心理能量向矛盾方向倾斜和聚集。没有矛盾就没有认识的需要,就没有思维。活化语文教学的一大策略就是“无中生有”,造出矛盾,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展示矛盾有两种方式和类型。一是设计矛盾,是指教者在对课文进行教学处理时,有意避开教学过程的直指目标和一步到位,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足以刺激心智兴奋的矛盾性问题,使教学的终极结论具有不确定性,从而延长和曲化教学结论的获得过程,使教学成为以思维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的训练,即变“直通”为“曲致”。这个教学过程矛盾化处理的关键是“问”的设计:既要问得“刺激”,又要有难度,还要形成逻辑。
一是利用矛盾,是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出现的有思维探讨价值的矛盾性问题激活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设计实施之间总是存在着距离,课堂中常常出现教者设想和意料之外的情况,还会遇到学生的质疑和问难。这些问题有的是教者备课时忽略的,有的是教学深化过程中产生的,其中必不乏智慧的火花、独到的见地。教者应凭借对教材的通透了解和对教学活动的熟练驾驭,机智地随机判断、选择、调拨,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适时利用,以推动教学向深度广度演进。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培养学生兴趣
任何意志行为总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积极性首先是动机问题。这种动机可以因为对学习材料和教学内容有兴趣而产生,也可以由于对参与活动的人和活动结果的评价而引起。开展竞赛就是依据后者采取的激励策略。竞赛激励有两种形式:一是贯穿于课堂教学机制中的经常性比赛活动,二是专门组织的竞赛评比。前者意在造成一种氛围,把教学调控为具有竞逐比试特点的能动表现过程。它又有两种方式:一是随机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进程随时展开竞赛活动;二是预定方式,即在备课时预先设计竞赛,使之同时成为教学检测环节和反馈手段。专门竞赛评比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组织的,竞赛项目和内容可以是“小语文”(课本内),也可以是“大语文”(课本内外)。实践证明,在某些不需要系统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领域,如记忆性(识记、背诵)、观察性、猜测性、判断性、发现性、思辨性、想象性等竞赛,各种水平的学生,包括“双基”平平甚至较差的学生,都可能取胜,以至成为喜爱语文、学好语文的契机和开端。组织这类竞赛也有两种方式:一是群体赛,二是个人赛。群体赛可以激发和增强集体竞争意识,是一种没有负面效应的竞赛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互助精神。个人赛是一种最具刺激性的竞赛形式,则可以把学生的能动性极大地激发出来。
四.选择恰当手段,破解教学中的难题
手段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具体方法。创造以“活”为表征的教学动态艺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较有普遍意义的有下面几种。
1.巧设悬念
悬念是文学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语文本身的文学性、广博性、认识切入的多角度性、结论答案的非唯一性,使语文教学可以运用悬念激活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对教学保持饶有兴致的关切心情。悬念激活一要聚焦,所设悬念应是教学内容的“核”和“结”,具有牵动和辐射意义;二要巧施,即悬念本身要新颖、巧妙,富有启迪性和艺术性,施用要选好时机,或用以导入,或用以造成高潮,或用于集中学习注意力。
2.组织对垒
少年天性好说好动,有锐气不服输,愿意表现自己,接受挑战和与人较量。现实教学中的消极与冷淡本不是他们想有的态度,运用对垒法不但可以改变知识的产生方式,还可以消除学习者的被动心态,激发出一争高低的青春热情。运用对垒法是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为两个“对立”的阵营(如男女生各为一方,或按组、按座次划分),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开展课堂辩论。交锋双方各自推举组织者和发言代表,并安排轮流发言或被对方指定发言。运用这种方法可使双方成员充分“开动机器”,为驳倒和战胜对方而积极投入高速高效的思考和语言的组织与表达,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
3.角色置换
课堂教学沉闷常常是因为教与学两种心理层面存在反差,学不理解教,觉得教总是不能真正拨动他们的心弦;教也不理解学,认为学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这样,教与学总是难以形成心理同位同步的统一。用换位法是变换教与学的规定角色,由学生尝试教,教师体验学。具体做法是推选语文读说听写能力较强的学生独立备课,然后当众说明教学设计,征求意见和补充修改;上课时,教师作为普通一员坐在学生座位上,参与教学活动,学习结束后组织评议。
其效应是:由于角色的改换,所有成员都将产生一种新鲜感和亲切感,对教学活动有兴味;由于角色体验的变化,教与学均有上好课的愿望和内驱力,执教者为此将十分重视对备课、上课的每一个内容和环节的推敲、斟酌,以便赢得好评和支持;学习者会因为上课人同时代表着自己,而积极帮助执教者把课上圆满;教也是学,而且是更高水平的学,为教者将因此把课真正学通弄透,学的方面作为教的合作者和挑剔者,也一定会十分重视对课文的学习和掌握。
4.指误法
在一些课堂上,名义上是主体的学生只有让老师指错挑毛病的份儿,而宣称为学生服务的老师则一贯正确,甚至有目共睹的错误也为学生所讳言,这是学生学习消极的根源之一。所有生动活泼高质高效的语文教学,无不以教学民主为前提。指误法便是要真正还学生一个主人的名分和权利,由学生来指说教的过失、错误和不足。被指之误既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当然包括对课本和教参的指误和质疑),也可以是教学行为方面的问题。为使这种方法更有效果,教师还可在教学设计中有意置误。方式有二:一是随时指误,即教学进程中允许学生随时指出问题;二是集中指误,即规定每课结束前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集中提出问题。其效应是:第一,学生的心理地位提高了,他们不再是只配接受的消极被动角色,而是在人格、知识上同教者完全平等的人,因此心理开放、自由、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第二,学生为了能够适时、准确地指误,不但要积极参与,还要认真思考,学习效率必定会提高;第三,课堂将因此充满浓厚的民主气氛和探讨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