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行业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近几年,其中的担保行业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在相关法规以及核算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极不利于会计行业的整体发展。所以,有关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于其中问题的探究,以更好地推进担保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获取一定的收益。而本文就其中的相关文问题做分析。
关键词:担保行业;会计工作;法规;问题
担保行业会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因为这关系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加强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分析,才能帮助人们更为详细的了解有关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有关知识也自己内容,同时也便于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进而为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提高对于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积极地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1 担保业概述
1.1 担保业的定义
顾名思义,担保业主要指的就是为个人或者企业融资活动进行担保,从具体表现而看,它与金融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互为依存。在融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融资者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以降低风险,而为了保证保证其还款能力,往往要求有第三方的担保,这就促使担保公司得以诞生,间接地促进了担保行业的发展。
1.2 担保业的特点
事实上,担保业还算比较新兴的行业类别之一,基本属于投资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第三方,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担保业的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针对银行以及融资企业相比,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担保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担保人的资信等级上,由于担保行业的第三方出现,很容易增加有效的保证,从而确保其融资者的基本资信等级。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个人的资金是不具有一定较为详细的评价高准的,而在实际的担保过程中,所选择的担保企业的资信等级也就关乎着金融业的发展。其次,担保业担保业该具有一定的风险,而且风险相对还很大,这与其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有关。
2 担保行业会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2.1 准备金计提转问題
从担保业的本质来讲,其收益的模式主要是长期性的,换言之,其交易属性属于长期交易的范畴,因此,其风险成本也是长期性的,并且是逐步外放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担保企业的收益能力,使其稳定发展,在实施担保业务中,收取的担保费应该与长期的风险成本有合理的配比,同时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谨慎原则。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担保机构一般情况都要按照担保费用50%的比例提取责任准备金,这样操作的主要作用即是为了防止过头分配,从而促使支出与收入平衡。但是据目前担保行业的实际操作案例来看,在实行准备金计提环节缺乏一定理论指导,因此,各个企业所提出的比例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2.2 担保机构风险收益较低
担保企业风险较高,然而,收益却较低,这就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很多担保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针对担保企业或者有关机构而言,往往形成了固定的“非盈利”的认知,并且实际上,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成本也难以进行准确的预估。这就造成了风险较高的一个局面,极不利于担保机构的良好发展,甚至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已经在财政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可以加强补贴,但是风险实在是不可预期的,因此,大多都是杯水车薪,其中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关人员能够加以重视。
2.3 担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急需规范
担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由于风险成本较高,所以对于内部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运营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但是从目前经营发展的情况而看,一些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也就谈不上对风险地控制了。这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与风险预估,不利于担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 担保企业会计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担保行业在规定有关的责任准备金计提制度时,首先应该注重计提方法的阶段性。而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日平均法、月平均法、年平均法。其中年平均法主要适用于初级担保公司,即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步阶段的公司,也就是业务量较小的公司。相反的是,日均法则实用于业务量较大,交易金额也相对较大的担保公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逐单处理的话,就会加大工作量,因此,按照月平均法的金额计提是较为科学的。
4.2 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
事实上,可以知道,一般风险金的计提在担保业务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冲非预期损失,然而非预期损失主要来源于担保行业波动所致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非预期损失实质上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成本,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期性,在实际业务中,非预期损失则应该由收益资本抑或是外部补偿(譬如:政策性补贴)进行弥补。由此可见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对象应该是当年的税后收益。
4.3 创新收入模式
按照担保行业的一般运营原则,担保费的收取方式主要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我们知道担保风险却是日益凸显的甚至是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担保费用的收取要与远程风险成本相配比。具体的操作办法即是通过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对担保费用实行分期收取,这样才能使担保收入与远期风险成本相平衡。
4.4 建立担保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尤为关键的。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只有不断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担保机构中的会计管理,尽量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这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做好担保的内部控制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有关担保机构能够定期的梳理控制机制,找出问题,再采取有效措施以及落实有关政策加以望山,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风险的控制,使得风险评估水平得到提升。其次,还要加强有关担保机构企业文化的构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内部的控制。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众多企业管理者越开越重视担保业的会计工作,因为这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还是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政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关企业也要加强风险的管控,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担保行业的良好发展,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溪.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财富,2018(3).
[2]王绍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9):27-27.
[3]孙娇.担保行业“两项准备”提取与相关问题探讨[J].纳税,2017(27):145-145.
关键词:担保行业;会计工作;法规;问题
担保行业会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因为这关系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只有加强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分析,才能帮助人们更为详细的了解有关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有关知识也自己内容,同时也便于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进而为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提高对于担保行业会计工作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结合实际的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针对其中的问题积极地提出一些有效的对策,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稳定发展。
1 担保业概述
1.1 担保业的定义
顾名思义,担保业主要指的就是为个人或者企业融资活动进行担保,从具体表现而看,它与金融行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是互为依存。在融资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融资者具备一定的还款能力,以降低风险,而为了保证保证其还款能力,往往要求有第三方的担保,这就促使担保公司得以诞生,间接地促进了担保行业的发展。
1.2 担保业的特点
事实上,担保业还算比较新兴的行业类别之一,基本属于投资企业以及银行之间的第三方,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担保业的存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针对银行以及融资企业相比,也具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担保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担保人的资信等级上,由于担保行业的第三方出现,很容易增加有效的保证,从而确保其融资者的基本资信等级。这是因为通常情况下,个人的资金是不具有一定较为详细的评价高准的,而在实际的担保过程中,所选择的担保企业的资信等级也就关乎着金融业的发展。其次,担保业担保业该具有一定的风险,而且风险相对还很大,这与其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有关。
2 担保行业会计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2.1 准备金计提转问題
从担保业的本质来讲,其收益的模式主要是长期性的,换言之,其交易属性属于长期交易的范畴,因此,其风险成本也是长期性的,并且是逐步外放的。所以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为了确保担保企业的收益能力,使其稳定发展,在实施担保业务中,收取的担保费应该与长期的风险成本有合理的配比,同时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谨慎原则。在实际的业务操作过程中,担保机构一般情况都要按照担保费用50%的比例提取责任准备金,这样操作的主要作用即是为了防止过头分配,从而促使支出与收入平衡。但是据目前担保行业的实际操作案例来看,在实行准备金计提环节缺乏一定理论指导,因此,各个企业所提出的比例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2.2 担保机构风险收益较低
担保企业风险较高,然而,收益却较低,这就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这也是很多担保企业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针对担保企业或者有关机构而言,往往形成了固定的“非盈利”的认知,并且实际上,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成本也难以进行准确的预估。这就造成了风险较高的一个局面,极不利于担保机构的良好发展,甚至会产生更大的问题。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已经在财政方面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可以加强补贴,但是风险实在是不可预期的,因此,大多都是杯水车薪,其中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这就需要有关人员能够加以重视。
2.3 担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急需规范
担保机构内部控制系统不规范也是一大问题,由于风险成本较高,所以对于内部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有所提高,这样一来才可以有效地控制公司运营中的风险,从而确保公司的稳定发展。但是从目前经营发展的情况而看,一些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完善,因此,也就谈不上对风险地控制了。这就很难进行有效的监控与风险预估,不利于担保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4 担保企业会计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4.1 完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制度
担保行业在规定有关的责任准备金计提制度时,首先应该注重计提方法的阶段性。而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日平均法、月平均法、年平均法。其中年平均法主要适用于初级担保公司,即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初步阶段的公司,也就是业务量较小的公司。相反的是,日均法则实用于业务量较大,交易金额也相对较大的担保公司。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果逐单处理的话,就会加大工作量,因此,按照月平均法的金额计提是较为科学的。
4.2 明确一般风险准备金制度
事实上,可以知道,一般风险金的计提在担保业务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对冲非预期损失,然而非预期损失主要来源于担保行业波动所致的系统性风险,因此,非预期损失实质上是一种不可预测的风险成本,正是由于其不可预期性,在实际业务中,非预期损失则应该由收益资本抑或是外部补偿(譬如:政策性补贴)进行弥补。由此可见一般风险准备金的计提对象应该是当年的税后收益。
4.3 创新收入模式
按照担保行业的一般运营原则,担保费的收取方式主要是一次性完成的,但是我们知道担保风险却是日益凸显的甚至是逐渐增加,这就需要担保费用的收取要与远程风险成本相配比。具体的操作办法即是通过利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核算,对担保费用实行分期收取,这样才能使担保收入与远期风险成本相平衡。
4.4 建立担保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担保机构中的内部控制体系也是尤为关键的。这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只有不断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的加强担保机构中的会计管理,尽量避免发生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这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做好担保的内部控制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求有关担保机构能够定期的梳理控制机制,找出问题,再采取有效措施以及落实有关政策加以望山,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加强风险的控制,使得风险评估水平得到提升。其次,还要加强有关担保机构企业文化的构建,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内部的控制。
5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就目前而言,众多企业管理者越开越重视担保业的会计工作,因为这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但是在实际的核算过程中,还是会暴露出很多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关政府部门能够加大政策以及制度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有关企业也要加强风险的管控,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担保行业的良好发展,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我国金融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溪.担保公司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日财富,2018(3).
[2]王绍宇.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分析及完善建议的思考[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39):27-27.
[3]孙娇.担保行业“两项准备”提取与相关问题探讨[J].纳税,2017(27):1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