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职业本科高校学位授予标准与立法路径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k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文件和重大举措.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后教育部批准15所高职专科学校升格为职业本科试点院校,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职业本科教育作为与普通本科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其兼有“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职业本科教育的“双重”属性要求职业本科高校应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构建起融合“学术标准”和“职业标准”的双重学位授予标准.职业本科高校学位授予的立法缺失是制约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问题,亟需从国家立法层面确认职业本科高校的学位授予权、赋予其学位授予自主权、完善其学位授予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衔接,进而通过地方立法建立符合职业本科高校区域性、特色化人才培养需求的学位授予制度.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二个周期,各省、市、自治区在各自制定的“双一流”建设方案基础上,持续发力,统筹推进区域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发展.如何统筹协调区域内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实现城市区域与大学融合发展,形成世界一流大学高地,建设高质量的区域高等教育体系,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关键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战军教授的专著《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聚焦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城市区域发展,通过对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代表性案例的研究,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
期刊
新工科建设以培养高质量新工科人才为本体使命.知识生产与人才培养互通互构,基于三种知识生产模式的目的 指向、内容组织、情境方式和主体构成等逻辑链及其应用导向性、多学科性、问题实践性和多元协同性等转型特征,型构了传统工科与新工科两类人才培养范式的要素差异.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需要推进科学范式向工程范式变迁,遵循适应和引领社会需求及工程科技应用与实践的核心理念,实现目标定位从知识整全到能力卓越、内容结构从单一学科体系到跨/多学科交融、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主线到学做贯通、参与主体从产教分离到多方协同的逻辑转向.为此,
基于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发的“疫情时期大学生线上学习调查数据库”,对334所高校中92807名男生、121247名女生进行“在线教学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愿”调研,并运用技术接受模型(TAM)研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外部环境对不同性别学生在线教学满意度及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及其路径.研究发现:男生和女生对在线教学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评价偏正面,但男女生在在线教学满意度和持续使用意愿的作用机制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结果推翻了“男性在技术使用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的惯有认识,发现女生在选择在线教育的接纳度上与男
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是30年来欧美国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中创造的一类主要教学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主动性,解决不想学、不爱学的问题.这类方法约有数十种之多,但目前文献中缺少有关介绍.系统介绍这类方法的原理、主要方法和使用要点之后,提出三点建议:高度注意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把这类方法作为整体考虑;要结合中国大学教学实际情况.希望这些介绍和建议能帮助我国高校教师学习和使用积极学习类教学法来改进教学.
基于全国性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分析,探讨创业学习影响创业意愿的内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创业学习的参与度低、创业意愿偏低;创业学习对创业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并且不同创业学习方式的影响效应大小相异;创业学习还能通过增长大学生的机会识别知识和克服新生弱势知识而对创业意愿产生间接影响;创业学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学校创业支持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当学校创业支持水平越高时创业学习越能通过增长大学生的创业知识来影响其创业意愿,反之则会削弱这种影响.研究结论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学习有效性和改善高校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训体系,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界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的理论、现状、问题和对策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的研究相对滞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协同是指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之间及每一层级相互协调培训目标、组织领导、资源配置、管理制度、评价反馈等,使培训体系整体结构和功能最优,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质量.协同的前提是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训需求,协同的过程体现为国家、省(市区)、高校三级培
当前已有多份旨在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政策文件出台,为了切实推进改革,有必要从组织行为学及政策工具理论的视角对这些政策文件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分析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四份政策文件的政策工具,结果显示政策文件中权威及象征和劝诫工具使用过溢,激励、能力、学习工具使用不足,这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真问题不匹配,并有压抑政策执行者积极性、使评价局限于象征性评价及阻碍质量文化建设等消极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政策制定需重视高校主体地位,避免过度依赖权威及象征
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作为农村教育师资的有力补充,其任教意愿直接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基于类型化分析视角,以推拉理论为分析框架、采用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农村任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可分为协议型、游离型和卓越型三种类型;经济因素与中间障碍不再是影响其农村任教意愿的强障碍性因素;三类师范生分别呈现注重政策环境、全推拉因素影响和乡土情感至上的特征.建议重视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类型转变和差异培养,提升协议型学生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职业发展前景,引导游离型学生做好发展规划、重塑任教信念
教育评价改革是关乎国家未来、社会发展的国家事权.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有重要意义.然而受价值观念、文化、经济以及评价改革方案设计等因素影响,教育评价改革在价值、文化、制度等层面遭遇多元困境.这些困境在不同程度和方面阻碍改革实施进程和效果.对改革所遭遇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化解其困境的可行之策应是树立正确的改革观念、提升改革落实能力、尊重多元价值诉求、营造民主参与和立德树人的文化氛围、提供充足的制度供给、整合制度变迁方式和完善改革方案.
在明代中晚期,“递相出入”伴随心学教育运动而生,为心学教育流派的师生交往增添别样色彩.作为明代心学的领军代表,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讲学成风,弟子云集,学派宗主王阳明和湛甘泉鼓励弟子们转益多师,共同造就出“递相出入”这一独有的师生交往形态及其教育学术生态.“递相出入”不仅宣扬自由问学精神,打破师承门户的桎梏,还富有个性鲜明的师道文化气息.它努力促进每个生命都向世界敞开,在学脉相联的交互中吐故纳新,对个体成长、学派壮大及明代心学教育学术生态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递相出入”的影响下,阳明学派和甘泉学派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