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医疗质量和医疗环境的要求也在增多。医疗技术的研发要向着人性化设计理念发展,无论是医疗体制还是科技手段,都要日益完善,才能推动现代医疗管理水平的全面进步。本文集中分析了影响现代医疗建筑发展的因素,并对未来发展方向展开讨论,以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医疗;建筑;影响因素;趋势
1、影响现代医疗建筑发展的因素
1.1城市化发展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近几年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商业中心等出现了行业外迁现象,为了有效规避城市萎缩情况的恶化,地方政府借助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进程,形成再城市化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结构对于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区区域性人口就医量增加,就会使得城市医院逐渐向大型化结构发展,使得医疗中心、医疗城等理念相继被提出。但是,城市医院用地会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已经出现了逐渐向城市郊区发展的趋势,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郊区医疗保障需求。除此之外,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优化,也对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体建筑结构自动化程度要满足区域信息化程度[1]。
1.2人口增长和老龄化
在多数城市的医疗工作开展中,患者人数增多,门诊、挂号人数增多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整体就诊效率也随之下降。除此之外,在住院治疗工作中,病床数量会出现不足的问题,加床加铺的现象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这对于医院就诊环境会产生影响,使得部分医院要进行医疗分流,缓解大城市综合医院的就诊压力。这就导致部分城市借助原地改造扩建或者是异地新建工作,有效提高医疗辐射面,逐渐提升医疗设施的基本环境和整体医疗技术质量,增加了门诊以及病房的实际数量。
除此之外,老龄化问题也导致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出现了变化,对地方就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3药学发展
对于现代医疗建筑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对于人类而言,医学发展就是疾病的演变历史,人类疾病的演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技术以及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目前,慢性疾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较大,这就需要医疗发展向这方面偏移,有效整合系统化数据调整机制和完善措施。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系统化治疗外,有效的宣传教育十分关键[2]。除此之外,传染病的增多也为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保证人工透风和照明,利用小尺度环境品质高的医疗建筑对治疗工作有帮助。例如,北京市小汤山隔离医院,在SARS病人救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问题。而在上海公共医疗中心,将建筑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进行多栋建筑的联合,整合阳台、拱廊等结构,修建了突出上海住宅特色的建筑群体,也为治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4医疗制度
近几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也实现了改变,无论是公费医疗制度还是劳保医疗制度,都成为了医疗改革的重点,在保证人们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负担。基于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院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及增多。为了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建构扩张规模的管理计划成为了平衡管理標准和运行结构的根本路径,使得建筑的设计和运营也出现了变化,更加突出人性化服务水平。也就是说,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方面,不仅要系统化研究医院差异化情况和地区医疗特色,也要集中分析地区医疗发展动态,且对趋向有明确的分析,满足医院实际功能要求。除此之外,现代医疗建筑也要注重人性化设计需求,为病人创造更加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效满足心理安慰,从而提高医疗建筑设计的实效性[3]。
2、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医疗管理需求和发展趋势,现代医疗建筑发展也要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从深度和广度实现建筑与医疗的和谐发展。
第一,要结合医疗目的演变实现医疗建筑质量的升级。医疗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转变影响医疗建筑空间的情况,满足实际需求[4]。在二十世纪末,一部分西方国家曾经试行了“自助护理病房”,主要是针对需要住院但是无需病床护理的病人,是借助功能用房进行全面检查,这种病房类似于有治疗条件的养老院,医院要设定流线标志,保证室内照明度的同时,减少眩光问题。而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有效提高社区护理保健设施,为老龄化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全面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同时注重环境的打造,可以让被护理人员有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
第二,在医疗建筑中应用现代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功能需求,保证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在建筑结构中,建立远程会诊体系和治疗机制,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的实际效果,完善HIS系统的保证机制,有效规划建筑结构面积和资金调配体系。另一方面,要整合智能化设备处理结构,糅合安全要求和节能要求,完善智能化系统化应用体系的运行效率,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运营效率的实际水平,减少运营成本,将电梯运行、安全防火以及火灾报警系统等结合在一起,维护子系统设备运行效果,充分正视医疗技术进步和建筑结构的稳定关系,保证现代医疗建筑整体质量更加突出[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进程中,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远期规划;整合资源以及建筑技术的同时,减少环境负荷;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和优势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更加适宜现代医疗的发展进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就医环境,实现医疗建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声扬,万黎萍.关于现代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7):480-480.
[2] 徐总煜.基于行为心理的现代医疗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探析[J].中华民居,2014(12):109-109.
[3] 周雪乔,李文苑,王勇等.浅谈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要求及绿色医疗建筑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7):643-643.
[4] 裴景希.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低碳地产,2016,2(10):360-360.
[5] 苗挺.现代医疗建筑投资控制难点及对策初探[J].建筑经济,2015,36(03):39-41.
作者简介:
穆青(1984.10-),满族,女,辽宁辽阳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关键词:现代医疗;建筑;影响因素;趋势
1、影响现代医疗建筑发展的因素
1.1城市化发展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近几年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问题,这就使得城市商业中心等出现了行业外迁现象,为了有效规避城市萎缩情况的恶化,地方政府借助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式,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进程,形成再城市化发展趋势。而这种发展结构对于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化发展使得城区区域性人口就医量增加,就会使得城市医院逐渐向大型化结构发展,使得医疗中心、医疗城等理念相继被提出。但是,城市医院用地会受到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已经出现了逐渐向城市郊区发展的趋势,这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郊区医疗保障需求。除此之外,城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优化,也对建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整体建筑结构自动化程度要满足区域信息化程度[1]。
1.2人口增长和老龄化
在多数城市的医疗工作开展中,患者人数增多,门诊、挂号人数增多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整体就诊效率也随之下降。除此之外,在住院治疗工作中,病床数量会出现不足的问题,加床加铺的现象十分常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口的增加,这对于医院就诊环境会产生影响,使得部分医院要进行医疗分流,缓解大城市综合医院的就诊压力。这就导致部分城市借助原地改造扩建或者是异地新建工作,有效提高医疗辐射面,逐渐提升医疗设施的基本环境和整体医疗技术质量,增加了门诊以及病房的实际数量。
除此之外,老龄化问题也导致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出现了变化,对地方就诊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1.3药学发展
对于现代医疗建筑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使用者的需求变化。对于人类而言,医学发展就是疾病的演变历史,人类疾病的演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技术以及医疗建筑的发展趋势。目前,慢性疾病对人类产生的影响较大,这就需要医疗发展向这方面偏移,有效整合系统化数据调整机制和完善措施。在慢性病治疗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系统化治疗外,有效的宣传教育十分关键[2]。除此之外,传染病的增多也为医疗建筑设计发展提供了契机,为了保证人工透风和照明,利用小尺度环境品质高的医疗建筑对治疗工作有帮助。例如,北京市小汤山隔离医院,在SARS病人救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没有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问题。而在上海公共医疗中心,将建筑分为不同的组别,每个组别进行多栋建筑的联合,整合阳台、拱廊等结构,修建了突出上海住宅特色的建筑群体,也为治疗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1.4医疗制度
近几年,我国医疗保障制度也实现了改变,无论是公费医疗制度还是劳保医疗制度,都成为了医疗改革的重点,在保证人们基本医疗需求的基础上,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国家的负担。基于此,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医院设备也在不断改进及增多。为了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建构扩张规模的管理计划成为了平衡管理標准和运行结构的根本路径,使得建筑的设计和运营也出现了变化,更加突出人性化服务水平。也就是说,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方面,不仅要系统化研究医院差异化情况和地区医疗特色,也要集中分析地区医疗发展动态,且对趋向有明确的分析,满足医院实际功能要求。除此之外,现代医疗建筑也要注重人性化设计需求,为病人创造更加舒适的就医环境,有效满足心理安慰,从而提高医疗建筑设计的实效性[3]。
2、现代医疗建筑的发展方向
为了顺应医疗管理需求和发展趋势,现代医疗建筑发展也要进一步拓展服务范围,从深度和广度实现建筑与医疗的和谐发展。
第一,要结合医疗目的演变实现医疗建筑质量的升级。医疗工作的基本目的就是转变影响医疗建筑空间的情况,满足实际需求[4]。在二十世纪末,一部分西方国家曾经试行了“自助护理病房”,主要是针对需要住院但是无需病床护理的病人,是借助功能用房进行全面检查,这种病房类似于有治疗条件的养老院,医院要设定流线标志,保证室内照明度的同时,减少眩光问题。而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有效提高社区护理保健设施,为老龄化社会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全面提升医疗护理水平,同时注重环境的打造,可以让被护理人员有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
第二,在医疗建筑中应用现代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功能需求,保证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效果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将数字化管理体系应用在建筑结构中,建立远程会诊体系和治疗机制,保证建筑规划设计的实际效果,完善HIS系统的保证机制,有效规划建筑结构面积和资金调配体系。另一方面,要整合智能化设备处理结构,糅合安全要求和节能要求,完善智能化系统化应用体系的运行效率,也能一定程度上保证运营效率的实际水平,减少运营成本,将电梯运行、安全防火以及火灾报警系统等结合在一起,维护子系统设备运行效果,充分正视医疗技术进步和建筑结构的稳定关系,保证现代医疗建筑整体质量更加突出[5]。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医疗建筑发展进程中,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同时,考虑未来发展的远期规划;整合资源以及建筑技术的同时,减少环境负荷;充分发挥其功能价值和优势的同时,保证建筑结构更加适宜现代医疗的发展进程,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舒适的就医环境,实现医疗建筑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声扬,万黎萍.关于现代医疗建筑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探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7):480-480.
[2] 徐总煜.基于行为心理的现代医疗建筑景观空间设计探析[J].中华民居,2014(12):109-109.
[3] 周雪乔,李文苑,王勇等.浅谈现代医疗建筑设计的要求及绿色医疗建筑设计[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27):643-643.
[4] 裴景希.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低碳地产,2016,2(10):360-360.
[5] 苗挺.现代医疗建筑投资控制难点及对策初探[J].建筑经济,2015,36(03):39-41.
作者简介:
穆青(1984.10-),满族,女,辽宁辽阳人,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