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吾所适天下一高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198207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二适(1903-1977),原名锡璜,后取“适吾所适”之意,改名二适,字适父,曾署瘖盦、舒凫、麻铁道人、高亭主人。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一生精研文史、书法,博涉诸家,自出新意,成就卓著,与林散之、胡小石、萧娴并称为“金陵四老”。
  高先生出生于江苏姜堰兴泰乡小甸址村(原属东台)一个塾师家庭。幼年入塾,1915年毕业于东台县高等小学,18岁任立达国民学校教员,21岁时为校长。25岁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27岁考入北平研究院为国学研究生,29岁因病回乡为通讯研究生,并任小学校长。33岁应陈树人之邀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办事员、科员,结识章士钊、于右任、胡汉民、柳诒徵等社会名流,自始研易学。“七七事变”后,转任立法院秘书,随迁重庆。1946年回南京后,曾兼任重庆朝阳学院和建国法商学院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高先生历任南京工专上海分校、华东专科交通学校语文教员。1953年调华东水利学院工作,协助陈肇经教授编写《中国水利史》。1958年因病退职。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次年精研章草,搜寻《急就章》各类版本,排比审核,矫误正源,撰文著述,历时十载。1977年3月15日,高先生在南京病逝,享年74岁。
  高先生终生潜心国学书艺研究,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柳子厚与刘禹锡论周易九六论书后题》《跋刘宾客天论》(以上收录于章士钊《柳文指要》)《刘宾客辨易九六疏记》《刘梦得集校录》《兰亭序的真伪驳议》等。出版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高二适书法选集》《二十世纪书法精典·高二适卷》。
  高先生少承家学,早岁受知于本乡前辈戈以振、韩紫石。后与赵香宋(熙)、于右任多有知交。中年师事章士钊,为忘年交。章对其极爱之重之,赞其诗帖挥洒极工,颇类南宫名札,学问“寝馈功深”,“史实研究”“无漏洞可塞”,斯为“天下一高”。
  高先生为人狷介自持,1965年在与郭沫若的兰亭真伪论辩中,敢于冒着可为“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的风险,独持异议,为世人所瞩目。
  在书法史论方面颇有识鉴的高二适先生,是把书法艺术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的。高先生终身临池不辍,以其非凡的学识对书法及其教育提出了独到的主张。这些见解主要散见于他的书信手札以及书帖的批注、题跋之中。高先生纵观古今、博览群书,常常对研究过的书帖随感随题,其眉批、评注、题记、跋语常使书页空处殆尽,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真知灼见。
  曾作课徒之想
  20世纪70年代,曾任湖州王一品斋笔店经理的费在山经常向高先生求教书法。在给费在山的一封书信中,高先生写道:“老来无长,倘得(苏)省市当局允许,我将在家招收学书门徒,传授笔法兼讲书史、书评,迩时当特邀足下一来参与也。”当时有人想学书法却苦于碑版法帖难寻,先生于是产生了招收门徒,教授书法的想法。在高校设立书法专业是十年后的事情了。高先生那时就有了将书法当作专门的学问来传授的想法,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殊为不易。他信中还写道:“南都有学生子要吾为本字格,忽忆足下书迹似欠临帖,然今碑版荡尽无可求,弟傥习吾此字格,乃所谓学王而不为者也,半载可见功。”字里行间不仅体现了高先生的高超的书法造诣,也充分展示了先生对书法教育的高度自信。
  反对浅尝辄止
  “先习汉隶,次及晋楷;两相联结,字有光彩”是高先生指点后学的口诀,也是他本人的心得。高先生在学习传统时,不仅注意广度而且注意深度。他常常批评那些贪多求快、浅尝辄止的人。每遇佳拓或名迹,他总是细心揣摩,反复临写,深入研究。他说:“此事非纸成堆,笔成冢,不克见功效也。”一部《龙藏寺碑》,他临写了5年之久,体会到“写此碑纯用腕力。若非悬腕,不能成字”。他临《石门颂》时发现它“笔力深厚,以之练臂力乃佳”,于是“旦夕揣摩,其乐无既”。《十七帖》是他年轻时多次临写过的,后又每隔几年重临数十通。当他年逾花甲再次临写时,题下了这样的话:“吾年六十一矣,右军笔法于今始稍解。嗟,嗟,卅年功夫乃得此耳。”高老晚年还在写字格,临前人墨迹,这在一般青年人是不可理解的。高老以其自身数十年的习书经历以及遍尝其中的甘苦得失,既告诫后学学习书法要深入再深入,又具体地说明了什么样的帖适合练习哪些方面的能力。
  主张学草兼章
  高先生的草书观是“学草要兼章”,也就是主张在学今草之外要兼习章草。50岁以后,先生在章草上下过极大的工夫,且成就卓著。然而高老推重章草,却是意在今草。他认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入俗矣。”作书唯俗不可医。高先生认为,习书者尤其是研习草书,要想不落俗套,必须从章草入手。“若草法由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他指出“右军书迹由章草变为今草,斯其初祖耳。”他对书法史上的张芝、索靖、羊欣、薄绍之四位擅长章草的书家颇为推崇。曾刻“骨节张索”、“江东羊薄”二印表明他的观点。他还对人们对章草大家皇象的淡忘表示出不满:“漫天恶札世争奇,皇象工书人不知”。
  针对宋人草书多俗不可耐的现象,高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宋人笔法无可免俗,草不兼章,罔成规范,故致此耳。”先生曾忧心忡忡地说:“章法坠失已有千六百余年,若不及时整理,恐遂湮灭。”他在临写过多种碑帖后又醉心于章草,绝非好古矜奇,而是他深感“今人不作章草,竞趋今草;然今草已渐成恶札,考起原因,实章法之久不传也”。可见,他研究章草是为了继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祖国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高先生站在书法史的高度,努力寻求书法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他改变了章草字字独立的格局,使得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相互呼应,相互关联,加强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开创出富有今草意趣的章草新风。高先生的“学草要兼章”的主张和自身的长期书法实践,理当引起书法教育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提倡崇帖贬碑
  高先生顶着碑学风气,坚持帖学创作,使得帖学有了发展的空间。他崇尚帖学,对清代以来的碑学有着强烈的不满。“兰亭论辩”应当看作他对碑学的一次公开反叛,这是一次碑学笼罩下的帖学觉醒。如果说“兰亭论辩”表明了他崇尚帖学的鲜明立场,那么,他的书法则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千年帖学的传承和发展的风采。先生在《致费在山信札》中曾透露沈尹默对他书法的看法:“吾在蜀作唐人帖,吴兴沈下翁(沈尹默)见讶,告章行老,称三百年来无此笔法。新中国成立后,予在沪屡与秋明(沈尹默)晤谈(当时潘伯鹰尚健在),事隔二十余岁,伯鹰仍牵此陈事为笑乐。”由此可见,以振兴帖学为己任的沈尹默,对高先生为帖学的兴盛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就,是给予高度评价的。   高先生对二王一系帖学经典的崇尚在各种手札和题跋中可以读到:“平生只嗜晋帖,晋帖以后,只一五代杨风子,康里子山及宋仲温二人,此非十驾之功不可追也。”高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清醒的头脑,旗帜鲜明地提倡二王帖学。这在清代崇碑余风不减,帖学式微的现代书坛上,可谓振聋发聩。高先生丝毫不掩饰他对碑学的鄙视。从他在碑帖上只言片语的题跋上也能读出一些端倪来。他论包世臣:“其人于书无妙解。”他论康有为:“恶札可憎。”他论沈曾植:“字形拙劣,沈君枉有书名,现世无具眼久矣。”快人快语,爱憎分明,表明了他崇帖贬碑的书学立场。
  重视书外功夫
  曾有一个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找他看字。高先生说:“你不读书光写字不行。”这位书法家后来告诉林散之:“高老说我光写字不读书。”林老说:“高老很直率,他跟你讲的话,也是我想说的,但是我没有讲。”这件事对这位书法家影响很大,他在后来的学术会议上,多次重复高先生的教诲,以示后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高先生是十分重视读书对学习书法的重要影响的。
  高先生曾在信中写道:“适二十年来提示友人,读书自养书法,更为怡怀之事。”他认为,读书可以滋养书法艺术的创作。只有多读书,明理析因,不断反思,学有所悟,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下笔不落尘埃。高先生一生嗜书如命,曾于《高常侍集》中题道:“我非藏书家,而系有书必读,是以一日无书则不能生。”他一直教育后生,“习字同时要多读点唐人诗,此为风雅入心之道”。他讲的“风雅”、“入心”、“自养”是书家的修养,其实就是书外功夫。
  高先生为学必追根穷理,其读书常随感随题。他曾借得南京大学陈中凡教授的影宋本《柳河东集》,对照各种版本进行研究、校勘,以至这本《柳河东集》被圈、点、题、注,遍加朱墨,难言归还之期了。这期间,浙江湖州费在山与高二适经常通信请教,高便将自己对柳文的研究心得逐篇向费直言披露。频繁的书信往还,便产生了后来的一部《高二适存稿——〈柳河东集〉讲疏》。
  正是因为高先生学养深厚,才敢于在“兰亭论辩”中挺身而出,引经据典,力证其真。也正是由于具有渊博的学识,高先生才能够超越常人提出了独到的“学草要兼章”、崇帖贬碑的书学主张,并付诸实践取得成效。
  强调入古出新
  在“入古出新”这条路上,高先生经历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他认为书法要“濯古来新,全靠变也”。早在1939年,他就在《黄初碑》上题云:“学此碑要变其字法,力避板滞,板滞即俗作。”在《孔羡碑》上,他题了“临此一定要加以变动,勿使过于方硬”。在《宣示帖》上,他题了“太傅书厚重,然亦《曹娥》所从生也。《曹娥》能变,故形虽异而神近之”。再临《晋祠铭》时,他深入思考:“太宗得力于右军《兰亭》而出以变化,笔法驰骋过之。今人要变易太宗形模,才能得手。”尤其是他在《宋仲温书谱》上题写的话:“子昂诸体微伤软美,仲温矩矱钟王,达以劲气,龙跳虎卧,可谓师古而能变,豪杰之士也!”从上述的一些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先生一方面重视对传统的学习,竭尽全力“打进去”,另一方面又不是泥古不化全盘继承,而是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纵观高先生学书的全过程,他正是一位“师古而能变”的书坛“豪杰之士”。“学古不须似”这是高老给学生的教导,也是他对学习传统的态度。他对古人,一是认真学,二是敢于超,故“不须似”。不是不要似,开始必须似,且从形到神都须似;似后必须不似,更当转益多师,蝉蜕龙变,自开生面。高先生自身的书法实践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喜用硬管狼毫
  高二适惯使硬毫,并因此与当时的湖州王一品斋笔店经理费在山先生结交。对书法用笔甚有心得,尝感叹云:“清人均称赵子昂、董其昌均用羊毫,故书成弱势,今之世稀有能使硬管者,此书法之所以日退也”。此见解与挚友林散之明显不同,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君子和而不同。这些例子告诉我们,使用狼毫或羊毫与否,与我们书写的书体风格相关。适用的才是最好的。另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到我们所学习的经典,应该尽量还原当时书者的书写状态,其中就包括书写时所使用的工具与材质。
  兰亭论辩
  1965年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先后刊载于《文物》和《光明日报》上。文章认为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后人依托而成,其作者并非王羲之。该文发表后,学术界大为惊叹,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郭沫若在学界的地位,大多数人保持了沉默。但是高先生却奋然提笔,写了《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公然向学界权威发起了挑战。毛泽东看了章士钊推荐的此文后做出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高先生的论文得以先后在《光明日报》和《文物》上发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地兰亭论辩。
  正如高先生写给章士钊的信中所表露的“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明知当时政治环境较为复杂,但是为了追求真理,他甘冒的风险,独持异议。一时为世人所瞩目,海内外传为佳话。
  后来文物出版社组织编辑《兰亭论辩》文集,共收入文章18篇,郭沫若以及与其观点相一致的文章共计15篇,而支持高老观点的文章却只有3篇。这本书的“出版说明”里却说“这种争论反映了唯物史同唯心史观的斗争”。唯心论的帽子无疑是给高二适戴的。如今,“兰亭论辩”虽已过去40多年,但是高先生在论辩中所展示的人格力量的伟大与崇高,其明辨执着、唯真理是从的学术品格仍然深受人们的敬佩。
  嗜书如命
  高先生少承家学,天资聪颖,勤奋刻苦,对传统文化感情深厚,一辈子精读详解,孜孜以求学问之道。他一生嗜书如命,无论在家或出行,总有书相伴,稍有得闲即展卷入神。幼时在家乡,夏日蚊多,夜读时则置盆水于桌下,双足插入以避蚊咬。在一本《高常侍集》上二适先生题了一段话:“我非藏书家,而系有书必读,以是一日无书则不能生。”“十年动乱”中,家中藏书悉数被抄家搜去,他惊怒交加,从此得了心脏病。其后多次写信给章士钊,请老师帮忙索还原书。   高先生为学必追根穷理,其读书常随感随题。他曾借得南京大学陈中凡教授的影宋本《柳河东集》,对照各种版本进行研究、校勘,以至这本《柳河东集》被圈、点、题、注,遍加朱墨,难言归还之期了。这期间,浙江湖州费在山与高二适经常通信请教,高便将自己对柳文的研究心得逐篇向费直言披露。频繁的书信往还,便产生了后来的一部《高二适存稿——〈柳河东集〉讲疏》。
  吾爱真理
  高先生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喜怒哀乐、赞叹批评皆溢于言表。而其气质性情与人生态度在名号上即有所表白。名“二适”,寓“适吾所适”之意,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性色彩。章士钊年长高二适23岁,两人自1935年相识后,诗歌唱和,学问相契,订为忘年交,高先生尊章老为师。1971年,章士钊所著《柳文指要》经毛泽东同志特批,由中华书局出版,后作为礼品赠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高先生通读后发现不少错误,即写信给庄希祖要稿纸:“我将誊自著《柳文》俾纠正章老《指要》初版,以公诸世。我之学问深处,今人不能知,我今只争传世之事,不与不学无术之人计较。”他还写信给费在山:“至《柳文指要》一书,吾纠其谬凡百十处,钊老身前已大都见到,如得一不谤本师之处,吾将公开于世。盖学术为天下后世之公,当仁不让,自古所然。”高先生将其失误处一一摘出,写成《纠章二百则》。女儿高可可问他:“章先生是您老师,您怎么能编这样一本小册子呢?”他答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即便对恩师,他也仍然以学术为重,当仁不让。这也正是传统中华文化之精髓所在。
  不合时宜
  在生活中,高二适爱憎分明。林散之曾把他比作阮籍,阮籍的青眼和白眼就是表现自己的爱和憎的,不过阮籍也有保身之道:“口不臧否人物。”这一点高先生却是相反,心中有话,决不憋着不说。“文革”前夕,江苏史学会组织史可法讨论,其时论者多说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有罪,而高二适独赞其为抗清的民族英雄。其“不合时宜”如此。
  当面直言
  日常生活中他也极耿直,譬如甲对他说乙的坏话,高二适便问:“你这话和乙当面说过没有?”甲自然说没有。于是高二适说:“你要当面和乙说才是正理,你若不说,我代你说。”如此这般,真到可爱的地步了,算得上绝无仅有。女儿可可多次劝他:“即使正确,也不要都说出来。”他驳道:“不对,既是话,就该说出来,哪有把话搁在肚子里的?”
  自信第一
  高先生非常厌恶虚伪的自谦。1976年,有关部门组织中日本书法家作品联展。画家范曾来信说:“先生大作实为全场八十幅作品之冠。”正在住院的高先生阅后淡淡说了一句:“当然如此啦。”接着又补一句:“不过,我可是不劳他人夸奖啊!”所以他有一方闲章云:“草圣平生”。又曾在家藏佳帖上批云:“二适,右军以后一人而已。”
  20世纪80年代,刘海粟在省人民医院特地托人约见高先生女儿。交谈中,高可可谈到高先生在书法艺术领域的自信时,海粟先生说:“我从来认为书和画本人都是天下第一,后来见到令尊的作品后决定让出一个,他是书法第一,我仍然是画画第一。”说罢哈哈大笑。好一对自信的老人。
  江南诗人
  很多人只知高二适是书法家,却不知他的诗文同样出色。高先生热爱诗文,生前却未出过诗集。生前的师友首重他的诗,陈树人对他的知遇缘于诗,章士钊先生“高亭”之题也缘于诗。苏渊雷先生誉之为“诗豪”。高先生1977年病逝于南京,挚友林散之含泪书碑,题为“江南诗人高二适之墓”。
  高先生14岁通读《古诗源》,18岁读《杜诗镜铨》,此后终生研读不倦。尹树人后来搜集岳父的诗作30多年,仅得300余首,后幸得朋友之助,又从20世纪40年代的《中央日报》《瘖庵近诗》专栏(瘖庵为二适先生别号)中录出100余首。前后相加共得500余首,出版了《高二适诗存》。
  高亭主人
  抗战期间,高先生随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因敌人战机狂轰滥炸,公事渐废,高先生彻夜诵读孟浩然诗。章士钊得知后,指着立法院的一座小亭说:“湖北钟祥有亭名‘孟亭’,是后人纪念孟浩然的,我意立法院此亭应名‘高亭’,可以与‘孟亭’媲美。”为此章老特意写了一首诗赠给高先生:“过桥踏石上江村,偶怀乘舟归鹿门。从古诗人定名胜,高亭应比孟亭尊。”章老是高先生的师友,能得到老师如此高的评价,足见其诗卓尔不群。高先生晚年自号“高亭主人”,由此可知高先生对其诗歌也同样充满自信。
  随性赠字
  70年代初期,桑作楷经林散之先生介绍,向高二适先生学习书法。那时桑还在江苏省新华印刷厂当工人,某次因工伤手,先生走很远的路去看他,就在职工宿舍里即兴挥毫,为他书定巨幅。而当时有位省委领导托人向先生求取墨宝,先生拒绝道:“他既喜欢我的字,为什么不上门来求?”还有一次,先生到燕子矶中学看他的女婿尹树人,交谈之间,学校的校长搬来一张凳子给先生坐。事后,高先生即主动要给那校长写字,并说:“他知道敬老,并不知我是书家,我的字就要送这种人。”先生用真情写字,不为权势以字谋利,不仅让人想起那位“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的郑板桥。
  手稿重现
  后来出版的《新定急就章及考证序》,背后有则曲折的故事。高先生写了该序,后又复写序,寄给章士钊看,“敬求行老师教正”,文字上有所改动,里面有“吾如在堂上典乐,而众班齐列,各执笙管……”可见是他的得意之作。但文章寄出后,章士钊已带病去香港做统战工作,不久离世。高先生痛悼师长之余,写信给章士钊的儿子,请其翻阅章老遗物,希望找回自己的手稿。当时章老之子回信称未能找到。前几年,这份手稿出现在北京的拍卖会上,被连云港的一位收藏家以13万元买下,共15页。当即有人以31万元求购被拒。
  天价作品
  2011年6月10日,北京九歌2011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开槌,高二适先生的《兰亭论辩》信札拍出了138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现当代书法家作品拍卖的世界最高纪录。“天价”充分体现了这封信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从历史价值看,这是高先生1965年因“兰亭论辨”写给恩师章士钊的信函,是时兰亭真伪之争已如火如荼。从这封信函中可获得“兰亭论辩”当中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在这封信函中亦可见高先生遵循毛主席所倡导的“双百”方针,为鸣国家之盛,以论学为重,一时得失为轻,决心为书艺兴废,不甘作寒蝉,默尔而息的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兰亭论辩”影响和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先生勇于坚持真理,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为当时学界树立了一种唯真理是从的良好风气,亦为后学树立了楷模。
其他文献
主持人语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教育万古长青。历朝历代,学书“书论”不计其数,更有口口相传的经验之谈。但是书法教育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课程,却是特别年轻,犹如一株刚刚萌芽的幼苗。  课程的实施,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其中,“教什么”是首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尽管目前各校普遍使用教育部审定的书法教材(小学三到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内容相对系统、规范,但教材的内容还是偏于简要,不够
在特别强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书法普及教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除了以往社会上各种形式的书法艺术教育,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已列入正式课程。许多大专院校开设公共课,甚至开设专业进行书法教育,师范院校更是在抓“三笔字”书法教育。各个层面、各种形式,虽然都叫“书法教育”,但它们的含义、要求、目标指向其实大不相同,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实用书写的书法教育,要求规范、整洁、易认,在此基础
[摘要]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缩影,是我国汉语文化的精髓,书法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核心素养。自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颁布以来,教育部和各级教育部门对中小学书法教育越来越重视,江苏省常熟市报慈小学始终坚持从统一认知、氛围营造、提升能力、平台互动等多方面用力,试图让书法课程真正在学校落地开花。  [关键词]书法课程;认知;环境;能力;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江苏省句容市崇明小学文昌校区  学生:任之初 指導老师:费云芬
对于媒体而言,最大的举措莫过于转型。2005年岁末,中国最大的电视媒体—中央电视台(下称央视)的第十套(CCTV-10,央视科教频道)进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大改版,此举被业界评论为:CCTV-10全面正式进入市场化运营阶段。  “我们全程参与了它的改版,它的定位也将变得更为专业化。”近日,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视传媒,600088,SH)总经理高小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第一个专业媒体运
摘 要:物理作为自然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物理教学不应仅仅致力于物理知识的传授,而应该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的思维、科学探究的意识和方法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等。为此,笔者将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应用于物理课堂上,以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品质、学习能力的终身发展。通过分析影响教师价值取向的因素,进而从调整课堂学习方式、重构教学内容、激活融和师生关系等几方面来探寻有生命意义的教学行为价值,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发展,从而提升课堂品质。  【关键词】儿童需要;生命课堂;教学行为;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
在日益加剧的汽车工业市场竞争中,发动机无疑属于核心类竞争产品。长期以来,先进的发动机生产技术由外国所垄断,而我国没有具有与之抗衡的自主品牌产品。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下称“新晨动力”)始终在向汽车发动机领域进军,且开创了我国汽车发动机自主研发的第一品牌,市场保有量达60万台以上,国内同机型市场占有率已达40%,近六年创利税11亿元,连续五年创全省机械工业企业利润总
摘 要:高考试题特别突出基础性,注重贴近教材和实际,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获得感。日常教学中也应该强调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科学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2020—2021学年度武汉市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物理试卷中考查了一道有关位移-时间图像的题a目,此道题的高错误率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进行基础知识教学?文章分析了此题的多种解法及学生的各种错因,以此挖掘日常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延伸到
继成功登陆香港股市后,中国银行近日表示,已向中国证监会申请发行不超过100亿股A股—很有可能,这将成为股改启动后,优质大盘蓝筹公司首度回归内地股市。我们对此表示欢迎。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曾几何时,一系列新股发行(尤其是大盘股发行)导致内地股市跌跌不休,为此,2004年8月3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规定在正式通知未颁布前,暂停新股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