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与内毒素早期诊断肠屏障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筛选诊断肠屏障功能障碍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监测指标.方法 收集存在肠屏障功能障碍且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8分的危重症患者70例及同期无肠屏障功能障碍且APACHEⅡ评分≤6分的患者41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病史、症状、体征、24 h尿量、机械通气治疗情况.留取静脉血,部分用于细菌培养,部分用于测定白细胞计数、肌酐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D-乳酸水平、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水平、内毒素水平.留取尿液,测定尿IFABP水平.留取24 h尿液,测定24 h尿IFABP总量.对可能的肠屏障功能障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和多因素分析,并以ROC曲线评价筛选出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肠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因素为白细胞计数(OR=3.971,P=0.046)、血内毒素水平(OR=7.857,P=0.005)、24 h尿IFABP总量(OR=11.154,P=0.001).以血内毒素水平和24 h尿IFABP总量来推测肠屏障功能障碍的ROC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852和0.820(P均<0.01),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0 pg/ml和17.12 ng,其敏感度分别为97.8%和84.4%,其特异度分别为66.7%和72.7%.结论 危重症患者出现消化道症状和体征,同时有血内毒素水平增高(>8.0 pg/ml)和(或)24 h尿IFABP总量>17.12 ng,提示可能发生肠屏障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
刚刚告别金蛇狂舞的2013,旋即迎来万马欢腾的2014新春.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中华消化杂志》全体工作人员感谢长期以来一直关心、支持本刊的作者和读者!祝福大家新年顺意,万事如意!同时,也衷心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广大消化学界的工作者们能给予本刊更多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回首2013年,在医学会领导、总编和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编辑部全体成员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下,《中华消化杂志》不论在学术影响、编校
期刊
采用有效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传统的细胞学涂片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疾病诊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近来随着液基细胞学检测的兴起,本研究比较液基细胞学和传统细胞学涂片技术对恶性肿瘤细胞的检出情况,探讨液基细胞学在临床的应用,尤其是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期刊
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约占原发性胃恶性肿瘤的2%~8%.PGL是最常见的结外淋巴瘤,占所有结外淋巴瘤的4%~20%[1].PGL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仅表现上腹疼痛或上腹不适等消化不良症状.同样,PGL胃镜下表现形态多样且不典型.虽然PGL胃镜下可出现典型的恶性肿瘤形态表现,但往往大部分PGL胃镜下表现为黏膜糜烂、小结节
期刊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反应,好发于中青年,呈慢性反复性发作,以黏液血便、腹泻、腹痛、消瘦和贫血为主要表现,病程长,并发症严重,复发率高,可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肠梗阻、肠出血、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IBD主要包括2种疾病类型,即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
期刊
尊敬的指南编委:您好!首先感谢你们为医学的进步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指南的编写为我们基层医生的正规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南针和依据,感谢你们的辛苦劳动!有以下几点疑惑和建议想向专家请教:
期刊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作为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引起的病因甚多,并在国内外及地区间存在差异.发病后AP严重程度不一,临床上根据其病情轻重程度的不同和对病情演变机制的认知,其分类标准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基于此,2013年国内专家对中国AP诊治指南进行了更新[1],现对此进行进一步阐述。
期刊
CD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胃肠道黏膜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年来研究发现有多个遗传易感基因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CD有关,由于多种遗传易感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免疫有关,目前多认为CD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噬相关免疫相关性三磷酸鸟苷基因(immunity-related GTPase fami
期刊
目的 观察文拉法辛缓释片与匹维溴铵联用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不良反应和对抑郁焦虑评分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多中心研究方法,将40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IBS-D患者分为联用文拉法辛和匹维溴铵的试验组及单用匹维溴铵的对照组.对患者的腹痛和腹泻症状进行评分,根据症状积分变化判定疗效.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
目的 探讨胰管内引流术缓解伴有胰管扩张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腹痛的疗效.方法 伴有胰管扩张的中晚期胰腺癌患者61例分为2组,支架组30例(支架植入失败而剔除2例),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管支架内引流和胰管支架内引流术;对照组31例,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和单纯胆管支架内引流术.观察术前后血淀粉酶,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缓解率、生存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组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根据近年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国际对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断及分类标准的更新,中国AP诊治指南(2013年,上海)[1]在2003版中国AP诊治指南(草案)[2]的基础上,参考最新的国际AP分类标准[3],对AP的诊断做了相应的更改,使之更加符合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并与国际相应标准接轨,有利于今后本领域的学术交流.与2003版指南(草案)比较,2013版指南有如下更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