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新闻翻译看作独立的话语形式,对一则政治新闻的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进行了批判话语分析,以此探索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的辩证关系,并且总结得出,新闻翻译是意识形态等多种语境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语境重构过程,实质上旨在维护主流意识形态所属的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翻译 意识形态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Jin Li
Abstract:By viewing news trans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form of discourse and mak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sample concern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litical news,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Moreover,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news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recontextualization due to the change of contextual elements such as ideologies and it substantially functions to sustain the power and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 or the dominant group to whic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elongs.
Key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ews translation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26-02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媒体信息需要打破语言隔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新闻翻译在这些信息的传播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媒体是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新闻翻译语篇往往也或多或少地显露出译语社会意识形态的印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出现后,意识形态等文本以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已逐渐得到关注,但有关新闻翻译中意识形态作用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翻译研究领域,还有待进行更多的跨学科探索。
有鉴于此,本文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将新闻翻译看作独立的话语形式,对一则政治新闻的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探究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理论框架
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1]。CDA研究范式因流派不同而略有差异,本文主要采用英国语言学家Fairclough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每个话语事件都包含三个向度:它既是一个口头或书面文本;又是话语实践的一个实例,涉及文本的生成和解读;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三个向度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展示[2]:
文本话语实践(文本的生成、传播、接受)社会实践

相应地,对特定语篇的话语分析也应包括三个向度。首先是文本分析,偏向语言学角度的描述。其次进行话语实践分析,解读组成文本的各种话语方式及其内在联系。最后再作社会实践分析,进一步解释该文本如何再现了其所属社会的社会秩序。
借助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常常能有效解读话语过程。“互文”是指文本间相互吸收转化的关系。翻译是在参照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改造,其本身具有互文性。新闻常会提及之前已报道过的内容,所以媒体话语也具有互文性。当一个文本中的其它文本片段用引号、转述分句等方式明示出来时,这种互文就叫“话语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会引述人们对事件的评论,有时这种评论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
意识形态总是具化为某种语境下的价值、态度,并在话语结构中得到体现。有趣的是,一种社会实践中的语境要素可以挪用到另一种社会实践的语境当中,并以特定的方式发生转变。英国社会学家Bernstein把这一现象称为“语境重构”(recontextualization)。他指出,话语的某些部分在语境重构过程中常会发生简化、扩展、重点重置等变化[3]。此时语境重构不是纯粹地传递固定意义,而是涉及意义和视角的转变,某些语义层面得到突出强调的同时,另一些语义层面则被削弱甚至完全摒弃。
如果将“语境重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那么可以说,翻译就是语境的解构与重构。译者一方面要仔细阅读原文,寻找影响其产生的语境范畴,从而理解原文意义;另一方面要用译语重写文本,因为这时原语文本赖以存在的绝大部分语境要素在译语环境中已经改变,语境重构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控制着译文的话语结构,因此必然引起文本变化。
3.译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文选取Financial Times 2008年11月27日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因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喇嘛而决定取消中欧峰会的报道(题为Dispute Shows Gulf between UK and France)①以及次日《参考消息》第8版刊载的相应译文(题为《英报:萨科齐“表演”不明智》)为例,依次进行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向度的分析。
3.1 文本分析。
如前所述,翻译是必然发生“文本变化”的语境重构过程,因而笔者在分析前后两个文本时主要关注二者的差异。首先,与原文相比,译文内容有明显删减,除了刊载版面有限等客观因素外,这往往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原文第三段②的末句引入了五月份布朗在兰贝斯宫(而非唐宁街)会见达赖喇嘛这一背景事件,旨在证明布朗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萨科齐的“more cautious approach”。但中方认为,无论是在首相官邸还是大主教府邸,这一会见举动都是干涉中国内政,其本质都是政治性的。作为新闻背景信息,这一句与报道主旨的关系并不紧密,像这样容易引起争议的旧事又不如不提,于是译者在翻译时删掉了这句。
第七段第二句中,法国外交官对中国的决定颇有微辞,声称中国的态度已强硬到了难以预料的程度,企图以此为萨科齐辩护。然而,中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一贯如此,既没有“强硬”也没有放松,取消中欧峰会也是回应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近期不断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的合理措施。因此,这有悖中国意识的一句也被略去不译。
除了内容删减,译文还存在情态弱化、措辞更改等细微变动,这些同样绝非偶然。
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中,情态(modality)是语言表达人际功能的主要方式。新闻记者和译者都常常利用情态手段隐含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报道第二段讲到萨科齐坚称紧密的法中关系“不能阻止他提出西藏自治问题”时,原作者在“preclude”前用了情态动词“must not”,显得理直气壮。但在中方看来这纯属歪理,所以译文中换成“不能”,语气削弱不少。下一段提到布朗想避免损害英中关系时,原作者用“is keen not to”修饰布朗过于夸张,译者也将其弱化为“不希望”。
至于措辞更改,第六段有个典型例子。这段介绍一位英国官员的个人意见,话语再现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从直接引语部分可以看出这位官员对萨科齐的会见决定比较不满。但第一句的转述分句中“had fallen victim to”的使用却带有同情口吻,让人觉得此决定是被动而为,萨科齐自己也受其所累。其实间接引语极易掺杂新闻记者自己的观点,往往并不客观。本段如此前后矛盾可能就是因为选用间接引语使被采访者的话里夹杂了记者的个人想法。译文的相应部分被改成萨科齐“进行了不必要的‘表演’”,同样也融入了译者的态度:动词“进行”突出萨科齐作出决定的主动性,“表演”一词加上引号则极具讽刺意味。如此一改就巧妙地借英国官员之口为中国说话了。
此外,译文标题也与原文不同。原标题重在说明英法态度有异,而新标题则提取了“表演”一词,直接点出其“不明智”,使整篇报道的重点落到了英报对萨科齐的批评上。在排版时新标题采用大号字体,十分醒目,而原标题虽然直译出来放在导语之前,但字体大小与正文相同,极易被人忽略。可见标题的更换也表达了译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
总之,这篇报道的原文反映了英国不认同萨科齐会见达赖喇嘛这一态度,同时侧重维护英国政府的利益;而译者则通过内容删减、情态弱化、措辞更改、标题更换等翻译策略有意无意地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了报道之中。
3.2 话语实践分析。
根据三向度话语分析模式,文本分析之后还需将新闻翻译看作一种话语实践,进一步探究译文产生与解读的过程。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着新闻译文的产生。新闻译文一方面是对原文的吸收与转化,另一方面又在生成过程中发生了语境重构。因此,译者在翻译一则新闻报道时既要研究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又要考查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的关系,并且运用翻译策略对文本稍加改动,以迎合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读者在解读翻译后的新闻报道时,手头并无相应的原文可作对照,无法察觉翻译过程中的变动,所以总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译文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久而久之,译语国家的读者就会对原语国家形成某种成见。新闻翻译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简言之,在文本产生过程中,新闻翻译话语极大地受到译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反映着这种意识形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新闻翻译话语又影响着大众思想,从而维护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
3.3 社会实践分析。
新闻翻译和其它话语形式一样,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影响着各种社会权力关系。因此,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新闻翻译话语产生、发展的社会语境,还需探讨媒体意识形态所隐含的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规范社会机构和个人行为,所以对新闻媒体的操控在当代社会已成为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媒体的政治意义,规定了新闻媒体在本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恰当的方式控制媒体报道政府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群体性的。中英两国社会中各有很多不同群体,其意识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本文所选取的新闻报道案例中,原文与译文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显然分别来自英中两国政府。政府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媒体对于同一话题的观念差异,因此同一则新闻报道的原文与译文也往往无法一致。
究其根源,并非记者在原文中说话,也并非译者在译文中说话,真正在说话的是媒体话语本身,它代表着操控媒体的政府的意识形态。可以说,新闻媒体尽管标榜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实质上却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新闻翻译话语也同样旨在维护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权力和利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引入CDA相关理论进行具体的译例分析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4.1 新闻翻译是意识形态等多种语境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语境重构过程。译者往往需要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改动以迎合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2 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新闻翻译一方面受到译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反映着这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大众思想产生影响,从而维护和加强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3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新闻翻译实质上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所属的统治阶级或集团,旨在维护其权力和利益。
注释
①见http://www.ft.com/cms/s/0/8e9a42b4-bc26-11dd-80e9-0000779fd18c.html
②下文提及的段落号均指原文文本。
参考文献
[1]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
[2]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3] Bernstein.B.Class,Codes,and Control.Vol.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M].London: Routledge.1990
关键词:批判话语分析 新闻翻译 意识形态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ws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
Jin Li
Abstract:By viewing news translation as an independent form of discourse and making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a sample concerning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political news,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translation and ideology.Moreover,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news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recontextualization due to the change of contextual elements such as ideologies and it substantially functions to sustain the power and interests of the ruling class or the dominant group to which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belongs.
Key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News translation Ideology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8-0026-02
1.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媒体信息需要打破语言隔阂,为更多的人所知晓。新闻翻译在这些信息的传播中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众媒体是体现意识形态的重要媒介,新闻翻译语篇往往也或多或少地显露出译语社会意识形态的印记。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出现后,意识形态等文本以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已逐渐得到关注,但有关新闻翻译中意识形态作用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翻译研究领域,还有待进行更多的跨学科探索。
有鉴于此,本文从批判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将新闻翻译看作独立的话语形式,对一则政治新闻的英语原文与汉语译文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探究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2.理论框架
批判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种语篇分析方法,“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1]。CDA研究范式因流派不同而略有差异,本文主要采用英国语言学家Fairclough的“三向度话语分析模式”。该模式认为“每个话语事件都包含三个向度:它既是一个口头或书面文本;又是话语实践的一个实例,涉及文本的生成和解读;同时还是一种社会实践”,这三个向度概念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展示[2]:
文本话语实践(文本的生成、传播、接受)社会实践

相应地,对特定语篇的话语分析也应包括三个向度。首先是文本分析,偏向语言学角度的描述。其次进行话语实践分析,解读组成文本的各种话语方式及其内在联系。最后再作社会实践分析,进一步解释该文本如何再现了其所属社会的社会秩序。
借助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常常能有效解读话语过程。“互文”是指文本间相互吸收转化的关系。翻译是在参照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总体改造,其本身具有互文性。新闻常会提及之前已报道过的内容,所以媒体话语也具有互文性。当一个文本中的其它文本片段用引号、转述分句等方式明示出来时,这种互文就叫“话语再现”(discourse representation)。记者在报道新闻时往往会引述人们对事件的评论,有时这种评论比事件本身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人的思想意识。
意识形态总是具化为某种语境下的价值、态度,并在话语结构中得到体现。有趣的是,一种社会实践中的语境要素可以挪用到另一种社会实践的语境当中,并以特定的方式发生转变。英国社会学家Bernstein把这一现象称为“语境重构”(recontextualization)。他指出,话语的某些部分在语境重构过程中常会发生简化、扩展、重点重置等变化[3]。此时语境重构不是纯粹地传递固定意义,而是涉及意义和视角的转变,某些语义层面得到突出强调的同时,另一些语义层面则被削弱甚至完全摒弃。
如果将“语境重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那么可以说,翻译就是语境的解构与重构。译者一方面要仔细阅读原文,寻找影响其产生的语境范畴,从而理解原文意义;另一方面要用译语重写文本,因为这时原语文本赖以存在的绝大部分语境要素在译语环境中已经改变,语境重构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控制着译文的话语结构,因此必然引起文本变化。
3.译例分析
基于上述理论框架,本文选取Financial Times 2008年11月27日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因法国总统萨科齐执意会见达赖喇嘛而决定取消中欧峰会的报道(题为Dispute Shows Gulf between UK and France)①以及次日《参考消息》第8版刊载的相应译文(题为《英报:萨科齐“表演”不明智》)为例,依次进行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三向度的分析。
3.1 文本分析。
如前所述,翻译是必然发生“文本变化”的语境重构过程,因而笔者在分析前后两个文本时主要关注二者的差异。首先,与原文相比,译文内容有明显删减,除了刊载版面有限等客观因素外,这往往还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
原文第三段②的末句引入了五月份布朗在兰贝斯宫(而非唐宁街)会见达赖喇嘛这一背景事件,旨在证明布朗在西藏问题上采取了不同于萨科齐的“more cautious approach”。但中方认为,无论是在首相官邸还是大主教府邸,这一会见举动都是干涉中国内政,其本质都是政治性的。作为新闻背景信息,这一句与报道主旨的关系并不紧密,像这样容易引起争议的旧事又不如不提,于是译者在翻译时删掉了这句。
第七段第二句中,法国外交官对中国的决定颇有微辞,声称中国的态度已强硬到了难以预料的程度,企图以此为萨科齐辩护。然而,中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一贯如此,既没有“强硬”也没有放松,取消中欧峰会也是回应欧洲国家(尤其是法国)近期不断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的合理措施。因此,这有悖中国意识的一句也被略去不译。
除了内容删减,译文还存在情态弱化、措辞更改等细微变动,这些同样绝非偶然。
在Halliday的功能语法中,情态(modality)是语言表达人际功能的主要方式。新闻记者和译者都常常利用情态手段隐含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报道第二段讲到萨科齐坚称紧密的法中关系“不能阻止他提出西藏自治问题”时,原作者在“preclude”前用了情态动词“must not”,显得理直气壮。但在中方看来这纯属歪理,所以译文中换成“不能”,语气削弱不少。下一段提到布朗想避免损害英中关系时,原作者用“is keen not to”修饰布朗过于夸张,译者也将其弱化为“不希望”。
至于措辞更改,第六段有个典型例子。这段介绍一位英国官员的个人意见,话语再现在这里得到了集中体现。从直接引语部分可以看出这位官员对萨科齐的会见决定比较不满。但第一句的转述分句中“had fallen victim to”的使用却带有同情口吻,让人觉得此决定是被动而为,萨科齐自己也受其所累。其实间接引语极易掺杂新闻记者自己的观点,往往并不客观。本段如此前后矛盾可能就是因为选用间接引语使被采访者的话里夹杂了记者的个人想法。译文的相应部分被改成萨科齐“进行了不必要的‘表演’”,同样也融入了译者的态度:动词“进行”突出萨科齐作出决定的主动性,“表演”一词加上引号则极具讽刺意味。如此一改就巧妙地借英国官员之口为中国说话了。
此外,译文标题也与原文不同。原标题重在说明英法态度有异,而新标题则提取了“表演”一词,直接点出其“不明智”,使整篇报道的重点落到了英报对萨科齐的批评上。在排版时新标题采用大号字体,十分醒目,而原标题虽然直译出来放在导语之前,但字体大小与正文相同,极易被人忽略。可见标题的更换也表达了译者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
总之,这篇报道的原文反映了英国不认同萨科齐会见达赖喇嘛这一态度,同时侧重维护英国政府的利益;而译者则通过内容删减、情态弱化、措辞更改、标题更换等翻译策略有意无意地使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了报道之中。
3.2 话语实践分析。
根据三向度话语分析模式,文本分析之后还需将新闻翻译看作一种话语实践,进一步探究译文产生与解读的过程。
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着新闻译文的产生。新闻译文一方面是对原文的吸收与转化,另一方面又在生成过程中发生了语境重构。因此,译者在翻译一则新闻报道时既要研究原文与译文的关系,又要考查原文语境与译文语境的关系,并且运用翻译策略对文本稍加改动,以迎合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读者在解读翻译后的新闻报道时,手头并无相应的原文可作对照,无法察觉翻译过程中的变动,所以总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译文所反映的意识形态。久而久之,译语国家的读者就会对原语国家形成某种成见。新闻翻译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简言之,在文本产生过程中,新闻翻译话语极大地受到译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反映着这种意识形态;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新闻翻译话语又影响着大众思想,从而维护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
3.3 社会实践分析。
新闻翻译和其它话语形式一样,既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又影响着各种社会权力关系。因此,要更为深入地研究新闻翻译话语产生、发展的社会语境,还需探讨媒体意识形态所隐含的社会权力关系。
通过媒体传播的信息能够帮助决策者规范社会机构和个人行为,所以对新闻媒体的操控在当代社会已成为国家权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媒体的政治意义,规定了新闻媒体在本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以恰当的方式控制媒体报道政府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群体性的。中英两国社会中各有很多不同群体,其意识形态也各不相同,但本文所选取的新闻报道案例中,原文与译文所涉及的意识形态显然分别来自英中两国政府。政府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了两国媒体对于同一话题的观念差异,因此同一则新闻报道的原文与译文也往往无法一致。
究其根源,并非记者在原文中说话,也并非译者在译文中说话,真正在说话的是媒体话语本身,它代表着操控媒体的政府的意识形态。可以说,新闻媒体尽管标榜客观公正地反映事实,实质上却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新闻翻译话语也同样旨在维护统治阶级或集团的权力和利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引入CDA相关理论进行具体的译例分析后,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4.1 新闻翻译是意识形态等多种语境要素的变化所引起的语境重构过程。译者往往需要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对文本进行改动以迎合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2 新闻翻译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新闻翻译一方面受到译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并反映着这种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大众思想产生影响,从而维护和加强译语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4.3 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新闻翻译实质上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所属的统治阶级或集团,旨在维护其权力和利益。
注释
①见http://www.ft.com/cms/s/0/8e9a42b4-bc26-11dd-80e9-0000779fd18c.html
②下文提及的段落号均指原文文本。
参考文献
[1] 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 (1)
[2] 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M].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2
[3] Bernstein.B.Class,Codes,and Control.Vol.4: The Structuring of Pedagogic Discourse [M].London: Routledge.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