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f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技校生中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躲学、厌学现象时有发生。本文从教学体制入手,建议努力转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并结合学生此时期运动器官不稳定,偷懒、怕吃苦的特点,指出在教学上要坚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结合时代要求,大力进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等方面的改革。同时提出了提高厌学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措施。
  关键词:激发 厌学 积极性 主动性 教学手段
  
  厌学体育作为人的一种行为表现,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不参与行为。技校生对体育学习总体趋势是好的,他们爱动、好动,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但也应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也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上体育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怕吃苦受累,借故请假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甚至放弃;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课外活动也很少参加。技校生正处于16~19岁年龄段,由于生理特点(尤其是女生)影响,他们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忽视身体素质的锻炼,大多数人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体育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落实。
  一、从思想工作开始,提高学生锻炼意识
  要从教学体制改革入手,努力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做好宣传引导,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同时大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从学生最基本的运动技能、技巧抓起,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及锻炼习惯,促进积极锻炼意识的养成。要逐步让学生树立“身体健康第一,身体健康是干好每一件事的前提保证”的正确认识,让他们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二、从教学体制入手,积极转化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技校中“重专业、轻文化基础”现象严重。只注重学生的就业率,忽视了体育锻炼重要性,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专业课学好就够了,体育成绩合格与否无所谓。再者,一些学校的体育课考核也流于形式。客观因素的影响及主观认识的缺乏,误导了许多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要区别对待学生家庭环境、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掌握练习密度和强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体育锻炼项目和锻炼方法。
  四、结合专业特点和时代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目前,在技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用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做一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从小学到初中再到技校学习各阶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这一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且讲求实效。
  因此,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进行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满足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要。可根据各自的实际和专业要求,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做一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就笔者学校而言,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工种较多,但意志力、耐力、反复工作的恒劲较弱,必须要加强培养。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能以大纲为指引,摆脱教材的束缚,结合条件自编实用型的教材来教学,如在教学中可多安排些越野跑、长跑等提高耐力的内容。
  五、改革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快乐体育、终身体育”是现代体育的追求。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在学中找乐,在乐中提高”是最高境界,因此教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教法机械单调的话,学生势必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风趣幽默、形象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能讲一些有趣的生活小故事,不仅师生互动会增强,教学氛围也会活跃起来。另外可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可采用竞赛性教学手段。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大减,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上就会出现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等形式也能促进学生兴趣的提高。
  六、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改革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锻炼的习惯,也是目前改变技校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尤其是达标工作,而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度则是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学生社团组织和引导。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额外负担,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兴趣、消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
  七、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修养
  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工作马马虎虎,上课松松垮垮,对学生放任自流,讲课精神不振,就会诱发学生对体育产生厌学行为。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地抓好业务。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更要做到对学生生活上关心、爱护,学习上耐心指导、帮助。此外,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准确、熟练、轻松、优美的示范,都可引起学生对动作的直接兴趣,使之产生跃跃欲试之感。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学生转变态度,使他们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最终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程森.成功教育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明.中国学习体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庞卫华.体育自主学习.上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技工学校)
其他文献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学的准绳,二是教学的对象。   焊工工艺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目标的确立需要把握学科特点。焊接作为一门学科,与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各技术基础课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也占有一定比例。目前,技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差,很多专业理论是他们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因此,
本文对辽阳县中小河道及堤防近年来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治理迫在眉睫,提出适合本地实际的几点治理建议.
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实践中亟待完善。  现代管理学大师彼特·德鲁克曾经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那就是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在企业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成为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所以我国国企只有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企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