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习惯;培养;阅读教材;审题;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4—0077—01
在每次检查学生作业或者试卷时,我们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再把题读一读,就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这时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的正是这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1.把教科书作为阅读的材料之一。教师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之一,而不能仅仅作为教师讲课材料的来源。现行的数学教科书中,编排了例题分析、解题过程、课后“你知道吗?”等,编排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编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由此看来,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数学课本的指导。学生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可能会出现不会读,读不懂,甚至反复读了也提不出问题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可采取听讲解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办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反复读,边读边思考,逐步理解课本内容。对关键性的词句可以像阅读语文课本一样圈圈、点点,画上杠杠,标上记号。如,“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叫这个图形的周长。其中“围成”、“所有边长的总和”等都是一些很关键、而又比较难理解的词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仔细读这一概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例题,回想“周长”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深刻理解上述关键词句的含义,并加以牢记。
二、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1.读题——认真审题的基础。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做到轻读时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2.观察——全面审题的保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且要学会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并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动手操作——正确审题的策略。审题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抽象和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4.对比练习——强化审题的习惯。有比较才会找到差异。教师要尽量多设计一些要对比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审题的要点。只要平时练习时将两种练习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不同类型间的区别,那么在今后的审题中就可避免出现错误。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认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提出疑问并设法解决问题,才能有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课本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数学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根溯源。一旦有了质疑习惯,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呢?好奇、好动、好问、爱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发表解见的机会,要在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掌握质疑的方法,最终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4—0077—01
在每次检查学生作业或者试卷时,我们总会发现,许多学生并不是不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没有读懂题目的意思,只要再把题读一读,就会马上反应过来,或者让学生再重新做一次,他们就会做对了。这时我们往往会给这些学生戴上粗心、马虎的“帽子”。其实,在粗心、马虎的背后显露的正是这些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
1.把教科书作为阅读的材料之一。教师要把教科书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之一,而不能仅仅作为教师讲课材料的来源。现行的数学教科书中,编排了例题分析、解题过程、课后“你知道吗?”等,编排这些内容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这样的编排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及时消化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由此看来,重视数学教科书的阅读,充分利用教科书的教育价值,已构成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之一。
2.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就必须对学生进行阅读数学课本的指导。学生刚开始阅读数学课本时,可能会出现不会读,读不懂,甚至反复读了也提不出问题等现象,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刚开始可采取听讲解和自主阅读相结合的办法,教师要指导学生逐字逐句、反复读,边读边思考,逐步理解课本内容。对关键性的词句可以像阅读语文课本一样圈圈、点点,画上杠杠,标上记号。如,“周长的概念”——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叫这个图形的周长。其中“围成”、“所有边长的总和”等都是一些很关键、而又比较难理解的词句,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仔细读这一概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例题,回想“周长”这一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而深刻理解上述关键词句的含义,并加以牢记。
二、培养学生审题的习惯
1.读题——认真审题的基础。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通过读题能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提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做到轻读时要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2.观察——全面审题的保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且要学会有针对性地观察。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首先要简练明确,并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价值的信息中去。慢慢地,学生就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并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动手操作——正确审题的策略。审题是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抽象和学生理解能力低下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也是一种很好的审题方法和解题策略。
4.对比练习——强化审题的习惯。有比较才会找到差异。教师要尽量多设计一些要对比的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审题的要点。只要平时练习时将两种练习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不同类型间的区别,那么在今后的审题中就可避免出现错误。
三、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提高认识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提出疑问并设法解决问题,才能有进步。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课本的内容和生活中的数学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根溯源。一旦有了质疑习惯,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善于质疑呢?好奇、好动、好问、爱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多提供发表解见的机会,要在每个环节中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质疑,从而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并掌握质疑的方法,最终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