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是潮汕宗族组织历史发展的产物,在潮汕地区特殊的宗族行为模式中发掘潮人特有的文化信念和行为规范,把握新时代宗族行为模式在乡村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宗族行为模式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双重影响,并分析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宗族行为模式中的积极因素,遏制和消解宗族行为模式对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的不良因素。这对于建设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一、潮汕宗族行为模式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行为模式是指人们有动机、有目标、有特点的日常活动结构、内容以及有规律的行为系列。它是行为内容、方式的定型化,是人生价值观的“外化”,表现了人们的行动特点和行为逻辑。从时间的角度观察,一定的行为模式是活动时间分配的程序结构。从空间的角度观察,是活动的地点、范围的分布。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所形成的宗族组织受特定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制约,在长期“抱团取暖”的活动中也衍生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宗族行为模式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套行为模式开始在潮汕地区萌芽适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化成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其具体表现有:一是通过建祠堂、修族谱、立族长、开展仪式性活动以及参与喜丧事的举办来加紧宗族内部联系;二是以干预村委选举的方式,扩大本族影响力,在村委内部培育扶植宗族代理人,乡村经济纠纷的处理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三是将宗族长老视为金科玉律,信奉儒家“礼”的思想,宗亲内部矛盾依托宗族长老的调解而“息讼”了事;四是宗族抱团与排外现象严重,家族企业遍地开花,偏袒维护本族亲人,内群体偏袒化现象明显;五是法律与国家利益意识淡薄,家法族规在适用上超越法律法规,私下了解之风盛行,法律几乎形同虚设;且在狂热逐利行为模式的诱导下公然对抗党的方针政策,置法律与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偷税逃税、抵制计划生育,甚至宗族间联合起来,组织冲击围攻党政机关单位,肆意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潮汕宗族行为模式的局限
(一)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固有的保守性抑制了乡村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的品牌创立以及后期维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其特点是投资周期长且不稳定性较高。在经济绩效与家族荣誉产生冲突时,出于对乡村企业员工的道德责任及自身的家族情感,乡村企业更趋于谨慎与保守,重视对于乡村家族财富的保护,表现出风险厌恶形态,进而抑制了乡村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二)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所编织的裙带关系外化为乡村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排斥性和困难性
自主品牌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资本,潮汕乡村企业固有当地宗族所形成的关系网络,管理结构较为单一,外部资源的大量引入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家族实际控制权的稀释,从而表现出对外来人才的排斥,不利于品牌创新思维的流入;另一方面也阻隔了企业股份化的进程,形成股份化企业的“无形的手”。
(三)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对正式制度的不信任弱化了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受宗亲利益本位的影响,乡村企业对正式制度的信赖感较低,企业品牌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疏于对法律、金融方面的认知,降低了对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四)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以排斥法律介入的方式抹黑地方经济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具有高度逐利性,宗族自治性以及规避法治干扰性,使其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短视行为,长期以往破坏了潮汕地区营商生态环境,抹黑了地方经济。21世纪初,随着中央807工作组的进驻,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效应显著放大。1998年以来,汕头司法部门立案查处涉税、金融、制假案件217起,纪检监察立案查处213起。2000年,国务院工作组仅在汕头市潮阳区就查出涉税企业541户,认定虚开增值税额高达24亿元,波及全国十几个省市。2001年,潮汕地区虚开增值税金额达323亿元,骗税42亿元,涉税金额是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税案的6倍;同年5月,在汕头查处的68名违纪党员干部中,就有58人依托宗亲裙带网涉嫌偷税骗税、走私骗汇和制假贩假。灰色宗亲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传统尊儒守信理念的丧失,排斥法律,热衷违法趋利使地区经济秩序处于混乱之中。不良的社会信誉导致外商将潮汕货视为假冒伪劣的同义词,给潮汕人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企图挣脱正式制度规制扭曲了商业氛围,全国18个省市区告示不和潮汕做生意,湖北更有激进者打出“此地无潮货”、“本店不卖潮货”等招牌,当地经济急剧萎缩,大量企业撤资,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被宗族行为模式黑化的地方经济外来投资力度不足,几年间迁出汕头的企业多达1200家,仅2001年就迁出了450多家。汕头市委“诚信立市”的工作部署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商对地方经济的灰色顾虑,但宗族行为模式的排外性仍成为外商投资的一道巨大的鸿沟,地方经济“漂白化”成果未现。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人,眼下成了中国生意场上最为失意和孤独的人群。
三、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变革与乡村经济振兴发展路径创新
(一)利用宗族凝聚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1. 利用宗族凝聚力进行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加速城鄉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潮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在潮汕地区,宗亲之间建祠堂、修族谱等活动有助于提升地缘认同感、统一宗族地缘的整体利益,这与乡村生态治理理念薄弱相互配合补充,充分运用宗族长老的号召力以及宗亲凝聚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引进治理新技术,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建设计划落地实施。
2. 利用宗族凝聚力培育文明乡风 潮汕的祠堂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承担了族内的祭祀、议事之用,更是各个宗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之地。以汕头澄海为例,耀明书院陈氏家庙崇本堂不仅是后代人一种“慎终追远”、“怀抱祖德”、“报本返始”“饮水思源”的孝思思想,也体现了强烈的乡村归属感。华瑶社区王氏宗祠思成堂是一个集礼仪型、学教型、活动型于一体的文化祠堂,是展示村规民约,建设优良乡风的重要载体。利用宗族凝聚力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了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
3. 利用宗族凝聚力集合个体小工商业,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
依托宗亲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以及由此拓展的社会资源,以较低的成本集聚人力和资本。由宗族长老在祠堂中组成产业协会,在乡村内部按照工商业生产链条的上下游合理配置人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生产,引导乡村青年返乡运用“互联网+”销售模式推广乡村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产业集群,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发展格局,引领乡村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4. 利用宗族凝聚力打造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潮汕地区茶文化、祠堂文化、妈祖文化、潮剧文化悠久、积淀丰厚,历史遗存基本涵养在广大的乡村,且潮菜更以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举国闻名。以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为基准,保持乡土特色,鼓励、挖掘深喑潮汕人文的青年返乡从事导游工作,科学谋划,构建以典型的潮人文化为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线路,建设创意农村,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精品村,广泛吸引国内国际游客,实现乡村振兴跨越式发展。
(二)跳出宗族圈子,打破宗族控制,以股份代替关系,注入法律元素
1.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变革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依托经济建设,家族企业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获得长远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做强做大的远大目标,变革以血缘地缘为企业发展唯一考量因素的運营行为模式。跳出宗族圈子,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意识;打破宗族控制,树立起兼顾企业股东、普通员工和客户的共享理念。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与时俱进,坚持市场定位,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动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兴科学技术及时调整企业运营机制,以行为模式上的变革促成经济思维的变革,以经济思维的进步加速乡村经济的振兴。
2. 乡村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加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乡村家族企业将家族成员角色强行移植到企业中,“家长制”企业管理模式赋予企业领导人绝对的决策权,给企业内部治理带来隐患,企业员工安逸的工作感不利于激发员工创造力,抑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乡村家族企业应该在快速发展时期引入职业经理人,让其担任企业经营的“总管家”,科学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并通过职业经理人高效贯彻执行公司决策,确保乡村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及时把握动向,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3. 以股份代替关系,引进“股份+人才”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在乡村企业落地生根
血缘、地缘关系固然为家族企业提供了内在生命力,但传统的企业代际继承模式已不适应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乡村企业治理应坚持唯才是举的理念,消除排外情绪,建立健全公正的人才管理体系,及时授予骨干员工以股份,吸纳其成为企业股东,以此来引进、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向心力,为贯彻执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储蓄人才。
4. 为乡村振兴注入法律元素,净化乡村经济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以宗亲利益为本位对抗法律施行是潮汕地区信用环境差的主要原因。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就必须充分发挥汕头特区立法权的作用,加强信用立法,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并将取得的成效逐步辐射至揭阳、潮州两个兄弟城市,加紧净化地区经济,筑牢乡村振兴的信用基础。
四、引用现代化市场元素,打造自主品牌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是宗族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将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注入乡村发展的路径,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唤醒国内外潮人乡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塑造潮人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助力潮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快速推进。
潮汕历史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历史记忆牵挂着每一位潮人的心,借助宗族行为模式提供的乡愁吸引力,引用现代化市场元素,使“潮汕元素”成为塑造潮汕品牌的动力和方向,发挥文化经济效益,重点打造潮人旅游品牌①,把潮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以普世价值为导向,深入浅出,依托宗族内优秀人才讲好潮汕故事,并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同感,发挥创意乡村对振兴发展的提质增速作用。
五、结语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导致潮汕地区诚信缺失、营商环境恶劣,但潮汕人并非天然就带有宗族行为模式色彩,其漠视正式制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海禁时期,当时的居民为了求得生存不得已采取了对抗公权力的策略,通过走私贸易来打破海禁格局;同时,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也绝不意味着就天然缺少诚信元素,正如上文提到的,采用“七兑票”交易的潮商就曾以诚信著称于世,诚信为潮商赢得了无数的声誉。当下部分声音认为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完全归根于潮汕宗族传统,但文化并无优劣之分,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直接相关,且受自我实施的人的信念和规范所左右。当下与其将责任归咎于历史,不如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契机,通过深刻剖析宗族行为模式对经济发展的直间接影响,为全面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助力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据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一是利用宗族成员之间无形的凝聚力,借助宗族融资,将乡村里的个体小工商业以宗族的力量集合到一起,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挣脱宗族控制,在潮汕地区发展股份化企业,依托当地文化打造乡村自主品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三是鼓励知识青年返乡,激活乡村资本,增强农村宗族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互助互济意识和能力,全面建设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创意农村。
参考文献:
[1]李丹,盛淑慧.诚信则兴,失信则衰(上)——汕头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调查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1):32-36.
[2]方征,郭宏湘.文化局限还是制度制约——汕头信用危机的反思与希望[J].安徽决策咨询,2002(06):31-33.
[3]赵肖峰.信用缺失的国家——潮汕地区为造假骗税付出沉重代价[J].发展,2002(01):33-35.
[4]回望2019:乡村产业开局良好 蓄势待发[J].种子科技,2020,38(01):3.
[5]李凯旭,李娇.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36+79.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0b0558,指导老师为吴方基,侯聪玲。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政法学院)
关键词: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一、潮汕宗族行为模式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行为模式是指人们有动机、有目标、有特点的日常活动结构、内容以及有规律的行为系列。它是行为内容、方式的定型化,是人生价值观的“外化”,表现了人们的行动特点和行为逻辑。从时间的角度观察,一定的行为模式是活动时间分配的程序结构。从空间的角度观察,是活动的地点、范围的分布。以血缘、地缘为基础所形成的宗族组织受特定历史、地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制约,在长期“抱团取暖”的活动中也衍生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性的宗族行为模式体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套行为模式开始在潮汕地区萌芽适用,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进化成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其具体表现有:一是通过建祠堂、修族谱、立族长、开展仪式性活动以及参与喜丧事的举办来加紧宗族内部联系;二是以干预村委选举的方式,扩大本族影响力,在村委内部培育扶植宗族代理人,乡村经济纠纷的处理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族色彩”;三是将宗族长老视为金科玉律,信奉儒家“礼”的思想,宗亲内部矛盾依托宗族长老的调解而“息讼”了事;四是宗族抱团与排外现象严重,家族企业遍地开花,偏袒维护本族亲人,内群体偏袒化现象明显;五是法律与国家利益意识淡薄,家法族规在适用上超越法律法规,私下了解之风盛行,法律几乎形同虚设;且在狂热逐利行为模式的诱导下公然对抗党的方针政策,置法律与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偷税逃税、抵制计划生育,甚至宗族间联合起来,组织冲击围攻党政机关单位,肆意阻碍公务人员执行公务。
二、乡村振兴发展中潮汕宗族行为模式的局限
(一)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固有的保守性抑制了乡村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企业的品牌创立以及后期维护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其特点是投资周期长且不稳定性较高。在经济绩效与家族荣誉产生冲突时,出于对乡村企业员工的道德责任及自身的家族情感,乡村企业更趋于谨慎与保守,重视对于乡村家族财富的保护,表现出风险厌恶形态,进而抑制了乡村企业树立自主品牌的意识。
(二)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所编织的裙带关系外化为乡村企业获取外部资源的排斥性和困难性
自主品牌的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资本,潮汕乡村企业固有当地宗族所形成的关系网络,管理结构较为单一,外部资源的大量引入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家族实际控制权的稀释,从而表现出对外来人才的排斥,不利于品牌创新思维的流入;另一方面也阻隔了企业股份化的进程,形成股份化企业的“无形的手”。
(三)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对正式制度的不信任弱化了对自主品牌的保护
受宗亲利益本位的影响,乡村企业对正式制度的信赖感较低,企业品牌常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存在,疏于对法律、金融方面的认知,降低了对品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四)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以排斥法律介入的方式抹黑地方经济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具有高度逐利性,宗族自治性以及规避法治干扰性,使其忽视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进而导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短视行为,长期以往破坏了潮汕地区营商生态环境,抹黑了地方经济。21世纪初,随着中央807工作组的进驻,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在经济领域的负面效应显著放大。1998年以来,汕头司法部门立案查处涉税、金融、制假案件217起,纪检监察立案查处213起。2000年,国务院工作组仅在汕头市潮阳区就查出涉税企业541户,认定虚开增值税额高达24亿元,波及全国十几个省市。2001年,潮汕地区虚开增值税金额达323亿元,骗税42亿元,涉税金额是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税案的6倍;同年5月,在汕头查处的68名违纪党员干部中,就有58人依托宗亲裙带网涉嫌偷税骗税、走私骗汇和制假贩假。灰色宗亲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传统尊儒守信理念的丧失,排斥法律,热衷违法趋利使地区经济秩序处于混乱之中。不良的社会信誉导致外商将潮汕货视为假冒伪劣的同义词,给潮汕人贴上了坑蒙拐骗的标签。企图挣脱正式制度规制扭曲了商业氛围,全国18个省市区告示不和潮汕做生意,湖北更有激进者打出“此地无潮货”、“本店不卖潮货”等招牌,当地经济急剧萎缩,大量企业撤资,资金外流现象严重,被宗族行为模式黑化的地方经济外来投资力度不足,几年间迁出汕头的企业多达1200家,仅2001年就迁出了450多家。汕头市委“诚信立市”的工作部署虽然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外商对地方经济的灰色顾虑,但宗族行为模式的排外性仍成为外商投资的一道巨大的鸿沟,地方经济“漂白化”成果未现。被誉为“东方犹太人”的潮汕人,眼下成了中国生意场上最为失意和孤独的人群。
三、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变革与乡村经济振兴发展路径创新
(一)利用宗族凝聚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1. 利用宗族凝聚力进行乡村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乡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加速城鄉一体化进程、建设幸福潮汕的重大举措,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在潮汕地区,宗亲之间建祠堂、修族谱等活动有助于提升地缘认同感、统一宗族地缘的整体利益,这与乡村生态治理理念薄弱相互配合补充,充分运用宗族长老的号召力以及宗亲凝聚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新理念,引进治理新技术,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建设计划落地实施。
2. 利用宗族凝聚力培育文明乡风 潮汕的祠堂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承担了族内的祭祀、议事之用,更是各个宗族精神文明的传承之地。以汕头澄海为例,耀明书院陈氏家庙崇本堂不仅是后代人一种“慎终追远”、“怀抱祖德”、“报本返始”“饮水思源”的孝思思想,也体现了强烈的乡村归属感。华瑶社区王氏宗祠思成堂是一个集礼仪型、学教型、活动型于一体的文化祠堂,是展示村规民约,建设优良乡风的重要载体。利用宗族凝聚力培育文明乡风,激活了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
3. 利用宗族凝聚力集合个体小工商业,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进一步振兴乡村经济
依托宗亲之间的血缘、地缘关系以及由此拓展的社会资源,以较低的成本集聚人力和资本。由宗族长老在祠堂中组成产业协会,在乡村内部按照工商业生产链条的上下游合理配置人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生产,引导乡村青年返乡运用“互联网+”销售模式推广乡村产品,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企业集中、产业集群,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快构建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发展格局,引领乡村产业高速高质量发展。
4. 利用宗族凝聚力打造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潮汕地区茶文化、祠堂文化、妈祖文化、潮剧文化悠久、积淀丰厚,历史遗存基本涵养在广大的乡村,且潮菜更以中国十大菜系之一举国闻名。以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为基准,保持乡土特色,鼓励、挖掘深喑潮汕人文的青年返乡从事导游工作,科学谋划,构建以典型的潮人文化为地域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观光线路,建设创意农村,打造留得住乡愁的精品村,广泛吸引国内国际游客,实现乡村振兴跨越式发展。
(二)跳出宗族圈子,打破宗族控制,以股份代替关系,注入法律元素
1.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变革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依托经济建设,家族企业作为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要获得长远的健康发展,就必须树立做强做大的远大目标,变革以血缘地缘为企业发展唯一考量因素的運营行为模式。跳出宗族圈子,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市场意识;打破宗族控制,树立起兼顾企业股东、普通员工和客户的共享理念。居安思危,强化危机意识,与时俱进,坚持市场定位,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动态以及快速发展的新兴科学技术及时调整企业运营机制,以行为模式上的变革促成经济思维的变革,以经济思维的进步加速乡村经济的振兴。
2. 乡村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加速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乡村家族企业将家族成员角色强行移植到企业中,“家长制”企业管理模式赋予企业领导人绝对的决策权,给企业内部治理带来隐患,企业员工安逸的工作感不利于激发员工创造力,抑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乡村家族企业应该在快速发展时期引入职业经理人,让其担任企业经营的“总管家”,科学分离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民主决策制度,并通过职业经理人高效贯彻执行公司决策,确保乡村企业在市场环境中及时把握动向,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
3. 以股份代替关系,引进“股份+人才”的人力资源激励模式在乡村企业落地生根
血缘、地缘关系固然为家族企业提供了内在生命力,但传统的企业代际继承模式已不适应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水平。乡村企业治理应坚持唯才是举的理念,消除排外情绪,建立健全公正的人才管理体系,及时授予骨干员工以股份,吸纳其成为企业股东,以此来引进、留住人才,增强企业发展向心力,为贯彻执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储蓄人才。
4. 为乡村振兴注入法律元素,净化乡村经济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以宗亲利益为本位对抗法律施行是潮汕地区信用环境差的主要原因。营造良好经济环境,就必须充分发挥汕头特区立法权的作用,加强信用立法,加快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并将取得的成效逐步辐射至揭阳、潮州两个兄弟城市,加紧净化地区经济,筑牢乡村振兴的信用基础。
四、引用现代化市场元素,打造自主品牌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是宗族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潮汕文化的典型,将潮汕宗族行为模式注入乡村发展的路径,加强乡村精神文化建设,唤醒国内外潮人乡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塑造潮人自主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助力潮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快速推进。
潮汕历史文化的人文价值和历史记忆牵挂着每一位潮人的心,借助宗族行为模式提供的乡愁吸引力,引用现代化市场元素,使“潮汕元素”成为塑造潮汕品牌的动力和方向,发挥文化经济效益,重点打造潮人旅游品牌①,把潮汕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以普世价值为导向,深入浅出,依托宗族内优秀人才讲好潮汕故事,并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认同感,发挥创意乡村对振兴发展的提质增速作用。
五、结语
潮汕宗族行为模式在一定历史时期导致潮汕地区诚信缺失、营商环境恶劣,但潮汕人并非天然就带有宗族行为模式色彩,其漠视正式制度的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海禁时期,当时的居民为了求得生存不得已采取了对抗公权力的策略,通过走私贸易来打破海禁格局;同时,潮汕宗族行为模式也绝不意味着就天然缺少诚信元素,正如上文提到的,采用“七兑票”交易的潮商就曾以诚信著称于世,诚信为潮商赢得了无数的声誉。当下部分声音认为潮汕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完全归根于潮汕宗族传统,但文化并无优劣之分,与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时期直接相关,且受自我实施的人的信念和规范所左右。当下与其将责任归咎于历史,不如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契机,通过深刻剖析宗族行为模式对经济发展的直间接影响,为全面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助力潮汕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据此,提出如下三点建议:一是利用宗族成员之间无形的凝聚力,借助宗族融资,将乡村里的个体小工商业以宗族的力量集合到一起,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二是挣脱宗族控制,在潮汕地区发展股份化企业,依托当地文化打造乡村自主品牌,创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三是鼓励知识青年返乡,激活乡村资本,增强农村宗族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互助互济意识和能力,全面建设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开展乡村旅游,建设创意农村。
参考文献:
[1]李丹,盛淑慧.诚信则兴,失信则衰(上)——汕头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调查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01):32-36.
[2]方征,郭宏湘.文化局限还是制度制约——汕头信用危机的反思与希望[J].安徽决策咨询,2002(06):31-33.
[3]赵肖峰.信用缺失的国家——潮汕地区为造假骗税付出沉重代价[J].发展,2002(01):33-35.
[4]回望2019:乡村产业开局良好 蓄势待发[J].种子科技,2020,38(01):3.
[5]李凯旭,李娇.我国家族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36+79.
*本文系2020年广东省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攀登计划”专项资金)项目成果,项目编号pdjh2020b0558,指导老师为吴方基,侯聪玲。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