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价值研究

来源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34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体育竞赛一直是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国家体育管理体制以及高校内部机制的影响,高校体育竞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建立高校体育竞赛联盟将成为开展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研究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价值将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校体育;区域性;竞赛联盟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2-0048-04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以高校大学生联赛为龙头,对区域内高校的体育竞赛进行整合,形成区域性的高校体育赛事,促进高校体育高校运动队、体育资源、教育资源等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所谓联盟是指在两个或者多个的组织或特定部门之间,为实现某种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或者联合组织等方式而结成的联合体,它是组织加强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形式。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形式,为实现体育教学、训练目标以及丰富学校体育文化为目的,建立一套为高校体育竞赛服务,提升高校体育竞赛水平和发展的一种组织管理模式。建立高校区域竞赛联盟弥补了我国高校竞赛体系单一的模式,完善并推动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探索形成体育竞赛、训练交流和文化活动的一套机制,既促进高校体育的全面的发展,也丰富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
  1 高校体育竞赛现状分析
  1.1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制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竞赛制度包括了一系列的法规性文件,这些文件都是在以行政的模式进行管理和实施的,突出了行政手段在高校体育竞赛中的作用。从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的大环境来说,是统筹全国高校的竞赛体系,顾及面大而容易忽视一定区域内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与管理,使目前区域高校竞赛活动并不活跃。而往往针对高校自身运动竞赛体系的小环境,很难融入更高一层次的竞赛体系中去。我国的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看似是一个可以为全国大学生体育竞赛进行管理和指导的组织,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无实际职权的对外联络和交流机构。不论从全国还是地区范围内来说,都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赛事体系,而美国的NCAA和德国的体育联赛体系都能很好的把不同赛事纳入到整个体系中来,形成一个大的赛事体系。目前,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对我国高校的体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影响,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往往受到体育现有体系的限制,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尚处在并不成熟且发展不平衡的高校体育面临很大挑战和困难。
  高校体育竞赛体制是影响高校体育竞赛开展少和学生运动员参赛少的主要原因。教育部门行政单位组织的“官方”体育比赛是我国高校的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主要由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各省市大学生运动会等组成,这些比赛制度的优点是竞赛时间短、项目多、统一安排竞赛,便于管理,缺点也很明显,表现为周期长,竞赛次数少。这样的竞赛制度不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运动员、教练员不能在比赛中得到很好的锻炼,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另外,地方学生体协与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民间”体育比赛的形式往往是补充,较难开展多样性的体育竞赛,虽然提高了大学生参赛的热情,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但组织往往比较混乱,在大学生中间易引起较多矛盾。
  1.2高校体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
  我国高校资源分配是由主管高校的行政部门主导的,从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到经费的划拨,无一例外都是行政管理部门决定的。因此,重点院校能较容易获得各种资源,这种现状往往导致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安徽省重点院校虽然只有8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9.6%,而在全省体育教师所占总数的比例为57.2%,教授占91.7%,副教授占82.2%,讲师占52.6%,这种人力资源配置更合理,且还有相当部分的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高校的体育经费划拨使用方面,8所重点高校划拨使用经费占总经费的50.56%,平均经费为28.06万元,是其他普通高校的3倍还要多。在高校体育场馆方面,各种场馆、场地设施也明显优于非重点普通高校。以上虽然说明我国高校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平,但具有优势的高校也为高校体育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人力资源和管理等各方面的有利条件。
  2 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可行性
  2.1现有组织管理机构为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提供保证
  管理者要实现目的,行使其管理职权必须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来实现的。所以,管理机构是管理活动有效进行的依托和组织保证。同时,管理机构设置的科学、合理、精干也是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因此,要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成立相应的执行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部门职能、权利体系、职责设计、管理幅度和运行机制等各方面进行设计,并负责管理,实现机构层次分明、任务明确和分工合理,达到为全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管理和服务的目的。目前,我国开展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有政府和社团组织机构两种,前者主要由教育部的体卫艺司和各省市的体卫艺处负责组织管理,后者主要由中国大学生体协和各单项体育协会与分会负责组织管理,其组织管理机构及其职既能为区域高校竞赛联盟的组织机构建设带来借鉴也能为其提供有利保证。
  2.2现有体育法规的健全是建立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保障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以及《关于在新学年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通知》等法规、政策都要求开展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体育课程,加强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的合作,努力满足学生的体育活动需要。2012年12月22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等。另外,各省市还制定了一些地方的体育法规,为建立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保障。   2.3现有资源和设施为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条件
  首先,高校既是人才的生产线也是人才的聚集地,在高校中的体育人才同样密集。高校体育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和高校体育教师是体育人才主要形式,这些人员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职称,在科研、教学和训练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和经验。另外,大部分教师具有一定的裁判执法能力,有的甚至参加国际和职业比赛的执法经历,所以,教师裁判员能够胜任这种层次的比赛任务。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对高校财力的投入,学校的体育设施也得到较大的改善。而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还是为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而建的,能够达到高水平比赛标准的要求。因此,这都能为构建高校竞赛联盟提供有利的人力资源和体育设施的条件。
  3 构建区域性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价值组成
  3.1促进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完善和改革
  目前,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不同层次和形式高校体育竞赛活动虽得到一定的开展,而依据特定的地理或行政划分区域为主的区域间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是高校体育竞赛新的发展模式。这种高校体育竞赛模式要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国家不同主体积极参与到竞赛体系中来,发挥不同角色的功能,不断提高竞赛管理水平,使竞赛工作得益于教育和社会,服务于教育和社会。利用这种模式的优势,充分发挥区域高校体育竞赛组织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科学、合理地安排体育竞赛,形成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社会化、制度化、多样化。高校体育竞赛是高校体育全局工作的一个着力点,抓好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管理和改革是开拓和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竞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因素。因此,发展区域高校体育竞赛联盟也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高校体育竞赛的组织机构、竞赛办法、体育法规等一系列的制度,促进整个高校体育竞赛体系的改革。
  3.2促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网络是全球信息资源汇存与交流的新平台,网页是局域信息资源的储存单位,是高校体育对外宣传新的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资源储备与共享、信息反馈和宣传功能。通过建设相关网站,搭建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比赛的相关信息,保持信息的及时沟通与了解,促进高校体育网络建设。
  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促进了学校在体育场馆和器材的建设和管理,保障了高校各种竞赛的顺利进行。为了满足高校体育竞赛的开展,符合比赛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学校就必须想方设法加大对体育场馆的建设与管理。同时,也为学校在体育教学、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和健身运动的提供物质保障。
  3.3促进高校间体育教师的交流
  区域性高校竞赛联盟的构建让教师在比赛期间有很多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的机会,并建立了联系,为不同院校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加强交流和学习。
  3.3.1教学方面 各高校教师通过交流了解了其他院校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对本校的教学进行有效的、因地制宜的改进,并不断在这个环境中进行交流、学习和尝试,不断促进本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3.3.2科研方面 体育竞赛的开展给教师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组织建立研究团队或开展教师间的合作,改变高校体育科研原有的“单兵作战”、“零打碎敲”的模式,在学科间、校际间和教师间开展体育科研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校体育科研的学术交流。
  3.3.3训练方面 赛加强高校间的教师在训练方法、手段等各方面的交流,促进学生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和运动伤病的减少,改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另外,通过在高校间举行邀请赛、对抗赛等形式,检验运动队的实战水平,以达相互学习,并为正式比赛做好前期热身准备。
  3.3.4裁判方面 体育比赛是体育教师裁判员最佳学习交流和锻炼的场所,在为体育比赛本身服务的前提下,既学习和交流了裁判知识和临场经验,又锻炼了裁判的实践能力,并树立了信心,为体育教师裁判员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4促进各高校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有高水平运动队,而且运动员和球队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他们参加国内比赛的同时还兼有为国争光的使命。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同济大学的手球队、上海交大的篮球队,而在上海举办的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就有60多名刚刚在2004年奥运会上拼搏的高校大学生运动员出现在大运赛场。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既是高校体育的窗口,同时也推动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和普及,普通大学生运动队和学校组织的各种俱乐部的建立是主要形式,这都充分展现了高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3.5促进高校校园媒体的发展
  学校官方网站是学校对外宣传的窗口,可以利用网站对体育竞赛的前期工作做好宣传,同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来展示比赛的风采,这无疑充分发挥了校园网络的作用,促进了高校网站的管理和宣传的作用;通过对校园内的宣传海报、宣传栏等充分的利用,有效发挥方便、快捷的作用,丰富了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宣传文化;随着高校体育竞赛联盟的发展,电视转播已开始成为吸引观众的主战场,满足了观众对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刺激的享受。
  3.6形成大学生竞争和终身体育的意识
  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往往是通过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而体育竞赛又是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有效手段。因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价值观就是使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与锻炼不仅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体育竞赛是以体育训练为手段,体育训练往往是体育锻炼和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体育意识形成的过程,因此,体育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比赛的过程则是体现大学生坚强毅力、拼搏精神、竞争意识的过程,还具有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的作用。因此,开展区域间高校竞赛联盟的赛事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意识,能有效的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让学生受益终身。
  4 结语
  以高校大学生联赛为龙头,在一定区域内对高校的各项体育赛事进行整合,借助现有的组织管理体系、体育法律、法规以及教师资源和体育设施,为形成区域性的高校体育竞赛联盟提供有利的支持,完善健全高校体育组织机构和法制法规,促进高校体育信息化、场馆和器材、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和俱乐部的建设和管理,加强校际间在教学、科研、训练和裁判的学习和交流,提升校园网络和媒体的水平,繁荣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最终让大学生分享到体育竞赛带来的价值。
其他文献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速发展,已经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相互交织的轨道交通网络。轨道交通相互穿越是地铁隧道施工中的技术难点,对地铁穿越时的变形监测也提出了高要求,但
城市道路工程中车辆行驶引起的振动对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介绍一种砂袋垫层道路隔振方法。通过在道路路基中设置砂袋垫层,减少道路行车振动对沿边建筑物等的环境影响。并
目前,压密注浆处理软弱地基的质量检测方法以载荷板试验、标贯、轻便触探和静力触探为主,上述方法虽然精度较高但是难以用来进行普测。近期我们将瞬态瑞雷面波技术应用某工程压
对上海崇明越江隧道工程沿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概略总结,并对场地内的不良地质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评价。
本文主要根据GPS准动态测量的理论和特点,通过把GPS准动态测量与其它GPS测量方法相比较,以生产实例客观阐述了在特殊环境下GPS准动态测量模式在大比例尺地形测量中独特的优越性及其应用方法,并详细分析、探讨了准动态测量模式的测量精度及其影响因素。
陈吉余,1921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灌云县,194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7年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九三学社、中共党员。地理学家,中国河口海岸科学的开拓者与倡导者。1996年被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近年来逐渐得到重视,海洋地质调查技术的发展也为开展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奠定了基础。上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摸清上海市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地
利用材料可饱和吸收特性的被动调Q技术以其价格便宜和结构简单等优点在中小功率激光中被广泛应用.半导体材料GaAs具有明显的光学非线性,已用作Nd:YAG激光器的被动调Q开关。本文
对嵌埋于玻璃基体中的(dS0.1 Se0.9纳米晶体进行了室温电调制透射谱测量,观察到较强的共振和非共振电光响应信号(10-4~10-3).共振电光响应具有如下特征:同一组分的纳米晶体其
路堑边坡治理方案优选属不确定性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应用集对分析理论,探讨路堑边坡治理方案的多属性广义集对联系度决策模型,以待选方案分别与最优和最劣状态条件构建集对,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