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历史教学中两种效率观之我见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tigert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有效性问题是当下中学各学科教师热议的话题,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建立高效历史课堂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热点。笔者认为,中学历史一线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当下有关教学有效性争论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困惑,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良性发展。
  一、两种教学效率观及其冲突
  事实上,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和争论由来已久。2007年3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发起了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大讨论。一大批高校专家、教研员、历史教师发表了具有真知灼见的专题文章,从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的理论原点出发,结合课改之初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帮助一线教师厘清了有关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诸多课堂教学策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2014年1月,《历史教学》杂志也发起了“关于一堂好课标准”的征文活动。《历史教学》前主编任世江先生等分别著文,展开新一轮的讨论,有关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讨与争论再次成为热点。
  有关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分歧,根源在于对“有效”或者“高效”中“效”的认识上存在分歧,从而产生了服务人生的效率观和服务考试的效率观。
  高校专家和课改专家从历史教育的本质出发,认为历史教育(教学)应当服务人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主编任鹏杰先生认为:“在谈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恐怕也要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教学应扎根于人性的沃土,紧密关切学生的人生,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也就是说,判断历史教育有“效”与否,主要是看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否做到了服务人生。这一说法的正确性毋庸置疑。
  但是,这种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认识显然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对于中学历史教师而言,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才是衡量教学有效与否的主要甚至唯一的尺子。服务人生的历史教学在高考中未必是有“效”的。
  二、两种教学效率观的弥合
  服务人生的历史教学是一种理想的、诗意的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升意义重大;服务考试的历史教学是一种现实的教学,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前景影响很大。因此,怎样弥合两种教学效率观,在不同维度都体现出教学的高效性,应当是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有效的尝试。
  1.专业阅读是课堂高效的基础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素养,认清教育的本质。对于历史教师而言,读书至关重要。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人文社会学科,内容包罗万象。而且,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理论、新史观扑面而来。不读书,不仅难以驾驭课堂,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有选择地阅读了一些历史专著和专业论文,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比如,笔者曾读过英国历史学家彼德·伯克的《图像证史》,书中“虽然照片不会撒谎,但撒谎者却可能去拍照”等很多观点让人眼前一亮。利用书中的图像理论和图像证史的建议,成功地解决了教学中的历史图片难题,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加深了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
  所谓“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只有海量地占有信息,才能用新理论武装起自己的大脑,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同时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促进两种教学效率观的契合。
  2.情感体验是课堂高效的真谛
  历史本身是真实客观的,课堂上给学生传授的应该是真知灼见,与学生交流的应该是真情实感,让学生收获的应该是真相和真理。历史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有真才实学,还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被历史打动了的教师,才能真正地用历史打动学生。
  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屈辱史特别是日本侵华史的时候,笔者都要深度研读史料,关注历史细节,满怀悲愤、惋惜的情感走上讲台。利用经典的史料,辅之以饱含深情的讲述,在课堂上为学生呈现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历程,让学生置身于真实而悲壮的历史情境中,使学生产生痛定思痛的真挚情感。
  通过这种声情并茂的讲述,成功地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点燃了爱国主义的火焰。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记住近代历史的要点,总结近代史的教训,而没有切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历史,更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3.调动学生是课堂高效的保障
  新课程改革的要旨在于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以教师为教学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相当多的历史教师专注于历史知识的传授,独占课堂,不给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不经意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促进课堂高效的根本方式就是让学生动起来,“生”动才能生动,生动才能高效。笔者时常在课堂上设计辩论赛、历史课本剧表演、历史听写大赛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种具有挑战性的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事实也证明,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而且,让学生行动起来,独立思考、主动建构知识的课堂,契合了能力立意的考试评价改革趋势。
  课堂上师生平等,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能做课堂的旁观者。正如任世江先生所言:“学习历史需要引导,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应当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那种流行一时的让没有经过思维训练的学生占据课堂,教师只能讲20分钟的做法,简直是儿戏历史。”追求历史教学的高效,要求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有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其积极地去建构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
  总之,上述两种教学效率观的差异折射出教育理想与教学现实之间的矛盾。历史教学既需要服务人生,也需要服务考试。历史教师要做到海量阅读,关注教育动态,熟悉课改理念,充分了解学情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课前认真备课,课堂激情投入,课后及时反思,有效构筑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之间的桥梁,弥合两种教学效率观之间的分歧。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提升当代学生的体育素质,浅谈微格教学法的应用,为更全面的培养新一代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借鉴研究,对比实验,对本校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改革,贯彻应用微格教学法。结果: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微格教学法,对学生体育理论及技能的提高效果显著。结论:微格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得到更好的使用,以培养更优秀的高职体育学生。  关键词:微格教学法;高职体育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数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方法。  一、创设恰当的探究氛围,激发研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创造较为适合学生的
摘要: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淡漠,不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有的在课上应付老师,有的干脆玩起了手机游戏,最好的也只是满足于掌握书本知识。笔者通过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气氛,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的活动和内容,培养和激发了中职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培养;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中职生现状分析:  (1)受到社会及就业观念的影响,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轻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冠心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冠心病患者分成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
学习动机对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中职生专业课学习动机缺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学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用于四肢长骨骨不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伴有骨缺损、感染、肢体短缩的四肢长骨骨不连患者采用外固定器行手术治疗,随访观察骨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p53组20例、联合组26例、化疗组23例,p53组静脉予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治疗;联合组
我的学习和职业生涯经历了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回顾往事,由衷感谢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无私真爱在行事为人、伦理道德、责任心、生活能力和态度诸多方面对我的积极影响。在成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是在糖尿病外周围神经病变、周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因足外伤、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等所致的严重下肢病变。2005年10月~2010年2月,我们共收治
现在的英语系列教材,从整体编排上,中小学英语衔接应是顺畅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衔接问题。因此,探讨产生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是教师的重大课题。   一、衔接中出现的问题  1.读音问题  由于小学英语教师水平差,导致大部分学生发音、拼读不准。  2. 学习方法与习惯问题  在小学,小学生习惯于“教师领学、检查单词、句型、对话”;而初中,则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3. 基础知识问题  初一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