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新课程特点的认识、探究与反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语文新课程的认识
  语文新课程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崭新的面貌阐释了该学科的教学。实施以来,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接触到了也接受了新的学习方式。一句话,新课程以全新的模式向传统的教学提出了有力的挑战。
  二、探究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转变
  (一)课程设置理念的转变
  1.由封闭走向开放
  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体会,脱离学生的既有经验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因此,人们在观念上总认为语文教学不外是学习生字、分析课文、完成作业。长此下去使语文教学显得枯燥、乏味,只能使一些社会经验相对丰富、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适应,而大多数学生是不能适应、不能接受,这种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的语文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选取的文章多半与时代主题是紧密联系的,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走向开放性的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文化教育,实现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
  2.由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传授知识,缺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只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把语言文字只是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当做一种交际的工具,这种认识正确但不全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认为语文课程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语文教学的原材料,尤其是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这就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对语文特点的认识。
  3.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
  实践证明:过去单一的语文教学,已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新课程语文强调开放型课堂,教学上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的见解为茂叶,同意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二条提出:“认识中华民族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要做到这一条,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再者,资料中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当在教学中强调和尊重多元文化思维,才能顺应新课程的教学。
  4.由重知识转向重能力
  旧有的语文教材设计思考问题单一,模式固定虽有很强的知识性,但易使学生形成惯性,学生在学习中缺乏创新。新的语文课程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既有供师生共同探究的精读篇目,也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篇目,同时还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设计了相关选学篇目,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对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要求。
  (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1.由被动接受型走向自主、合作、探究型
  语文新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倡导为科学探究,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定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由权威走向民主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便是权威,学生只是在那儿倾听权威们的解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都要“活”起来、“动”起来,充分发表个人看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识,充分理解每个学生意见存在的合理性,使学生不再充当倾听的工具,而是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三)语文新课程课外设置的特色。
  1.注重知识的拓展延伸
  语文的教学很复杂,新课程语文设置注重了每组课文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深入思考,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并且要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寻根溯源,做深入分析。如果单从课文本身去看,根本不能达到课文编排的目的。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语文时时渗透着一些与文题相关的活动,比如:学完《春》一文,要求同学们用诗歌、画笔等形式来展示五彩的春天,从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上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每组的“表达、交流、实践”也重在学生通过交谈的方式说出自己的体会,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看法。
  三、对语文新课程实施的点滴反思
  语文新课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必将会成为课改后较长一段时间的主旋律。它促进着教师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它所倡导的“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到不是在被动强迫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地学习,从最大程度上解放了师生。
  但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中也还出现了这样的误区:一味追求新,对过去的语文教学不能公正地看待,实行“一刀切”,全盘否定;在合作学习中不考虑小组的整体,分组随意性较大,从而使训练效果不显著;对于部分实施小组合作的班级,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从而使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严重影响了班级学习风气,等等。
  总之,在新课改的实施中,更应该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少一些表面的形式。既不能因为是语文新课程就全盘接受,更不能把过去的教育形式全盘否定,批评得一无是处。而是要科学辩证地看待新旧两种教育模式,以使我们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能游刃有余,真正实现新课改的预期目的。
其他文献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走进课堂,是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的一种新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时效性,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快乐地成长呢?通过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师生合作,要恰到好处  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多,难点多,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所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
语文阅读是高中课程中的重要部分,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发现学习法能够给予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增强学习效果,教师应加强对这一方法的研究和运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一、发现学习概述  发现学习法最早于1960年在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一书中被提出,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必须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然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整合,唯有如此才能让教材的工具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选择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这一视角,就教材特点和整合策略谈几点笔者的看法,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特点  总体而言,当下使用的苏教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