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胆泻肝汤原见于《医方集解》,由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车前子、泽泻、生地、当归、柴胡、生甘草组成,其功用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本方常用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耳道疖肿、急性胆囊炎、膀胱炎、睾丸炎、湿疹、急性肝炎、盆腔炎等。现代临床进一步扩大了其治疗范围,通过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青光眼、带状疱疹、尖锐湿疣、痤疮、小儿口疮、男性遗精、输卵管结扎术后肥胖症,均有一定疗效。
临床应用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临床表现为双目白睛发红,布满血丝,眼睑微肿,有的病人还伴有大便干、小便黄的症状。其病机为风热毒邪外袭,肝经火盛,肝火循经上攻头目,面红目赤。临床服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配黄连上清丸散风,通便解毒,用来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良好。
急性中耳炎、耳道疖肿:中耳炎属祖国医学之“耳脓”、“耵耳”范畴,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分虚实两类。实证往往伴以寒热,耳痛,多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或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以致氣血壅阻而成,治宜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龙胆泻肝汤有利肝胆,清湿热作用,故用治本病有较好疗效。
痤疮[1]:好发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为面部布满红色或黑色丘疹,部分形成脓疮和结节,灼涩刺痛,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脉眩数。舌质红,其病机为肺胃炽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阻于肌肤或留于腠理,加之青年人经常情绪波动,气郁不舒,思虑不解,郁怒难伸,肝木不能条达而致血滞、痰结、食积、气郁,郁久化火,上行面部所致。吴氏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痤疮64例,治疗结果痊愈5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小儿口疮:中医认为口疮系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所致,在小儿以实证尤多,宜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用龙胆泻肝汤加竹叶、地榆。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肝胆湿热下注: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急性肝炎、胆囊炎、泌尿系及生殖器炎症、湿疹等。其病机为肝胆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肌肤目睛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循经下注,浸淫阴囊,则为湿疹;瘙痒难受,郁蒸睾丸,络脉气血壅滞,则睾丸肿胀疼痛;妇女阴道为湿热熏蒸则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则用龙胆泻肝汤清下焦湿热,疗效显著。
输卵管结扎术后肥胖症[2]:现代医学认为输卵管结扎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和卵巢类固醇激素生成异常,内分泌暂时紊乱、饮食自加而致肥胖。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与肝经病变有密切关系。肝为风木之脏,易横逆克木,则脾胃受制,水钠潴留超越了脾胃运载能力,于是水湿内停,经气不通,脾失健运,使脂肪蓄于肌肤之中产生肥胖之患。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组方为龙胆草、泽泻、薏米、黄芪、苍术、茵陈、山楂、大黄、海藻、昆布、陈皮、莱菔子、滑石、山栀、白芥子。本方祛痰化湿、消脂健脾理气,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方 解
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主药,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以助主药清热燥湿为辅药;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生地、当归益阴养血活血,有泻有补,以防耗阴伤血,柴胡引药入肝经以疏解肝胆郁滞,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药味苦寒,过用能伤胃气,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近年来,随着有关马兜铃酸肾毒性问题的提出,对龙胆泻肝汤肾毒性的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现代研究证明[3]含小量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在较短时间内使用具有相对安全性,含大剂量关木通则可引起肾毒性,故应用本方时应注意关木通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吴风歧.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内蒙古中医药,1991,(1):34.
2 赵万里.中医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肥胖症17例.陕西中医,1991,12(12):555.
3 张娜.龙胆泻肝汤对大鼠肾毒性的观察.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36.
临床应用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临床表现为双目白睛发红,布满血丝,眼睑微肿,有的病人还伴有大便干、小便黄的症状。其病机为风热毒邪外袭,肝经火盛,肝火循经上攻头目,面红目赤。临床服龙胆泻肝汤清肝胆湿热,配黄连上清丸散风,通便解毒,用来治疗急性结膜炎效果良好。
急性中耳炎、耳道疖肿:中耳炎属祖国医学之“耳脓”、“耵耳”范畴,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分虚实两类。实证往往伴以寒热,耳痛,多因外感风热,郁而化火,或湿热之邪蕴结肝胆,以致氣血壅阻而成,治宜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龙胆泻肝汤有利肝胆,清湿热作用,故用治本病有较好疗效。
痤疮[1]:好发于青年人。临床表现为面部布满红色或黑色丘疹,部分形成脓疮和结节,灼涩刺痛,口苦咽干,便秘尿黄,脉眩数。舌质红,其病机为肺胃炽热,上熏颜面,血热郁滞,阻于肌肤或留于腠理,加之青年人经常情绪波动,气郁不舒,思虑不解,郁怒难伸,肝木不能条达而致血滞、痰结、食积、气郁,郁久化火,上行面部所致。吴氏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痤疮64例,治疗结果痊愈52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小儿口疮:中医认为口疮系感受风毒湿热之邪所致,在小儿以实证尤多,宜清热泻火解毒。治疗用龙胆泻肝汤加竹叶、地榆。竹叶清热除烦、导热下行,质轻性淡,善走上焦;地榆能泻火解毒,并有收敛作用,能使溃疡面渗出减少,疼痛明显减轻,愈合加速。
肝胆湿热下注:肝胆湿热下注所引起的急性肝炎、胆囊炎、泌尿系及生殖器炎症、湿疹等。其病机为肝胆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肌肤目睛发黄;肝脉绕阴器,湿热循经下注,浸淫阴囊,则为湿疹;瘙痒难受,郁蒸睾丸,络脉气血壅滞,则睾丸肿胀疼痛;妇女阴道为湿热熏蒸则带下黄臭,外阴瘙痒,则用龙胆泻肝汤清下焦湿热,疗效显著。
输卵管结扎术后肥胖症[2]:现代医学认为输卵管结扎后,下丘脑-垂体-卵巢功能失调和卵巢类固醇激素生成异常,内分泌暂时紊乱、饮食自加而致肥胖。祖国医学认为,此病与肝经病变有密切关系。肝为风木之脏,易横逆克木,则脾胃受制,水钠潴留超越了脾胃运载能力,于是水湿内停,经气不通,脾失健运,使脂肪蓄于肌肤之中产生肥胖之患。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具体组方为龙胆草、泽泻、薏米、黄芪、苍术、茵陈、山楂、大黄、海藻、昆布、陈皮、莱菔子、滑石、山栀、白芥子。本方祛痰化湿、消脂健脾理气,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方 解
龙胆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主药,黄芩、栀子清热泻火,以助主药清热燥湿为辅药;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出,生地、当归益阴养血活血,有泻有补,以防耗阴伤血,柴胡引药入肝经以疏解肝胆郁滞,甘草调和诸药。本方药味苦寒,过用能伤胃气,应中病即止,不宜长期服用。近年来,随着有关马兜铃酸肾毒性问题的提出,对龙胆泻肝汤肾毒性的问题也引起广泛关注,现代研究证明[3]含小量关木通的龙胆泻肝汤在较短时间内使用具有相对安全性,含大剂量关木通则可引起肾毒性,故应用本方时应注意关木通的含量。
参考文献
1 吴风歧.龙胆泻肝汤治疗痤疮.内蒙古中医药,1991,(1):34.
2 赵万里.中医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肥胖症17例.陕西中医,1991,12(12):555.
3 张娜.龙胆泻肝汤对大鼠肾毒性的观察.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