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来源 :中国农业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kaizh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RDV)引起的一种病毒病。是近几年来在威海市普遍流行的玉米病害。玉米粗缩病病毒主要以灰飞虱为传毒媒介,其发生轻重与灰飞虱的发生程度呈正相关。感染玉米粗缩病病毒的玉米植株叶片宽短僵直,叶色浓绿,节间粗短,顶叶簇生状如君子兰。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有明显的粗糙感。植株严重矮化,雄穗退化,雌穗畸形,严重时不能结实。重病地块减产率达95%。本文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制定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
   玉米粗缩病在春玉米总体偏重发生,部分晚播春玉米偏轻发生;夏玉米轻发。传毒媒介灰飞虱耐寒怕热,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为20~30℃,温度超过30℃,低于20℃则不利于成虫的生长。威海地区4月中旬越冬代灰飞虱成虫开始盛发,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自5月中下旬羽化,此时,早播春玉米正直苗期,成虫陆续从小麦田向玉米田内迁移,6月初达到高峰。此时是玉米感病的主要时期。6月中旬成虫开始减少,到6月底降到较低水平;7月,随着二代灰飞虱的发生,又出现了一个小高峰,但由于春玉米株高在1米左右,灰飞虱主要在杂草上活动,对玉米的传毒较少,感病较少;到7月底8月初,随着气温的升高,不利于成虫的活动及繁殖,此时的灰飞虱对玉米不构成威胁,因此,夏玉米受危害的程度明显降低。
   二、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
   针对灰飞虱的生活特性和传毒规律,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防治。
   1.选择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
   针对近几年的玉米种植情况分析,同样的年份地块,不同的玉米品种表现出的对玉米粗缩病的抗性不同,因此选择具有抗性的玉米品种种植可以根本性的减少损失的发生。例如较有抗性品质有农大108,中玉9号等等。
   2.调整玉米播期,适当晚播
   玉米苗期至6叶期是感病阶段,春玉米适当晚播,可以避开灰飞虱传毒高峰期,夏玉米可以在小麦收获后播种,避免麦间套种。
   3.药剂拌种
   在播种前,用40%甲基异柳磷或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可以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传毒,减轻粗缩病的发生。
   4.及时清除杂草,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路边、田间杂草是灰飞虱的越冬、越夏场所。清除田间田边杂草,破坏灰飞虱的生存环境,可显著降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的发生。
   5.适时治虫防病
   玉米出苗后至6叶期喷药防治。玉米出苗后开始喷药,隔5~7天左右施药一次,连续2~3次。药剂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每亩40克或3%啶虫脒乳油30~40克加20%異丙威乳油150毫升,兑水40公斤喷雾,做到速效药与长效药相结合。
   6.物理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物理的方法,利用杀虫灯进行防治。杀虫灯不能单独使用,要连片分区同时使用,这样可以避免灯下虫口密度大,局部病害重的情况发生。再者生物防治也是灰飞虱防治的发展前景,利用灰飞虱的天敌青蛙、蜘蛛、赤眼蜂等,可以有效的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而且还有效的保护了环境。
   针对玉米粗缩病得发生规律,在对灰飞虱的防治上一定要做到科学,及时,到位,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转变为成村成片联合防治。使玉米粗缩病严重发生的现象不再重演。
其他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林则林”的科学用地原则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合理用好各类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划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和
运用非晶态配合物法合成了LaCoO3,La0.9Sr0.1CoO3,LaCo0.3Mn0.7O3和La2CuO4钙钛矿型纳米粉体催化剂,研究了其CO催化氧化活性及SO2中毒性能,初步推断了中毒机理.结果表明用该
恒裕典信稿抄本是恒裕典东家和掌柜之间的往来书信抄本,属于商号书信范畴,有鲜明的商业经营性特征,体现着清代晋商利用商号书信完成跨地域经营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恒裕典的经营管理
本文通过对玉米秸杆生料袋栽平菇的季节安排、菌种选择、原料预处理、菌种制作、建堆发酵、培养料处理、接种与养菌和出菇管理等技术环节的介绍,为玉米秸杆栽培食用菌提供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