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创金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奔驰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福利,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多荣耀,但在这种迅速崛起的另一面,浮躁的阴影正偷偷裹挟着每个人。2012年底,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中,一个泰国出租车司机平淡地跟徐朗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在浮躁盛行的当下,应该如何脚踏实地地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涉及到话题是“快与慢”“急与缓”,具有很强思辨性。审题时,关键在于理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快与急”——可写快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可写快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慢与缓”——可写“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可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稳稳当当工作”的沉稳,以及“水流心不竞,云在俱意迟”的从容;但,“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
选材方面,可上升到国家层面,如写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地抵过终点。也可从日常生活取材,写身边熟知的人或事,扣住“快与慢”“急与缓”的主题。选材时要尽量避俗,尽量选择那些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同时,材料运用要自然而不生硬,要注意根据观点和行文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叙议结合。
文体方面,如果写成记叙文,注意围绕话题选材,通过事件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情感,凸现主题。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既可从正面立意,谈“快”在新时代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可从反面立意,谈“快”的负面效应。要注意的事,从反面立意,观点一定要公正而不偏颇,譬如不能否认快节奏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
【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结合社会热点人物取材,写他们对快与慢的感悟,也可从身边点滴生活取材,全面分析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名言警句
1.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
2.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伊朗谚语
3.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经典素材
意大利的“慢活日”
现年62岁的意大利人贡蒂贾尼于2005年秋季成立了“慢生活艺术协会”,并于2007年2月19日在米兰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他把“世界慢生活日”选在星期一,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周里人们最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让人们意识到减慢生活节奏尤为重要。贡蒂贾尼表示,“让我们在今天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时都错过了些什么”。
点拨:贡蒂贾成立的“慢生活艺术协会”似乎在这个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生活中也确实需要慢生活,需要缓慢走过,享受生活。
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飘》
在一次文学笔会上,一位年轻的男作家应邀出席。席间他注意到一位没有带铭牌的女士,心想她一定是个名不经传的三流作家,便主动坐到她身旁和她聊天想炫耀一番。男作家说:“我已经出版了三百三十九本小说,你呢?你写过多少本小说呢,小姐?”那位女士谦逊地说:“我没写过多少本,我只写过一本。”男作家窃喜马上追问:“请问书名?”“书名叫做《飘》。”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了《飘》,至今她的名字仍为众人所铭记,而那位男作家则是真正的名不见经传了。
点拨:慢工出细活,文学创作更是如此,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往往会适得其反。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的《飘》正是对慢最好的诠释。
让成长速度慢下来
越南有一种野稻米,一年四季都在疯长,不用浇水施肥。但它像许多物种一样,由于生长过快,机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使它成了无法食用的废物。但是科学家发现,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缓慢下来,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毒素会被它的自身排除,野稻米也将从此变为金米粒。于是,如何使这种野稻米的生长速度慢下来,成了越南人研究的一大课题。
点拨:让野稻米速度慢下来,野稻米也就变成了金米粒,这给我们人生也是一种启示。
【美文引路】
慢是一种宿命
◎李江波
我喜欢在黄昏时分,去街头漫步,我故意放缓脚步,看身边的人行色匆匆。他们如此匆忙,为了什么?是工作还未完成?是去赴一个约会?还是在这座城市里待久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快,即使没有什么事,也无法再慢下来?与他们擦肩而过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开始在心里虚构他们的故事,我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他们,等不及悲伤或精彩上演,很快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瞬间就成了过去式。
与他们相对的,是我的慢。慢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我的写作是慢的,我的脚步是慢的,甚至,我对她的爱,也是慢的。我落在她脸上的目光是慢的,我说想她的时候,一定是慢的,我的思想,我的语言,我的动作都是慢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慢存在于无时无地,连看一页书,吃一碗饭,都是慢的。
事实上,我害怕慢。慢影响着我,改变了我,让我产生怀疑和绝望。我不想慢下来,我想和身边的友人一样,心无旁骛,一心向前,往着目标一路狂奔,即使身边的风景再优美,也毫不动心。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试着改变自己,我要抛掉犹豫悲观恐惧和绝望,我要抛弃慢。我想快一点。我感觉到时间的易逝,美好的时光,正在悄然离我远去。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可我无法抓住她,我无法抓住这一瞬间的美丽。 可是,当我付诸行动,慢却时刻来阻挠我,扰乱我的步骤和计划。在慢与快的决战中,在我身上潜伏多年的慢,轻而易举地就占了上风。快不堪一击,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前来应战。
历经很多次的夜不能寐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我而言,慢是一种宿命。我无法改变宿命,但是,我可以改变慢的速度和方向。虽说快刀可以斩乱麻,慢工却能出细活。精益求精,精耕细作,可不是快马加鞭就能做到的事。如果不能快,那就慢下来吧。至少,我可以在慢下来的时光里,磨一把剑,把它磨出光来,磨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只有那样,我才不用担心,慢给我带来的恐慌和后怕。
等到宝剑光芒四射时,我一定骄傲地说——我喜欢慢!
(选自《新悦读》2012年11期)
点评:标题“慢是一种宿命”别致、富有哲理,令人深思。紧紧围绕“慢是一种宿命”,从“快与慢”的现象入手,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摆出自己独特观点:我无法改变宿命,但是,我可以改变慢的速度和方向。结尾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慢的追求。作为一篇时评文,文章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佳作示范】
桃花源消失之谜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中学 肖学峰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了解到曾经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桃花源”,可后世之人并未找到它的存在,于是说那是陶渊明杜撰的,非也,非也,只不过桃花源在后来消失了!
话说秦朝战乱之时,有一批避难之人不经意发现了几乎与外世隔绝的丰饶之地,特别适合人们居住,于是那避难的人们便开始在那儿重建家园,因为入口前有一片桃花林,所以给那丰美之地取名为“桃花源”。
在那里,人们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切只得慢慢来……人们和谐地生活了很久很久以后,正当人们开始厌倦的时候,“可喜”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叫科学家的人发明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科学家管它们叫什么“蒸汽机”、“电视”、“轮船”、“轿车”、“电脑”……呵,这些东西可真鲜!听说用蒸汽机可以造很多东西,科学家还说将蒸汽稍微改装一下,就可以给农民收割庄稼,甚至种也用不着农民亲自动手,速度可快呢!一听说这个“好”消息,有几个名叫“美国”、“英国”、“法国”……的人都买了几个,好家伙,没过几年,买了新玩意儿的那几户就成了百万富翁。其它几家看了也争相去买。于是,桃花源里的庄稼收割速度比原先快了好几十倍呢!
就这样,桃花源里的人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于是他们又想扩大他们的队伍——人越多,干活儿的人就多,收成就越大,也越热闹。所以,几年之内,他们由原来的几十人一下子扩大到了几万人,人多了,要吃饭怎么办?不愁,科学家又想出了“好点子”。他弄了些名为“生长素”的东西,给鸡、猪、鱼吃了之后,它们几天就长得又肥又壮,真快啊!
很多人都赞扬说:“科学家真是个好人啊!现在我出门就坐车,察看庄稼长势,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在家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电视按钮一按,马上你什么都清楚了。现在什么都比原来快,再也不用等啦!”
可是,这样舒舒服服的日子过得也很快,才一年,人们就感觉不对劲了,美国这个家伙眼睛特犀利,看着石油快没了,赶忙拿着枪跑到伊拉克家里去抢,弄得人家妻离子散。可他又怕恨他的朝鲜拿核武器来抢他,又马上找帮手去找朝鲜麻烦,弄得桃花源里鸡飞狗跳,不仅如此,人们发现桃花源里的气温升得更快,没空调没法过日子,河水也变得臭气冲天,游泳得到专门的游泳池,昔日长满树树木的地方,几个小时就被风沙淹没,传染病、癌症越来越常见,人的死亡速率也越来越快……
当沉醉在一时享乐之中的人们发觉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只能任由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一位亲历桃花源兴衰的老人站在那片枯死的桃花林中,含着泪喃喃道:“真快,真快啊!一切仿佛昨日,而今……”
点评:文章题目“桃花源消失之谜”特别且富有哲理,让人深思。文中紧紧围绕“快与慢”,从桃花源消失的现象入手,并结合当今现实探讨出消失的真正原因:太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本真,文章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用新颖的方式去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近年来的高速奔驰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福利,也给国家带来了更多荣耀,但在这种迅速崛起的另一面,浮躁的阴影正偷偷裹挟着每个人。2012年底,电影《人在囧途之泰囧》中,一个泰国出租车司机平淡地跟徐朗说,“你们中国人,太急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在浮躁盛行的当下,应该如何脚踏实地地生活?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涉及到话题是“快与慢”“急与缓”,具有很强思辨性。审题时,关键在于理清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快与急”——可写快速发展给人带来的种种好处,也可写快节奏的生活给人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心理压力;“慢与缓”——可写“落后就要挨打”的惨痛教训,也可写“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学习,稳稳当当工作”的沉稳,以及“水流心不竞,云在俱意迟”的从容;但,“快与慢”是关系型的话题,最好要围绕其关系展开,全面分析:快的优劣,慢的好坏,以及何时应该快,何时应该慢,什么情况下快,什么情况下慢等。
选材方面,可上升到国家层面,如写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危楼。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每一个人都不被“时代”抛下,每一个人都顺利地抵过终点。也可从日常生活取材,写身边熟知的人或事,扣住“快与慢”“急与缓”的主题。选材时要尽量避俗,尽量选择那些鲜活、富有生命力的材料;同时,材料运用要自然而不生硬,要注意根据观点和行文的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叙议结合。
文体方面,如果写成记叙文,注意围绕话题选材,通过事件或细节刻画人物形象,抒发情感,凸现主题。如果写成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既可从正面立意,谈“快”在新时代的意义和重要性;也可从反面立意,谈“快”的负面效应。要注意的事,从反面立意,观点一定要公正而不偏颇,譬如不能否认快节奏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文明的进步。
【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结合社会热点人物取材,写他们对快与慢的感悟,也可从身边点滴生活取材,全面分析快与慢的辩证关系。
●名言警句
1.慢慢走,欣赏啊!——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
2.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伊朗谚语
3.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纪伯伦
●经典素材
意大利的“慢活日”
现年62岁的意大利人贡蒂贾尼于2005年秋季成立了“慢生活艺术协会”,并于2007年2月19日在米兰举办了第一个“世界慢生活日”。他把“世界慢生活日”选在星期一,是因为他认为这是一周里人们最忙碌的一天,在这一天让人们意识到减慢生活节奏尤为重要。贡蒂贾尼表示,“让我们在今天停下脚步,好好思考一下当我们为生活而奔波时都错过了些什么”。
点拨:贡蒂贾成立的“慢生活艺术协会”似乎在这个社会上显得格格不入,然而,生活中也确实需要慢生活,需要缓慢走过,享受生活。
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飘》
在一次文学笔会上,一位年轻的男作家应邀出席。席间他注意到一位没有带铭牌的女士,心想她一定是个名不经传的三流作家,便主动坐到她身旁和她聊天想炫耀一番。男作家说:“我已经出版了三百三十九本小说,你呢?你写过多少本小说呢,小姐?”那位女士谦逊地说:“我没写过多少本,我只写过一本。”男作家窃喜马上追问:“请问书名?”“书名叫做《飘》。”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了《飘》,至今她的名字仍为众人所铭记,而那位男作家则是真正的名不见经传了。
点拨:慢工出细活,文学创作更是如此,如果一味追求速度,往往会适得其反。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的《飘》正是对慢最好的诠释。
让成长速度慢下来
越南有一种野稻米,一年四季都在疯长,不用浇水施肥。但它像许多物种一样,由于生长过快,机体里囤积了大量的有毒物质,使它成了无法食用的废物。但是科学家发现,只要控制住它的生长速度,让它缓慢下来,一切问题便可迎刃而解,毒素会被它的自身排除,野稻米也将从此变为金米粒。于是,如何使这种野稻米的生长速度慢下来,成了越南人研究的一大课题。
点拨:让野稻米速度慢下来,野稻米也就变成了金米粒,这给我们人生也是一种启示。
【美文引路】
慢是一种宿命
◎李江波
我喜欢在黄昏时分,去街头漫步,我故意放缓脚步,看身边的人行色匆匆。他们如此匆忙,为了什么?是工作还未完成?是去赴一个约会?还是在这座城市里待久了,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快,即使没有什么事,也无法再慢下来?与他们擦肩而过时,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开始在心里虚构他们的故事,我为他们铺设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而他们,等不及悲伤或精彩上演,很快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瞬间就成了过去式。
与他们相对的,是我的慢。慢是我的一种生活状态,我的写作是慢的,我的脚步是慢的,甚至,我对她的爱,也是慢的。我落在她脸上的目光是慢的,我说想她的时候,一定是慢的,我的思想,我的语言,我的动作都是慢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慢存在于无时无地,连看一页书,吃一碗饭,都是慢的。
事实上,我害怕慢。慢影响着我,改变了我,让我产生怀疑和绝望。我不想慢下来,我想和身边的友人一样,心无旁骛,一心向前,往着目标一路狂奔,即使身边的风景再优美,也毫不动心。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试着改变自己,我要抛掉犹豫悲观恐惧和绝望,我要抛弃慢。我想快一点。我感觉到时间的易逝,美好的时光,正在悄然离我远去。夕阳西下,霞光满天,可我无法抓住她,我无法抓住这一瞬间的美丽。 可是,当我付诸行动,慢却时刻来阻挠我,扰乱我的步骤和计划。在慢与快的决战中,在我身上潜伏多年的慢,轻而易举地就占了上风。快不堪一击,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前来应战。
历经很多次的夜不能寐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于我而言,慢是一种宿命。我无法改变宿命,但是,我可以改变慢的速度和方向。虽说快刀可以斩乱麻,慢工却能出细活。精益求精,精耕细作,可不是快马加鞭就能做到的事。如果不能快,那就慢下来吧。至少,我可以在慢下来的时光里,磨一把剑,把它磨出光来,磨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剑。只有那样,我才不用担心,慢给我带来的恐慌和后怕。
等到宝剑光芒四射时,我一定骄傲地说——我喜欢慢!
(选自《新悦读》2012年11期)
点评:标题“慢是一种宿命”别致、富有哲理,令人深思。紧紧围绕“慢是一种宿命”,从“快与慢”的现象入手,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摆出自己独特观点:我无法改变宿命,但是,我可以改变慢的速度和方向。结尾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对慢的追求。作为一篇时评文,文章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佳作示范】
桃花源消失之谜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中学 肖学峰
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了解到曾经有个美丽的地方叫“桃花源”,可后世之人并未找到它的存在,于是说那是陶渊明杜撰的,非也,非也,只不过桃花源在后来消失了!
话说秦朝战乱之时,有一批避难之人不经意发现了几乎与外世隔绝的丰饶之地,特别适合人们居住,于是那避难的人们便开始在那儿重建家园,因为入口前有一片桃花林,所以给那丰美之地取名为“桃花源”。
在那里,人们什么也没有,只有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切只得慢慢来……人们和谐地生活了很久很久以后,正当人们开始厌倦的时候,“可喜”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叫科学家的人发明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科学家管它们叫什么“蒸汽机”、“电视”、“轮船”、“轿车”、“电脑”……呵,这些东西可真鲜!听说用蒸汽机可以造很多东西,科学家还说将蒸汽稍微改装一下,就可以给农民收割庄稼,甚至种也用不着农民亲自动手,速度可快呢!一听说这个“好”消息,有几个名叫“美国”、“英国”、“法国”……的人都买了几个,好家伙,没过几年,买了新玩意儿的那几户就成了百万富翁。其它几家看了也争相去买。于是,桃花源里的庄稼收割速度比原先快了好几十倍呢!
就这样,桃花源里的人们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于是他们又想扩大他们的队伍——人越多,干活儿的人就多,收成就越大,也越热闹。所以,几年之内,他们由原来的几十人一下子扩大到了几万人,人多了,要吃饭怎么办?不愁,科学家又想出了“好点子”。他弄了些名为“生长素”的东西,给鸡、猪、鱼吃了之后,它们几天就长得又肥又壮,真快啊!
很多人都赞扬说:“科学家真是个好人啊!现在我出门就坐车,察看庄稼长势,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在家想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电视按钮一按,马上你什么都清楚了。现在什么都比原来快,再也不用等啦!”
可是,这样舒舒服服的日子过得也很快,才一年,人们就感觉不对劲了,美国这个家伙眼睛特犀利,看着石油快没了,赶忙拿着枪跑到伊拉克家里去抢,弄得人家妻离子散。可他又怕恨他的朝鲜拿核武器来抢他,又马上找帮手去找朝鲜麻烦,弄得桃花源里鸡飞狗跳,不仅如此,人们发现桃花源里的气温升得更快,没空调没法过日子,河水也变得臭气冲天,游泳得到专门的游泳池,昔日长满树树木的地方,几个小时就被风沙淹没,传染病、癌症越来越常见,人的死亡速率也越来越快……
当沉醉在一时享乐之中的人们发觉问题的严重性时,一切都来不及了,只能任由灾难降临到自己身上。一位亲历桃花源兴衰的老人站在那片枯死的桃花林中,含着泪喃喃道:“真快,真快啊!一切仿佛昨日,而今……”
点评:文章题目“桃花源消失之谜”特别且富有哲理,让人深思。文中紧紧围绕“快与慢”,从桃花源消失的现象入手,并结合当今现实探讨出消失的真正原因:太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的生活失去了本真,文章没有就事论事,而是用新颖的方式去解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