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史料鉴别能力的培养初探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无论是当前的高考试卷还是新课程教学都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意识与能力。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鉴别能力主要是鉴别史料真伪和价值的能力,而通过课堂教学的局部探究和课后的专项练习是培养学生史料鉴别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史料鉴别
  
  一
  
  2007年全国及各地的高考试卷中,考查学生研究历史的方法与能力,尤其是考查学生鉴别史料的能力成为一大亮点。如全国卷Ⅰ的第19题“赫德路”题,北京卷第37题“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题,上海卷第37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题以及广东卷第26题“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题。这些试题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并对学生研究历史的能力进行初步的考查,尤其是广东卷第26题。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据《明会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2分)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在这道试题中,第一问要求学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问题;第三问则反映出今后高考对史料考查的新趋势,即史料的呈现并不是简单用来说明某个问题或者印证某种观点,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史料的真实性,判断史料的价值,在论证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科学的证据意识。
  这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对史料教学非常重视,并提出了全面、明确而具体的建议和要求。如“课程目标”部分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又如“内容目标”部分,在历史选修(五)的学习内容中,更是明确提出“知道史料的基本含义,了解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内容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要实现这些目标无疑要非常重视学生史料鉴别能力的培养。
  
  二
  
  史料是研究历史和开展历史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就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史料教学日益受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视。教材中出现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史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比较重视对教材中史料的分析解释,而且开始注意选取教材之外的史料辅助教学。不过,正如罗杰斯所言:“一般课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装饰性的,通常只涉及文义说明的问题,其实意义不大”。而教师对史料的运用往往是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问题,选择一定的有关史料加以说明和解释,以克服教学重点难点而已。在这个过程中史料被作为确凿的证据来说明历史问题,而没有过多地去涉及史料本身的问题,如史料的真伪及用来研究当前问题的价值。
  因此,以笔者之见,对于目前高中学生和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史料的鉴别能力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辨别史料真伪的能力。即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本身的真伪及史料反映的史实的真伪,并掌握辨伪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二是判断史料价值的能力。即学生能够根据所给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史料对于研究所面临的问题的价值,并掌握辨伪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三
  
  在中学历史常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史料鉴别能力可以有以下两种途径与方法。
  1.常规课的局部探究
  在日常教学中,因为课时有限和受自身水平的制约,中学教师很难设计史料鉴别的专题探究课,而且从效果来看也是常规课的局部探究为好。下面举笔者所授人教版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第三课《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同学们,关于王安石变法历史上有着不同的评价,请大家看以下这段史料。(出示材料)
  《宋史·王安石传》中提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师:这段材料反映了朱熹对王安石变法持怎样的观点?说明理由。
  生:朱熹充分肯定了变法,因为他说“复见二帝三王之盛”。
  师: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再来看朱熹接下来的评论。(出示材料)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
  生:(愕然)不对不对,应该说是反对变法的。
  师:同学们想一下刚才我们得出不同结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我们只看到了前面几句,没看到后面几句。
  师:是啊。这告诉我们在研究史料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了解它的全貌,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的史料。这样我们才能知道这则史料的真实含义和可信性。
  2.专项练习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会慢慢养成史料鉴别的意识,掌握鉴别史料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但是这种意识的强化和方法的内化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训练。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之后,笔者给学生设计了以下这道练习题。
  阅读以下关于七七事变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此一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共产党的阴谋,无赖汉的制造事端,或无统制的反日中国军人的恶作剧,反正均和日军无直接关系。”
  ——[日]伊藤正德《日本军阀兴亡史》
  材料二 “自1936年9月9日日军增兵丰台后,时常在附近地带演习,由昼间演习渐至夜间演习,由虚弹射击渐至实弹射击。我方屡次提出抗议,日方均置若罔闻。……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又在卢沟桥附近演习,11时左右忽有枪声数响发于宛平城东门外,城内守军当即加以严密注意。12时后北平市长秦德纯来电话对我说:日本特务机关长松井向我方提出交涉,声称‘有日本陆军一中队在卢沟桥演习时,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的军队发出的枪声,使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果失落日兵一名,日本军队今夜要入城搜索’等语,已被我方拒绝,究竟真相如何,迅即查明以便处理。经查明,我军并无开枪之事,而且每人所带子弹并不短少一枚,更可证明。”
  ——王冷斋《卢沟桥事变始末记》(王当时是河北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长)
  材料三 “那天夜晚,时时听到日军的枪声。日本枪的声音‘通卜通,’比较低沉;中国枪‘卡科!卡科!’响声激越。——两者不同,谁都能够听得出来。……当夜,日军的演习和平时显然不同。——在演习中,日本兵一接近中国的岗哨时,中国方面便喊出口令(当夜的口令是‘国家’),平时,日本兵必然会闻声退走;可是,在这天夜里他们却答称:“日本人!”毫不在乎地走进我们的阵地。看这光景,实在是非比寻常。”
  ——祁国轩的回忆(祁当时是驻卢沟桥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第219团排长)
  材料四 “八日拂晓约五点,日军已在宛平城之东面,东南面及东北面展开包围态势,先要求他的外交人员进城,继而要求武官进城,均经我(219团)吉团长与王冷斋专员拒绝。日方武力威胁伎俩已穷,即开始向城内炮轰,并掩护其步兵前进。事前我曾告知吉团长,日军未射击前,我方不先射击;待他们射击而接近我最有效射程距离内(三百至四百公尺),我们以‘快放’、‘齐放’猛烈射击,因此日军伤亡颇重。”
  ——秦德纯《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秦当时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长)
  材料五
  
  原图片说明:在庄稼地里进行伪装、炮轰宛平城的日本炮兵阵地
  
  原图片说明:果断实施偷袭行动后返回阵地高呼万岁的某部队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2)材料二、三、四对七七事变的回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你认为他们所回忆的情况是否可信?为什么?
  (4)据你推测这三个回忆者认为事变应该由谁负责?
  (5)材料二、三、四与材料五从形式上看哪个更能用来证明你的观点?
  我设计问题(1)、(4)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信息和提炼观点的能力;设计问题(2)的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信息及比较史料的能力;问题(3)和问题(5)的设计则力图引导学生树立“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意识以及认识一般情况下历史图片相对于文字记载来说对研究同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小兵.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探讨[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6)
其他文献
尖锐湿疣是较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目前已确认本病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一种赘生物,主要是由性乱交而传播。我院自1989年4月至1990年12月共治疗尖锐湿疣病人98例,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