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相反人类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了现代人群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能好好的正视这个问题的话,就很容易让人的行为出现偏差,心理问题就会出现。竞争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虽然竞争能够让人激发热情和动力,但是如果竞争压力过大就会击溃人类的心理防线,形成一个社会问题。教师现在的心理压力也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来自工作,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生活,而教师的工作比较特殊,承担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因此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需要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特点,把好教师的质量关,通过对氛围的创造来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健康 特点 途径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1-01
1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下一代,所以这份工作既有普通工作的道德需要遵守还有社会义务需要做到。而且教师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塑造和培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为了让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就需要先注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和培养。
2 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对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2.1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欢乐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2.2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予厚爱和希望,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且他们的身心状况受家庭、學校、社会多方面影响不断地发展着变化。
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执;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3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3.1 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教师队伍中的基础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参加到教师队伍的,专业课教师则多为工科院校毕业或者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工作心理测试,擅长的也是技术方面的内容,因此心理教育水平不高。这样就会让一些自身心理素质不好的教师进入教育队伍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入门的把关工作,在教师上岗之前不仅要对专业技能进行测试,还应该要加入心理测试,这样才能挑选心理素质好的教师进行教育工作,避免了教师队伍的源头问题。
3.2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也是普通的社会群众,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因此,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恰恰反应了社会问题。我们社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都非常的关心,希望在环境、条件上都做到最好,但是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比较忽视,导致了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于教师的冷漠对待,这样的环境容易让教师出现心理落差和缺失感,产生心理问题。社会和家长应该要给教师相对宽松的氛围,避免让教师出现一些心理压力。
3.3 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1)正视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教师要想别人信任自己就先要承认自己的职业,用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保持信心,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弥补工作中的不顺心,减轻工作困难所带来的压力感,而且教师的道德标准要比其他工作高一点,所以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岗位需要。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教师的心情和心理环境对于工作来说很重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教师对自己有信心,对工作有兴趣,将工作中的困难和劳累当成一种欢乐,这样教学工作质量就会得到提升;相反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环境不佳,这样工作起来就会感到处处不顺心,他的消极情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面影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教育心理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人的心境等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其改善,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教师的工作会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情,因此很容易情绪过激,那么教师就更加的需要控制情绪,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去面对困难。教师如果抗压能力不强,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会不知所措,在困难面前无法鼓起勇气去解决,那么教育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各行各业都有压力,所以都需要抗压能力,只是教师的工作所面对的压力更大更复杂。通过对教师的抗压能力训练,可以促进教师的承压能力,改善教师的态度,用温和平静的态度来和学生交流、处理工作事物,起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训练的方法可以使用教育实践来进行,像是主动投入都一些管理工作或者是难度较大的项目中来,去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样在工作中突然出现的困难就会很容易的去面对。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工作中,教师、学生、领导、家长这四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教育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和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处理好各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和教师之间是同事关系,不应该有隔阂,否则很难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更多交流,教师和领导之间是上下级关系,应该要相互理解,至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则更多的是体现在课外,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工作年限久的教师,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都需要进行改变,一时难以适从,压力自然就会产生。作为教师我们在注重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心理素质的提升,应该要从新定位,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有意识的强化自身心理健康,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强化心理健康防卫。
关键词:心理健康 特点 途径 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1-01
1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教师的工作是培育下一代,所以这份工作既有普通工作的道德需要遵守还有社会义务需要做到。而且教师对于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塑造和培育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学生的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为了让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水平达标就需要先注重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训练和培养。
2 教师劳动的心理特点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超出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方面又对教师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2.1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很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积极、欢乐的情绪,善于驾驭自己的情感,做情感的主人;统一、协调的行为,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自尊、自爱、尊重他人,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反应及时、敏捷。只有具备这些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适应教学工作,完成教育任务。
2.2 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
(1)社会压力。历史、社会对教师赋予的重托,虽然是对教师的最高评价,但也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一个心理压力。
(2)家长压力。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的家长都对子女寄予厚爱和希望,尤其在中国,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使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更加迫切,家长的这一愿望自然地转化为对学校和教师寄予极高的希望。这无疑是教师必须要面对的第二个心理压力。
(3)学生压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具有一定的思想、意志、情感、能力、性格和其他个性品德的人,且他们的身心状况受家庭、學校、社会多方面影响不断地发展着变化。
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导致了教师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性格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有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固执;与人交往不自在、容易猜疑等。因此,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培养适应教师工作的良好心理品质,不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探索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重任,就刻不容缓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3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途径
3.1 从源头抓起,有效提高教师资格准入的门槛
教师队伍中的基础课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参加到教师队伍的,专业课教师则多为工科院校毕业或者技术人员,这部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工作心理测试,擅长的也是技术方面的内容,因此心理教育水平不高。这样就会让一些自身心理素质不好的教师进入教育队伍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入门的把关工作,在教师上岗之前不仅要对专业技能进行测试,还应该要加入心理测试,这样才能挑选心理素质好的教师进行教育工作,避免了教师队伍的源头问题。
3.2 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教师也是普通的社会群众,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因此,教师的心理问题也恰恰反应了社会问题。我们社会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都非常的关心,希望在环境、条件上都做到最好,但是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比较忽视,导致了家长、学校和社会对于教师的冷漠对待,这样的环境容易让教师出现心理落差和缺失感,产生心理问题。社会和家长应该要给教师相对宽松的氛围,避免让教师出现一些心理压力。
3.3 教师应重视自身心理状态的调适,提高心理素质
(1)正视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教师要想别人信任自己就先要承认自己的职业,用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保持信心,用自己的工作热情来弥补工作中的不顺心,减轻工作困难所带来的压力感,而且教师的道德标准要比其他工作高一点,所以必须要认清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岗位需要。
(2)改善自身心理环境。教师的心情和心理环境对于工作来说很重要,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促进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让教师对自己有信心,对工作有兴趣,将工作中的困难和劳累当成一种欢乐,这样教学工作质量就会得到提升;相反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环境不佳,这样工作起来就会感到处处不顺心,他的消极情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负面影响,不利于教育工作的进行。教育心理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人的心境等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其改善,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3)提高承受焦虑能力。教师的工作会面临很多大大小小的琐碎事情,因此很容易情绪过激,那么教师就更加的需要控制情绪,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去面对困难。教师如果抗压能力不强,当面对困难的时候会不知所措,在困难面前无法鼓起勇气去解决,那么教育工作就不能很好的开展下去。各行各业都有压力,所以都需要抗压能力,只是教师的工作所面对的压力更大更复杂。通过对教师的抗压能力训练,可以促进教师的承压能力,改善教师的态度,用温和平静的态度来和学生交流、处理工作事物,起到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训练的方法可以使用教育实践来进行,像是主动投入都一些管理工作或者是难度较大的项目中来,去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这样在工作中突然出现的困难就会很容易的去面对。
(4)改进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工作中,教师、学生、领导、家长这四者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教育中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是和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的,因此如何处理好各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很重要了。教师和教师之间是同事关系,不应该有隔阂,否则很难进行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的更多交流,教师和领导之间是上下级关系,应该要相互理解,至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则更多的是体现在课外,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在宽松的人际关系中,能更好地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5)加强心理健康防卫。目前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特别是工作年限久的教师,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都需要进行改变,一时难以适从,压力自然就会产生。作为教师我们在注重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心理素质的提升,应该要从新定位,去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有意识的强化自身心理健康,通过一些措施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强化心理健康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