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上最具天赋的作家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他在不到20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其中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堪称经典之作在这几部作品中他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并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揭示了人生人性自然等主题本文通过比较劳伦斯对女性人物的描写探讨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模式即女性的双重意志对婚姻及个性的影响
关键词双重意志人性冲突反抗
一引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作家中最富创造性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为主题。1910年至1922年是他在艺术上和思想上最有成就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创作的《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则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他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并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揭示了人生、人性、自然等主题,纵观劳伦斯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并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遵循了某种心理模式,而且在劳伦斯前期和后期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模式。而这不同的女性人物的心理模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女人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观点。
二女性的双重意志在劳伦斯三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在劳伦斯早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在与外界、社会、特别是与男人的关系中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一种“双重意志”。作者在《恋爱中的女人》中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理论:“……女人总是那么可怕。她们在爱情问题上有那么强的占有欲,贪婪而又妄自尊大。她要得到、拥有、要支配、要征服。女人,万物之母,她养育了万物,一切都得由她说了算”。
作者还通过伯金之口使他对于女人的看法更具体化:“女人就像马一样,两种意志同时存在于她的身上,并相互矛盾。一种是完全屈从于别人的意愿,另一种是反抗的意向。她会使骑者摔下马去并永远沉沦”。
在《儿子与情人》中,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叫格特鲁德·莫瑞尔。她是位意志坚强、气质优雅,清教徒式的中产阶级女子。她的婚姻最初是以激情为基础的,但是当她与丈夫的关系无法发展成为一种永久的爱的时候,她的意志及天性发生了转变,她把最强烈的激情目标固定到了儿子们身上,而不是转而寻求自已的爱情。在这种病态的固执中,格特鲁德“一半创造着,一半毁灭着他们的天才和希望”。格特鲁德的不幸婚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种“双重意志”造成的。在她与家庭中的三个主要男性人物,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威廉和保罗的关系上,她的“双重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她的出身教养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总是表现出沉静而又威严的风度。她是家庭的中心,当初她被莫瑞尔英俊的外表和身上燃烧着的生命之火所吸引,本想从婚姻中得到爱情,她顺从了自己“屈从”的意志。可这种意愿没能持续很久她就发现这不过是她的幻想。她发现丈夫缺乏家庭责任感、粗鲁、不修边幅,离她心目中的绅士形象相去甚远,而且她远没有得到她想象中的爱情,她感到在这场婚姻中自己“没有被当回事儿”。于是,唯一的出路在她看来是把丈夫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过来。她的这种支配和征服的尝试屡屡受挫,导致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和冲突。莫瑞尔太太继而把自己的爱全身心地寄托在儿子身上,先是威廉,后来又是保罗,而这种投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的爱恰恰体现了她的“双重意志”。她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向往着文明社会和现代生活,崇尚体面高尚的生活方式。她的丈夫没能满足她的愿望,她要使自己的梦想在儿子们身上变为现实。她努力使儿子们脱离父亲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发展才能。她对儿子们的女友百般挑剔,生怕儿子们把心全部都交给她们。一方面,她不喜欢威廉浅薄无知的女友,另一方面,又抱怨精神丰富的米丽安是个“摄取灵魂”的人,她想全部占有保罗。她对儿子们的爱不仅体现了她的“屈从意志”,她想换来从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和亲情,而且也体现了她的支配征服的意志和占有欲。她要主宰儿子的生活,协使其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结果死亡成了威廉逃避主宰和占有的惟一途径,而保罗则失去了爱的能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爱情,不能建立和谐健全的关系。这是因为,“当他们成年之后,他们没有能力去爱,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一旦他们与女人接触,就会产生分裂。”威廉给予女友的只能是肉体,母亲掌握着他的灵魂。正是这种分裂致他于死地,这又一次验证了“双重意志”的破坏力。
作者关于“双重意志”的论述,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关系和主题。劳伦斯认为,女人有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她希望得到爱情,得到依靠和爱护。因而“完全屈从的心理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反抗的意向。她向往自由,不愿被驾驭。同时她又有很强的征服和支配的欲望。她要驾驭别人,特别是男人,她要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女人的“双重意志”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她要从支配和征服中满足自己的屈从意志,得到更多的爱,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关系,可结果是男人离她越来越远。这正是作品中婚姻产生裂痕,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虹》中的女性人物向前发展了一步,她们的心灵更加开放,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更强。她们属于外向型的人物,但她们也同样被“双重意志”所支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更进一步明确了他在早期创作中关于女人的理论:女人比男人更向往文明和文化,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她们属于代表着文明和进步的光明力量,而男人则代表了体现原始人性和神秘主义的黑暗力量,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这两种力量的对抗,是理性意识和血性意识的冲突。冲突的诱因仍然是女人极具破坏力的“双重意志”。安娜和威尔一见钟情,安娜将威尔视为“墙中之洞,在洞的后面有着外部世界阳光的照耀”。对于安娜来说,威尔是她通往外面世界的介体。像劳伦斯笔下的其他女性人物一样,吸引安娜的正是那种“陌生的气质”,她甘愿屈从于这种力量。她如愿以偿地和威尔结了婚,婚后生活正如劳伦斯所描述的所有的两性关系一样充满了矛盾,是一场男人与女人为了主权而展开的隐藏很深的战斗。安娜很快就发现威尔是“她的黑暗的对立面”,是“她自己的鲜明的反照”。安娜就像一根刺破气球的针一般不断地用自己支配和征服的意志刺向威尔的幻想和愿望,来反抗黑暗的力量。生活就变成了无休止的日常战斗和较量,而这种意志力的对抗导致了越撕越大的裂隙。威尔屈服了,他不再反抗安娜的意志而完全沉醉于肉体的欢娱和宗教的神秘。而安娜则从接连出生的九个孩子身上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和对威尔的征服。正如劳伦斯在《上尉的玩具娃娃》中通过主人公之口表述的那样:“如果一个女人爱你,她就会把你当作一个玩具娃娃。这个玩具娃娃就是她的英雄,而她的英雄只不过是个玩具娃娃而已。”这是劳伦斯早期女性形象的解释。实际上安娜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玩具娃娃,她的“双重意志”导致了一场有缺陷的婚姻。她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征服意志使黑暗转向光明,以满足自己的屈从意志。但是一旦事与愿违,她的征服意志恰恰破坏了这种可能性。
劳伦斯不仅仅满足于描述他那个时代两性关系的毁灭,他更着力于刻画对新生活爱情的追求,这也是他毕生所探求的目标。即便他的理想在他本人的生活中未能实现,但在他所描述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完成。厄秀拉是《虹》的最后一部分和《恋爱中的女人》整部书的女主人公。她正是这种理想女性的代表。她的生活就是为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抗争。首先,厄秀拉是劳伦斯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那样鲜嫩”,象征着劳伦斯对新女性的见解。区别于上一代,与格特鲁德不同,她对于当时教育的态度不是崇拜,而是批评。她痛恨现行的教育制度,因为教师通常都很苛刻,不近人情,在对传统的训导和教育失望的同时,厄秀拉又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与异性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劳伦斯文学作品的主题,书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描述厄秀拉在这方面的探求。她强烈地希望独立和精神自由,在向往着代表“未知真理”的“男人的世界”的同时,进步的社会使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所以在她与她的第一个男友斯克里班斯基的交往中,她的个人至上的观点与男友的社会责任感发生了冲突。对于少女时期的厄秀拉,斯克里班斯基首先给她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感知。她很快将他当成了梦幻的寄托,但不久就痛感失望。他是一名军人,盲目地服务于“本民族最崇高的利益”,也就是帝国主义的利益与物质昌盛。对于厄秀拉来说,他仅是“社会建筑中的一块砖瓦”而已。危机终于到来,厄秀拉宣布了与斯克里班斯基解除婚约的决定。厄秀拉要得到的是更大的自由,是从社会的琐碎限制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她要征服的对象已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生和世界。厄秀拉感到斯克里班斯基带给她的是“死亡的感觉”。而斯克里班斯基则抱怨厄秀拉有一种“使自己粉身碎骨的、最终会摧毁自己的力量”。因此,厄秀拉的“双重意志”在这一恋爱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她今后的经历则教给她,要获得完美的婚姻和人生必须摒弃“双重意志”。厄秀拉和伯金的关系则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为他们最终的婚姻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新的爱情之前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他们分别在虚假的爱情死亡之后的灰烬中再生,又寻到了真正的爱情。
《恋爱中的女人》中古娟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双重意志”的化身,她的“双重意志”在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中得到刻画,她给杰拉尔德的一记耳光体现了她的征服意志;而杰拉尔德用武力征服那匹红色的阿拉伯马的高压手段又使她俯首帖耳。当杰拉尔德深夜潜入她的卧室时,她顺从了他,默认了杰拉尔德对她的征服;而一旦她感到杰拉尔德的爱情使她仿佛身陷樊笼,她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一脚踢开,投入勒克的怀抱以反抗杰拉尔德的征服,而古娟自已也未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三结语
劳伦斯早期的作品中,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是汤姆和莉迪亚夫妇,还有厄秀拉和伯金。这是因为在这两对夫妇的生活中没有相互征服的较量,他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就像两条并排航行的船,虽然互为伴侣,但却各有各的航道。按照劳伦斯的观点,这是一种理想的婚姻境界。夫妇关系并不是奴仆与主人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共享”生活。两性的结合是摒弃旧的自我之后获得新的生命进入第三状态的过程。这第三种状态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一道亮丽的彩虹,他和她分立两端撑起崭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哈利·T·摩尔,王立新、杨阳、赵元彭译:《爱的祭司——劳伦斯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 [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伦敦Penguin出版社,1961年版。
[3] [英]劳伦斯:《虹》,伦敦Penguin出版社,1978年版。
[4] [英]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伦敦Penguin出版社,1982年版。
[5] [英]劳伦斯:《上尉的玩具娃娃》,伦敦Penguin出版社,1987年版。
[6] 蒋炳贤编:《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关键词双重意志人性冲突反抗
一引言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作家中最富创造性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以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为主题。1910年至1922年是他在艺术上和思想上最有成就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创作的《儿子与情人》、《虹》和《恋爱中的女人》则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他刻画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人物,并通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揭示了人生、人性、自然等主题,纵观劳伦斯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并加以比较,可以看出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都遵循了某种心理模式,而且在劳伦斯前期和后期的创作中,这种心理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模式。而这不同的女性人物的心理模式,表达了作者对于女人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同创作时期的不同观点。
二女性的双重意志在劳伦斯三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在劳伦斯早期的作品中,女性人物在与外界、社会、特别是与男人的关系中表现出的心理特点是一种“双重意志”。作者在《恋爱中的女人》中明确地表达了他的理论:“……女人总是那么可怕。她们在爱情问题上有那么强的占有欲,贪婪而又妄自尊大。她要得到、拥有、要支配、要征服。女人,万物之母,她养育了万物,一切都得由她说了算”。
作者还通过伯金之口使他对于女人的看法更具体化:“女人就像马一样,两种意志同时存在于她的身上,并相互矛盾。一种是完全屈从于别人的意愿,另一种是反抗的意向。她会使骑者摔下马去并永远沉沦”。
在《儿子与情人》中,有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叫格特鲁德·莫瑞尔。她是位意志坚强、气质优雅,清教徒式的中产阶级女子。她的婚姻最初是以激情为基础的,但是当她与丈夫的关系无法发展成为一种永久的爱的时候,她的意志及天性发生了转变,她把最强烈的激情目标固定到了儿子们身上,而不是转而寻求自已的爱情。在这种病态的固执中,格特鲁德“一半创造着,一半毁灭着他们的天才和希望”。格特鲁德的不幸婚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这种“双重意志”造成的。在她与家庭中的三个主要男性人物,她的丈夫和两个儿子威廉和保罗的关系上,她的“双重意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她的出身教养和严格的道德观念,她总是表现出沉静而又威严的风度。她是家庭的中心,当初她被莫瑞尔英俊的外表和身上燃烧着的生命之火所吸引,本想从婚姻中得到爱情,她顺从了自己“屈从”的意志。可这种意愿没能持续很久她就发现这不过是她的幻想。她发现丈夫缺乏家庭责任感、粗鲁、不修边幅,离她心目中的绅士形象相去甚远,而且她远没有得到她想象中的爱情,她感到在这场婚姻中自己“没有被当回事儿”。于是,唯一的出路在她看来是把丈夫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过来。她的这种支配和征服的尝试屡屡受挫,导致了一起又一起的矛盾和冲突。莫瑞尔太太继而把自己的爱全身心地寄托在儿子身上,先是威廉,后来又是保罗,而这种投在丈夫和孩子身上的爱恰恰体现了她的“双重意志”。她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向往着文明社会和现代生活,崇尚体面高尚的生活方式。她的丈夫没能满足她的愿望,她要使自己的梦想在儿子们身上变为现实。她努力使儿子们脱离父亲的生存环境,使他们受到教育并发展才能。她对儿子们的女友百般挑剔,生怕儿子们把心全部都交给她们。一方面,她不喜欢威廉浅薄无知的女友,另一方面,又抱怨精神丰富的米丽安是个“摄取灵魂”的人,她想全部占有保罗。她对儿子们的爱不仅体现了她的“屈从意志”,她想换来从丈夫身上得不到的爱和亲情,而且也体现了她的支配征服的意志和占有欲。她要主宰儿子的生活,协使其按照自己设计的轨道发展。结果死亡成了威廉逃避主宰和占有的惟一途径,而保罗则失去了爱的能力,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爱情,不能建立和谐健全的关系。这是因为,“当他们成年之后,他们没有能力去爱,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他们生命中最强大的力量……一旦他们与女人接触,就会产生分裂。”威廉给予女友的只能是肉体,母亲掌握着他的灵魂。正是这种分裂致他于死地,这又一次验证了“双重意志”的破坏力。
作者关于“双重意志”的论述,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人物关系和主题。劳伦斯认为,女人有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她希望得到爱情,得到依靠和爱护。因而“完全屈从的心理是爱的最高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则是反抗的意向。她向往自由,不愿被驾驭。同时她又有很强的征服和支配的欲望。她要驾驭别人,特别是男人,她要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女人的“双重意志”却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她要从支配和征服中满足自己的屈从意志,得到更多的爱,建立更深厚的情感关系,可结果是男人离她越来越远。这正是作品中婚姻产生裂痕,充满矛盾和冲突的原因所在。
《虹》中的女性人物向前发展了一步,她们的心灵更加开放,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更强。她们属于外向型的人物,但她们也同样被“双重意志”所支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命运。在这部小说中,劳伦斯更进一步明确了他在早期创作中关于女人的理论:女人比男人更向往文明和文化,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她们属于代表着文明和进步的光明力量,而男人则代表了体现原始人性和神秘主义的黑暗力量,两性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这两种力量的对抗,是理性意识和血性意识的冲突。冲突的诱因仍然是女人极具破坏力的“双重意志”。安娜和威尔一见钟情,安娜将威尔视为“墙中之洞,在洞的后面有着外部世界阳光的照耀”。对于安娜来说,威尔是她通往外面世界的介体。像劳伦斯笔下的其他女性人物一样,吸引安娜的正是那种“陌生的气质”,她甘愿屈从于这种力量。她如愿以偿地和威尔结了婚,婚后生活正如劳伦斯所描述的所有的两性关系一样充满了矛盾,是一场男人与女人为了主权而展开的隐藏很深的战斗。安娜很快就发现威尔是“她的黑暗的对立面”,是“她自己的鲜明的反照”。安娜就像一根刺破气球的针一般不断地用自己支配和征服的意志刺向威尔的幻想和愿望,来反抗黑暗的力量。生活就变成了无休止的日常战斗和较量,而这种意志力的对抗导致了越撕越大的裂隙。威尔屈服了,他不再反抗安娜的意志而完全沉醉于肉体的欢娱和宗教的神秘。而安娜则从接连出生的九个孩子身上体现了她自身的价值和对威尔的征服。正如劳伦斯在《上尉的玩具娃娃》中通过主人公之口表述的那样:“如果一个女人爱你,她就会把你当作一个玩具娃娃。这个玩具娃娃就是她的英雄,而她的英雄只不过是个玩具娃娃而已。”这是劳伦斯早期女性形象的解释。实际上安娜最后得到的也只是一个玩具娃娃,她的“双重意志”导致了一场有缺陷的婚姻。她原本想通过自己的征服意志使黑暗转向光明,以满足自己的屈从意志。但是一旦事与愿违,她的征服意志恰恰破坏了这种可能性。
劳伦斯不仅仅满足于描述他那个时代两性关系的毁灭,他更着力于刻画对新生活爱情的追求,这也是他毕生所探求的目标。即便他的理想在他本人的生活中未能实现,但在他所描述的人物身上得到了完成。厄秀拉是《虹》的最后一部分和《恋爱中的女人》整部书的女主人公。她正是这种理想女性的代表。她的生活就是为理想的爱情和婚姻抗争。首先,厄秀拉是劳伦斯所生活的时代的产物,“她像刚刚绽开的花朵那样鲜嫩”,象征着劳伦斯对新女性的见解。区别于上一代,与格特鲁德不同,她对于当时教育的态度不是崇拜,而是批评。她痛恨现行的教育制度,因为教师通常都很苛刻,不近人情,在对传统的训导和教育失望的同时,厄秀拉又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与异性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劳伦斯文学作品的主题,书中大部分的篇幅都是描述厄秀拉在这方面的探求。她强烈地希望独立和精神自由,在向往着代表“未知真理”的“男人的世界”的同时,进步的社会使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的自由。所以在她与她的第一个男友斯克里班斯基的交往中,她的个人至上的观点与男友的社会责任感发生了冲突。对于少女时期的厄秀拉,斯克里班斯基首先给她带来了外部世界的感知。她很快将他当成了梦幻的寄托,但不久就痛感失望。他是一名军人,盲目地服务于“本民族最崇高的利益”,也就是帝国主义的利益与物质昌盛。对于厄秀拉来说,他仅是“社会建筑中的一块砖瓦”而已。危机终于到来,厄秀拉宣布了与斯克里班斯基解除婚约的决定。厄秀拉要得到的是更大的自由,是从社会的琐碎限制中挣脱出来的自由。她要征服的对象已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人生和世界。厄秀拉感到斯克里班斯基带给她的是“死亡的感觉”。而斯克里班斯基则抱怨厄秀拉有一种“使自己粉身碎骨的、最终会摧毁自己的力量”。因此,厄秀拉的“双重意志”在这一恋爱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满足。而她今后的经历则教给她,要获得完美的婚姻和人生必须摒弃“双重意志”。厄秀拉和伯金的关系则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因而为他们最终的婚姻奠定了基础。他们在新的爱情之前都有过相似的经历。他们分别在虚假的爱情死亡之后的灰烬中再生,又寻到了真正的爱情。
《恋爱中的女人》中古娟这个悲剧性的人物是“双重意志”的化身,她的“双重意志”在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中得到刻画,她给杰拉尔德的一记耳光体现了她的征服意志;而杰拉尔德用武力征服那匹红色的阿拉伯马的高压手段又使她俯首帖耳。当杰拉尔德深夜潜入她的卧室时,她顺从了他,默认了杰拉尔德对她的征服;而一旦她感到杰拉尔德的爱情使她仿佛身陷樊笼,她就毫不犹豫地把他一脚踢开,投入勒克的怀抱以反抗杰拉尔德的征服,而古娟自已也未能得到真正的爱情。
三结语
劳伦斯早期的作品中,婚姻美满,生活幸福的是汤姆和莉迪亚夫妇,还有厄秀拉和伯金。这是因为在这两对夫妇的生活中没有相互征服的较量,他们互相尊重对方的个性,就像两条并排航行的船,虽然互为伴侣,但却各有各的航道。按照劳伦斯的观点,这是一种理想的婚姻境界。夫妇关系并不是奴仆与主人的关系,而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共享”生活。两性的结合是摒弃旧的自我之后获得新的生命进入第三状态的过程。这第三种状态不是他,也不是她,而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一道亮丽的彩虹,他和她分立两端撑起崭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哈利·T·摩尔,王立新、杨阳、赵元彭译:《爱的祭司——劳伦斯传》,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 [英]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伦敦Penguin出版社,1961年版。
[3] [英]劳伦斯:《虹》,伦敦Penguin出版社,1978年版。
[4] [英]劳伦斯:《恋爱中的女人》,伦敦Penguin出版社,1982年版。
[5] [英]劳伦斯:《上尉的玩具娃娃》,伦敦Penguin出版社,1987年版。
[6] 蒋炳贤编:《劳伦斯评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