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谎言的语用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语用学中的重要理论——会话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为框架,选取常见的典型的善意谎言为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与阐释,揭示善意谎言产生的原由,探讨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关键词:善意谎言 合作原则 礼貌理论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撒谎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甚至遭人憎恨,为人所不能容忍。会说谎话的孩子谁都不会喜欢。从古至今,诚实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美德,各种社会准则、伦理道德、法律法规、宗教教义、书籍报刊,都把诚实奉为至高无上的准则。但是,谎言并不是没有一点积极意义,不是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的。现实中善意谎言作为言语行为的语用策略,出现非常频繁,在许多时候它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试图在语用学理论框架内,从说话人的角度分析研究善意谎言,揭示善意谎言产生的原由,探讨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二 善意谎言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将“谎言”定义为“谎话”,又将“谎话”解释为“不真实的、骗人的话:假话”。
  陈融(2005)总结了撒谎行为,首先从语义上讲是一个非真实的陈述,其非真实性不想被听话人识破,对说话人有利,伤害听话人或第三方。
  钱冠连(2002)提出言语假信息论。言语假信息是“言语交际活动(口头、书面)中释放、接受的非真实信息”(钱冠连,2002:183)。他区分了利害假信息与功能假信息。其中利害假信息包括施害假信息和施利假信息。施利假信息是自己明知所输出的信息是错,却仍发出给不知情的接受者,造成有利于或至少是无害于对方的后果。善意的谎言就属于此类假信息。
  辛菊(2003)根据谎言于己于人的利害关系,区分了9类谎言:
  “1、于己有益,于人无害而有益(双方受益:游戏、娱乐、开心一刻);2、于己有益,于人无害也无益(利己不损人);3、于己有益,于人有害而无益(损人利己:法庭为证、恶意中伤);4、于己有害,于人无害而有益(舍己为人);5、于己有害,于人无害也无益(自欺不欺人,聊以自慰);6、于己有害,于人有害而无益(自欺欺人);7、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无益也无害(开玩笑、白说废话);8、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有益而无害(安慰病人);9、于己无益亦无害,于人有害而无益(损人不利己:谣言、流言蜚语)。”
  其中第1、4、8类不管对己是有害还是有益,对人都是有益的,属于善意的谎言。
  综合以上观点,得出善意的谎言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征:(1)语义上讲不具备真值;(2)意图上说话者主观故意;(3)效果上对听话者有益。
  三 善意谎言的语用分析
  1 善意谎言与合作原则
  在言语交际中,为了实现交际目标,人们遵循着某些原则。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为CP)。合作原则是哲学家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演讲中提出的,讲座的部分内容首次在1975年发表,1978年发表了第二部分内容。进而,Grice将合作原则划分为四个范畴:质量(quality)、数量(quantity)、关联(relation)、方式(manner)。质量准则是指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和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数量准则是即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实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和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关联准则即说话要贴切。方式准则即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和有条理。
  例如,Grice曾经举出了这样一个违反质量准则的例子:
  X把A的秘密泄露给了A的竞争对手。在A和他的听众都知道这一点的情况下,A仍然说:“X is a fine friend.”(Grice,1989:34)
  A说这句话时,肯定相信听众知道,他所表达的真实意思显然与他所说的字面意义不一致,这是地地道都地使用了反语的谎言。
  由前文对“谎言”的界定以及对“质量准则”的精确阐述可以看出,谎言实质上就是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中“质量准则”的第一次则,即说话者给受话者提供了自知是虚假的信息。善意谎言也不例外。所有的善意谎言因为不具备语义上的真值,所以都违背了合作原则中质的准则。但这种违反非但不会造成双方交际的中断,反而后果是有利于听话人的。
  合作原则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和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何兆熊(2000:156)指出,这四条准则毕竟是几条约定俗成的规约,不是严格的语言规则,并不是绝对不可违反的。人们有时遵守合作原则,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说话,有时却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暗示而不是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很多情况下言不由衷、说反话。
  2 善意谎言与礼貌原则
  合作原则是重要的会话准则,指导人们为了达到成功的交际,如何去进行言语交际。善意谎言是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特例,其会话含义却利于交际。但合作原则不能解释人们使用间接语言的现象。1983年英国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另一条重要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为PP),该原则包括了六大准则:
  第一为策略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指使他人受损最小和使他人受惠最大;第二为宽宏准则(用于指令和承诺),指使自身受惠最小和使自身受损最大;第三为赞扬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指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和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第四为谦虚准则(用于表情和表述),指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和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第五为赞同准则(用于表述),即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最后为同情准则(用于表述),即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
  Leech认为PP与CP相互补充。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之所以要故意违反CP,目的是为了保全PP。在现实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的运用能帮助说话人实现礼貌的目的,减少了诸多摩擦和不愉快。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善意谎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遵循礼貌原则,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
  孩子的母亲有些觉得抱歉地拉皮带道:“你这淘气的孩子,去跟苏小姐捣乱!快回来。……苏小姐,你真用功!学问那么好,还成天看书。孙先生常跟我说,女学生像苏小姐才算替中国争面子,人又美,又是博士,……吓!真讨厌!我叫你别去,你不干好事,准弄脏了苏小姐的衣服。”
  苏小姐一向瞧不起这位寒碜的太太,而且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听了这些话,心上高兴,倒和气地笑道:“让他来,我最喜欢小孩子。”(钱钟书 2001:3)
  很明显,苏小姐说的是假话,因为说话之前已经交代她实际上最不喜欢小孩子。可是因为心里很受用孙太太的奉承话,又出于礼貌、客气的原因,接受了孙太太孩子的接近。反过来,如果苏小姐很生气,说出自己不喜欢小孩子的真实想法,结果会是双方都尴尬,关系不融洽。
  再例如,A和B是同学,当B做完作业看电视时,A打电话给B,下面是他们的对话:
  A: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now?
  B:Oh,I’d love to,bu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尽管B这里的回答违背了CP,撒了谎,但是,B遵从了PP。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或运用这类善意谎言来婉拒别人,其原因就是出于礼貌。但礼貌原则并不能解释以下这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做了一个手工制品,问妈妈:“我的作品好看吗?”尽管小孩子的作品粗糙幼稚,但妈妈还是微笑着说:“很漂亮。你真棒!”
  显然这里妈妈不是出于礼貌表扬了自己儿子手工做的好。那么,善意谎言产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四 善意谎言产生的原因
  1 善意谎言与面子
  通过上文善意谎言与礼貌原则的关系可以看出,人们有时候说谎是出于对收话人的礼貌(保全别人的面子)。1987年,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他们认为“face means the public self-image of a person (面子是一个人的公众自我形象)”。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区分为负面面子和正面面子。在谈及如何维护一个人的正面面子时,Brown和Levinson指出,为了避免与受话人观点不一致,可以采用象征性的同意、假同意、撒谎与闪避等策略方式。前面提到的妈妈称赞儿子手工做的好,可以理解为为了维护儿子的自尊心,保全他的面子。再看下面这个发生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某老师在上课时,一位女生一直低头写着什么。老师走上前去把纸条拿过来一看,竟是写给同班一男生的一封情书。老师正准备走开,男同学起哄,一定要老师当场把纸条上的内容读出来,这位老师面对大家,清清嗓子高声读道:“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又用饱含深情的目光看了那位女生一眼,然后继续讲课,课后也没有找那位女生谈话。可是那位女孩却找老师承认了错误,还一再感谢老师维护了她的尊严。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美丽的或善意的谎言能够通过保全人的面子保护了孩子幼小而敏感的心灵。
  2 善意谎言与社会、个人心理
  王德春、孙汝建和姚远在其合著的《社会心理语言学》中,认为谎言与“虚荣心理、压抑心理、抚慰心理和返真心理”等社会心理有关。很明显,善意谎言与“抚慰心理”有关。典型的例子是医生和病人亲属往往会对濒临死亡的病人说谎,以宽其心。
  五 善意谎言的语用功能
  1 体现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用来建立、维系、发展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以满足社交的礼节性、应酬性、礼貌性的需要。策略是礼貌的根本,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策略地使用语言。善意谎言就是策略的具体体现,它顾及到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善意谎言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比直率的真话更得体、礼貌。例如,你正在午休时,别人找你有事,别人会说:“打扰你了,不好意思”。你肯定会说:“没事,也没睡着”,而肯定不会说出自己确实是被打扰了的事实,从而维持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构成修辞格,使语言符号获得最佳效果。谎言可以构成修辞格,如比喻、比拟、夸张、反语等。钱冠连(2002:188)指出:“夸张修辞即是假信息论的运用。修辞和假信息论相通。”所以可以说文学中的修辞格是作者对读者的善意谎言。以“夸张”为例,夸张是故意的“言过其实”、“行过其实”,对客观的人或事物做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一种修辞格。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合情合理的渲染,因而使人感到虽不真实,却胜似真实。
  3 鼓舞人心。善意谎言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希望与动力,它让人相信自己做事情能够成功,人生充满无限美好的希望。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让人们从心里燃起希望之火,为了实现心中美好的理想而一次一次地努力奋斗。
  六 结语
  综上所述,谎言并不一定对人有害。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好意,是站在听话人的立场上考虑,非但不会对人有害,反而对人有利。善意谎言违背了合作原则中的质准则,却遵循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原则,维护了自己和他人的面子,有利于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在特定的语境下,说真话会伤害人,威胁人的面子,而善意的谎言往往是合适的说话方式,是得体的表现。在日常交际中,善意的谎言几乎每天都会说,每天都会听到,它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9.
   [2] 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3] Levinson,S.C.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陈融:《个性论与共性论:语用学该走向何处》,《现代外语》,2005年第2期。
   [5]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 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 钱钟书:《围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王德春、孙汝建、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9] 辛菊:《试论谎言符号的语用价值》,《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彭园珍,女,1979—,江西新余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从词典当中对“逐渐”采用与“渐渐”互训的方式出发,通过比较分析,首先发现在其句法位置上两者的差异,然后通过语义方面两者的对比,发现在其搭配、语义指向与其它副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