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yuf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范稳的《水乳大地》是标志着其创作转型的长篇力作,从中可以领略到范稳对宗教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本文尝试从具体的文本出发,通过分析天主教、藏传佛教、东巴教由冲突走向融合、藏族文化与纳西族和汉族文化由碰撞到和谐共存的过程,探究范稳的宗教观和民族观的成因及文学意义。
  关键词:范稳;水乳大地;宗教;民族;冲突与融合
  范稳的《水乳大地》是一部描写滇藏地区宗教、历史与民族文化的长篇力作,小说以史诗般恢弘的气魄,讲述了澜沧江大峡谷两岸藏族和纳西族人民所经历的一个世纪的历史风云。正如著名作家阿来所说“动人的故事容易发生在文化交汇的地带”,滇藏交界的澜沧江大峡谷是藏族和纳西族以及汉族等多民族的聚集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使得这一文化交汇地带上演的故事极富传奇色彩和民族特色。以沙利士神父和杜朗迪神父为代表的西方天主教,以五世六世让迥活佛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和以东巴祭司和阿贵为代表的东巴教,三种宗教在捍卫各自的宗教理念的过程中,几乎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甚至付出血的代价,最终在共产党宗教信仰自由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引领下走向共荣,实现了不同宗教和民族文化的“水乳”交融。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的书写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主体,也是我们解读这部小说的重要角度。
  一、多种宗教和民族文化的碰撞与冲突
  在小说中,澜沧江峡谷的藏民和纳西人各自信奉着藏传佛教和东巴教,势单力薄、远离自己民族的纳西人在藏族野贡土司的领地上,小心谨慎地生存,然而欧洲传教士的到来,打破了峡谷相安无事的局面,野心贪欲的驱使,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使峡谷里的藏纳汉民族之间、天主教教民和藏传佛教信众之间产生了几次大的冲突。
  天主教与藏传佛教、东巴教之间的冲突
  世纪初,野心勃勃的杜朗迪神父凭借聪明的头脑、坚定的信念和传教士的狂热,企图在藏区用基督教取代藏传佛教,把自己变成射向藏传佛教的利剑。他的野心和贪婪导致了藏传佛教信徒的猛烈反击,最终自食其果,死在暴乱之中。而藏传佛教的信众同样遭受了灭顶之灾,在朝廷军队的围剿下,峡谷里血流成河,基督教教民和藏区的百姓都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两大宗教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冲突不断,弱小的纳西东巴教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当沙利士神父企图拉拢纳西人,扩大自己的宗教势力时,纳西人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在基督教和藏传佛教的斗争中保持中立,理由是“一个在人家屋檐下的人,是不会向主人的窗户扔石头的”
  因为信仰的不同而发生的战争,本身就是对信仰的讽刺。对异教的排斥,加之土司的贪欲、政治的黑暗等因素的介入,三种宗教在峡谷近百年的历史变迁中冲突不断,演绎着一曲曲悲歌。
  (二)藏纳汉民族之间冲突
  在滇藏交界的多民族杂居的大峡谷里,不同民族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冲突,这种冲突既有习俗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因素。藏纳之间最大的一次冲突的爆发,导火索是藏纳两个民族不通婚的习俗。藏族土司家的少爷爱上了美丽的纳西姑娘阿美,却无法挣脱不通婚的习俗束缚,最终两人双双殉情而死。儿子的死激怒了狡猾贪婪的土司,更让他有机会向势力弱小的纳西人发动攻击,夺取觊觎已久的盐田,于是两个民族之间的冲突爆发了,纳西人被迫迁移到峡谷东岸,神灵的庇佑,他们又有了属于自己的盐田。藏纳之间的第二次冲突同样是由于土司的贪欲,土司不满意自己领地的盐田的颜色,借助一个善于搬弄是非的喇嘛之口,向纳西人发起又一次攻击。同样的民族冲突还有汉人和藏纳民族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则主要是由政治原因造成的,二十年代国军的到来给峡谷带来了很多侵扰,而六七十年代源于汉地的的政治运动,同样波及到峡谷里的藏纳两个民族,打乱了峡谷的宁静。
  二、多种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和谐共荣
  澜沧江大峡谷两岸的藏纳汉各民族在经历了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之后,走向了和谐共存:基督教、藏传佛教、东巴教近一个世纪的教派纷争硝烟散尽,藏纳汉各民族尊重差异,和平共处,多种宗教信仰和不同民族在文化交汇的大地上水乳交融。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各民族各宗教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出的共存之道。经历了几次大的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之后,峡谷里的各宗教代表和信众终于从血的教训中领悟到:相互间只有平等尊重,峡谷里才能有安宁。当年狂热忠诚的传教士沙利士神父,曾经想把自己变成刺向藏传佛教的利剑,但是经过漫长的岁月,他对上帝的事业能否在西藏取得胜利已不在乎,他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总结出:“我们在这片峡谷里和佛教徒相处的法宝仅仅是只埋头宣讲耶稣的教义,不触犯西藏的神灵,不批评人家的宗教。”[1]他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异教徒,而且沉迷于东巴教的纳西文字研究,成为西方公认的纳西学者;新神父安多德更知道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环境中,“尊重对方的信仰的重要,没有这个前提,他们就没有和平与安宁。”[2]而五六世让迥活佛则以宗教的慈悲之心对异教予以包容,“洋人宗教不是我佛教的敌人,我们佛教可以包容他们,就像天包容地一样”[3]。经历了漫长的冲突和磨合过程,基督教、藏传佛教、东巴教终于探寻到在文化交汇地带并存的法则。
  更耐人寻味的是,各宗教和信仰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促进了民族和宗教的融合:东巴教祭司和阿贵的儿子成了藏传佛教的活佛;
  虔诚的基督教徒保罗的儿子变成了云南藏区的活佛;纳西女子木芳历经苦难之后皈依了基督教,成了为上帝献身的凯瑟琳修女;而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木学文则是佛教吹批喇嘛和基督教徒凯瑟琳修女的儿子。这片滇藏交界的神奇大地上,各民族各宗教因缘际会,水乳交融。
  (二)新社会共产党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引领
  澜沧江大峡谷的各族人民在一个世纪的岁月里,经历了清政府、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文化大革命等时事变迁,终于引来了新时代的曙光。木学文为代表的共产党的领导,将新政权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带到了这个多民族多宗教并存的峡谷,在政府的倡导下,神父安多德和六世让迥活佛平等对话,探讨各民族各宗教如何相处的问题,两个人更成为好友。各族百姓在经历了历史上几次大的自然灾难和人为灾难之后,在新政权的政策引领下,充分认识民族团结和尊重不同宗教信仰的重要。没有了以往几次大教案发生时腐败的政权残暴的干预、血腥的杀戮,峡谷在新政权开明的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领导下,迎来了和平安宁和谐共处的新时代。
  三、范稳宗教观和民族观探源
  在《水乳大地》中呈现的各民族、各宗教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的观念,无疑是作家范稳自身宗教观和民族观的文本体现。对藏传佛教、基督教、东巴教等宗教观念宗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范稳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品格密不可分。
  (一)多年的藏区田野调查。写《水乳大地》花费了范稳整整四年的时间,他深入藏区体验生活、做采访,平均每年要进藏四五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宗教、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为了帮助记忆,我还在藏区拍下了近万张图片,记录下一切民风民俗和有文化特色的东西。阅读了约一千多万字的各类书籍,包括藏族、纳西族的民族史和民族文化方面的书,藏传佛教、天主教、东巴教三种宗教文化的书以及外国来华传教士的史料和有关书籍等。记住了上千个神灵的名字、颜色和化身能聚集人气的地方”。[4]深厚的生活积累,使范稳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对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宗教信仰有了真切的体悟,他笔下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不是猎奇和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而是以尊重敬畏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类型的宗教和民族文化。
  (二)作家对宗教文化交融的渴望。范稳对基督教和佛教两大宗教文化如何共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我试图为之开出一个药方——寻找到佛性中的基督性和基督中的佛性,是我对两种宗教碰撞时的一种美好祈愿。因为在过去时代,外国宗教是在一种不平等条件下的传入。当代表两种文明的宗教迎面相碰时,必然有人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如你所言,‘是一个无解的难题’。但作为一个作家,需要的是挖掘出这个代价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并希望类似的悲剧不再发生。”[5]作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范稳用自己的宗教观看待不同的宗教,用文学表达自己对宗教文化的理解。
  《水乳大地》是一部以多元宗教和不同民族文化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作家成为承载了藏族、汉族、纳西族三民族,天主教、喇嘛教、东巴教三宗教的“大使”,展现了三民族和三宗教由碰撞冲突到水乳交融的宏伟画卷,从中可以看出范稳寻求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途径的努力。
  参考文献:
  [1][2][3]范稳.水乳大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433,86,230.
  [4]文化型作家范稳—与范稳谈《水乳大地》.
  [5]范稳:震撼之后,回归平和——关于藏地三部曲.
其他文献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争论和质疑。过去支持者占多数,反对者较少。时至今日,反对者的势力越来越大,声音越来越强。前不久陕西和福建两地曝出的孕妇被强制进行大月份引产事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由此也引发一场关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应适时调整的大讨论。而人社部门研究推迟退休年龄的消息一出,更是引来一阵“与其延迟退休不如放开计划生育”的议论声。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口与发
期刊
摘 要:针对目前核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面临的压力,对核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了以推广核企业文化为基础,以核专业学生职业规划为导向,以中广核模拟应聘大赛为根本的系列学生活动,完善核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提升核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学生活动;核专业;职业规划  1.引言  核能在我国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能源领域,国家加大核电发展的决策,使核能工业迎来全面发展的春天,核工程与核技
期刊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生存和运营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国有企业制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面对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我们从现实的角度对企业内的各项工作重新进行一番审视,包括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再认识。  怎样正确认识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认为,一定要紧紧围绕企业的中
期刊
摘 要:中国艺术中的写意性与生俱来,人们对写意的追求与偏爱使写意性不自觉融入油画创作之中,写意油画是东方艺术精神和西方艺术的完美融合,写意表现虽然不是唯一的油画风格,但是却有着深深民族烙印,也为油画创作方式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写意油画;中国艺术精神;以意造型;笔触  “写意”这个词我们在中国画中经常遇见,是中国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指用简练的笔墨概括出对象的形态,抓住其精神,多借物言志,借
期刊
摘 要:祭奠是一种民间的习俗,是人们为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而举行的多种多样的仪式,祭奠行为受各地习俗和道德的调整。然而随着社会人口的流动各地因祭奠引发的纠纷不断增多,由于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通过法律途径加以解决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因此,法律如何更好的解决因祭奠引发的纠纷,如何更好的保护公民祭奠的权利成为呼之欲出的问题,“祭奠权”如何入法,“祭奠权”受到侵害后如何进行救济等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立法、司法
期刊
摘要: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实现工业、农业、生态用水协调发展。加快水管体制改革步伐,加强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良性健康运行发展。本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他们的内涵进行分析,对现行的确定方法提出个人看法,对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水资源;水环境;规划;可利用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长,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压力也不断增加.
期刊
当前,基层国税机关因执法不当、执法过错或行政不作为等引起的行政诉讼,乃至被追究刑事、行政责任的案件时有发生。有效防范和化解执法风险,减少国税干部的执法压力,不仅能增强其责任感和忠诚度,保证税收法律制度的正确施行,更有助于提升国税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有益于国税收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知险生畏,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风险意识。抓好教育培训是防范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的基础和方向,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一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但是,新刑诉法并没有规定沉默权,仍然保留了“犯罪嫌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当如实回答”的规定。并且增加了“侦查人员在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时候,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如实供述自己罪行可以从宽处理”的法律规定。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沉默权的内涵  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指:“任何人对可能使自己受到刑事追诉的事项有权不向当局陈述,不得以强制程序或者强制方法
期刊
摘要:城中村改造过程实际就是实现四个“转变”的过程,其中经济体制改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它直接关系到城中村改造后村民的未来生活保障和经济发展保障。本文以法律的角度,全面的对城中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模式选择,制度空缺,程序规范等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  关键词:集体经济;股份制;股份有限公司;信托制度  一、西安市城中村集体经济改造模式  (一)有限责任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的起点低,需要
期刊
摘 要:目前,世界上存在着两大阵营,即新生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老牌的资本主义阵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身就代表了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剥削的资产阶级和被剥削的无产阶级。二者之间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矛盾,那么为什么二者又可以同时存在,共同屹立在世界之林,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呢?二者之中,哪个体制会更适应今后的社会发展?二者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相似之处呢?最终谁又会成为引导世界的主体?本文通过多方考证,对两种社会体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