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林省镇赉县医院,吉林镇赉137300
【摘要】目的 探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在卧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不使用防褥疮气垫,观察组使用防褥疮气垫,比较两组患者的翻身时效积分和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翻身时效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翻身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皮肤潮湿感、皮肤灼热感、皮肤发红及压疮发生例数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按摩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防褥疮;翻身频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67-02
本研究通过对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中自主翻身活动障碍或受限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在17-60岁之间,平均年龄47.4±5.5岁,平均观察时间为5-45天。入院24小时内首次皮肤评估未发现腰骶部褥疮,排除以往有褥疮史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不使用防褥疮气垫。住院期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伤口有渗液、渗血者应及时更换敷料。注意翻身频率及效果,从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的第一天开始,由护士观察并记录患者卧床期间的翻身时间(根据多年护理经验对患者翻身频率分组:a组白天间隔2h/次、夜晚3h/次;b组白天间隔4h/次、夜晚6h/次;c组白天间隔6h/次、夜晚9h/次)、腰骶部皮肤受压部位情况及病人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依次纪录60次,选取最佳临床体征及相应的翻身频率。
1.2.2 观察组患者均使用防褥疮气垫,翻身方法同对照组,同时使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
1.3计分标准A翻身指征计分:腰骶部皮肤潮湿感(1分);腰骶部皮肤灼热感(2分);腰骶部皮肤发红(3分)。b患者对翻身频率感知度计分对翻身频率无感知或感知不明显(1分);对翻身频率感知但并不吃力(2分);对翻身频率感知厌烦并有痛苦状(3分)。以上两组计分相加即为每位患者的翻身时效积分。
1.4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1.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翻身效果比较见表1。

2.2每组最佳的临床体征进行比较见表2。

3讨论
褥疮的发生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1)受压部位红斑、水泡、溃疡依次出现;(2)多见于截瘫,长期慢性消耗疾患、大面积烧伤、深度昏迷的体表骨隆突部位;(3)溃疡可深及肌肉、侵犯骨关节,溃疡四周可有潜行腔隙和窦道。实施有效到位的勤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患者身体局部压迫,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其次是实施正确的按摩,如果皮肤持续发红、发绀则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8]。另外,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因此可以用防褥疮气垫作为患者的床垫。一次性床垫,易使局部潮湿、不透气,也易出现压疮。气垫预防褥疮是利用皮肤干燥及体压分散的原理,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本研究发现,使用防褥疮气垫的患者临床临床时效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防褥疮气垫可以明显减轻腰骶部皮肤所承受的压力,起到预防褥疮的作用。压力虽然是产生压疮的主要原因,但过于频繁的翻身会加重压疮的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会增加护理难度。本研究表明,在使用防褥疮气垫的同时,翻身频率为白天间隔4h/次,夜晚间隔6h/次时,临床体征效果最佳,这样既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护理难度。
参考文献
[1]王巧慧,谢艳,韩婷,采用LT-200微电脑型防褥疮气垫预防褥疮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2):248.
[2]张志联,郭宝环,曹亚丽,等.电动防褥疮气垫在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11-712.
[3]梁丽萍,翻身巡视卡在卧床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1007.
【摘要】目的 探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在卧床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卧床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不使用防褥疮气垫,观察组使用防褥疮气垫,比较两组患者的翻身时效积分和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翻身时效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翻身间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皮肤潮湿感、皮肤灼热感、皮肤发红及压疮发生例数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按摩有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防褥疮;翻身频率;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B)-0067-02
本研究通过对卧床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5月~2008年9月我院住院患者中自主翻身活动障碍或受限的100例患者,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在17-60岁之间,平均年龄47.4±5.5岁,平均观察时间为5-45天。入院24小时内首次皮肤评估未发现腰骶部褥疮,排除以往有褥疮史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不使用防褥疮气垫。住院期间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伤口有渗液、渗血者应及时更换敷料。注意翻身频率及效果,从患者应用防褥疮气垫的第一天开始,由护士观察并记录患者卧床期间的翻身时间(根据多年护理经验对患者翻身频率分组:a组白天间隔2h/次、夜晚3h/次;b组白天间隔4h/次、夜晚6h/次;c组白天间隔6h/次、夜晚9h/次)、腰骶部皮肤受压部位情况及病人和家属的反馈意见,依次纪录60次,选取最佳临床体征及相应的翻身频率。
1.2.2 观察组患者均使用防褥疮气垫,翻身方法同对照组,同时使用防褥疮气垫配合翻身。
1.3计分标准A翻身指征计分:腰骶部皮肤潮湿感(1分);腰骶部皮肤灼热感(2分);腰骶部皮肤发红(3分)。b患者对翻身频率感知度计分对翻身频率无感知或感知不明显(1分);对翻身频率感知但并不吃力(2分);对翻身频率感知厌烦并有痛苦状(3分)。以上两组计分相加即为每位患者的翻身时效积分。
1.4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11.0建立数据库,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者翻身效果比较见表1。

2.2每组最佳的临床体征进行比较见表2。

3讨论
褥疮的发生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主要临床症状:(1)受压部位红斑、水泡、溃疡依次出现;(2)多见于截瘫,长期慢性消耗疾患、大面积烧伤、深度昏迷的体表骨隆突部位;(3)溃疡可深及肌肉、侵犯骨关节,溃疡四周可有潜行腔隙和窦道。实施有效到位的勤翻身来间歇性地解除患者身体局部压迫,是预防褥疮最为有效、关键的措施。其次是实施正确的按摩,如果皮肤持续发红、发绀则不宜按摩,以免加重损伤[8]。另外,卧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气,软硬适中、吸水性好,因此可以用防褥疮气垫作为患者的床垫。一次性床垫,易使局部潮湿、不透气,也易出现压疮。气垫预防褥疮是利用皮肤干燥及体压分散的原理,达到预防褥疮的目的。本研究发现,使用防褥疮气垫的患者临床临床时效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防褥疮气垫可以明显减轻腰骶部皮肤所承受的压力,起到预防褥疮的作用。压力虽然是产生压疮的主要原因,但过于频繁的翻身会加重压疮的发生率和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而且会增加护理难度。本研究表明,在使用防褥疮气垫的同时,翻身频率为白天间隔4h/次,夜晚间隔6h/次时,临床体征效果最佳,这样既可以预防褥疮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轻护理难度。
参考文献
[1]王巧慧,谢艳,韩婷,采用LT-200微电脑型防褥疮气垫预防褥疮的临床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2):248.
[2]张志联,郭宝环,曹亚丽,等.电动防褥疮气垫在经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的临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8):711-712.
[3]梁丽萍,翻身巡视卡在卧床病人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