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还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败坏的地步。”
简单说:“好习惯是助人腾飞的加速器,坏习惯是人生难以挣脱的羁绊。”正是在这样的意义的感召下,江苏省徐州市王杰小学全体师生在养成教育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留下了一串脚印。
一个镜头:发现养成教育生根发芽的欣喜
在巡视校园的时候,笔者曾经随手拍下这样一张照片:在教室外面的墙根下放着一些雨具,雨衣是叠好的,雨伞是摆齐的。在雨季,孩子们总得拿着雨具来上学。这张照片记录下了众多滴着水的雨具的“安身之处”。
从这张照片上反馈的信息是:学校的养成教育已经生根发芽。拍这幅情景的时候笔者很感动。既感动于整整齐齐摆放的雨具,更感动于雨具背后包含着的养成教育的成果。在接下来的又一个雨天,笔者又拍下各班门前更多类似的照片。教师们不在意地说,“这个习惯早就养成了,其实并没有费多大的劲儿。”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们,“学校的校舍这么漂亮干净,怎么才能不被雨水弄脏呢?”随后学生们就想出这个好办法并坚持下来,把雨具摆放成了学校下雨天的一道风景。
摆放雨具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环境的倍加珍惜和爱护,是学生们自觉自愿的良好习惯,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心,这就不是小事了,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摆放雨具这件小事还给笔者一个启示:如同医师针灸时必须找准穴位方能见效,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找对了突破口,良好的习惯也就离学生们不远了。有人说,一个人做人是否成功,主要从行为上来判断,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这些具备了良好习惯的学生,教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今后的成功呢?
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笔者看到学生身上更多的好习惯。比如劳动积极不怕苦有技能、问好敬礼立正微笑有标准、说话自然大方显真诚等等。从学校到教导处、大队部到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有养成教育的制度规范。学校制定了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了领导带班制度和学生检查制度,记录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每周进行评比公示,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学校还根据工作安排,每学期实施广播操比赛和眼睛保健操比赛,促进学生更规范地做操,均达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还充分利用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礼貌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再如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写字比赛、高年级学生的书法考级、朗诵比赛、课堂常规好习惯比赛等活动,使养成教育和课堂教学实现了有机融合。
一段历程:开发养成教育独树一帜的特色
作为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充分发挥毗邻军营的独特优势,与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结成共建单位,将王杰部队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学校曾承办省“学双百、争三好”主题教育观摩会,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的赞誉。
学校早在2003年就确立了《依托社区资源,开发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编写了校本教材《王杰精神代代传》,精心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至今已坚持十多年。学校申报了相关课题五项,旨在深入挖掘王杰精神内涵,并与新时期育人目标结合,形成超越教育理念。
学校筹建了少年军校,通过组织学生每学年参加军训、学习国防知识、开展学军活动,磨炼了学生意志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任何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积极组织养成教育教研活动,请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开讲座、谈经验,鼓励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真诚的话语、耐心的说服和智慧的策略,把养成教育像春雨般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学校有一批勤恳工作、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班级的班主任,他们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有办法、有耐心、有责任心,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成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段视频:破译养成教育枝繁叶茂的密码
本学期学校教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校级阅读指导课,笔者用手机录下一小段视频,视频中学生们上课所表现出来的专注、自由、开放、积极、愉悦的状态都弥足珍贵,这种状态和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状态有很大差别,给笔者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习惯按其水平可以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型习惯。前者主要指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后者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等方面的内容。透过这一小段视频,不难破译出让养成教育枝繁叶茂的密码,那就是阅读!
北大中文系还把“阅读是一种信仰”当作开学第一课。在《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怎么让孩子爱上书?靠耳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些文章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如《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一文中所说:“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比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事实上,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学生到了中学,成绩上升力量大、潜力足。因此,为了学生的长久发展,教师就要把学生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的培养作为第一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学生受益终生。
心动更要行动,围绕阅读推广,王杰小学进行了如下实践:
学校引进南京东路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主编的《12岁以前的语文》,在全校开展“阅读国学精品,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一、二年级的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时,人人过关;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论语》、《笠翁对韵》更是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提升了人文素养,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开展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研究。成立了绘本研究小组,带动教师们走进绘本、研究绘本,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 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和教室。充分利用平板电脑下载电子文字书和绘本给学生们阅读,解决了绘本太贵不便购买的问题,目前下载电子绘本和电子书资源达100GB,使学生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能够尽情阅读。
图书漂流活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交流一本书、阅读更多书。交流的书在封二有学校印章,写明捐书者的姓名和书的宝贝指数,放到学校的读书长廊上,供学生自主阅读。
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写读后感、写批注、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的,绘本阅读推行一段时间后也会逐步过渡到低年级学生。
构建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模式。阅读需要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事倍功半,如何上好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指导课?有没有基本的模式?这是学校接下来要研究和探索的工作。
一如既往的引导教师们阅读。教师读书,关乎一堂课,更关乎一代人。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腾时间给教师读书,注重强化教师阅读意识、推荐经典书籍、组织教师写读后感等,使教师在人文底蕴、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升。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相信只要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那样,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把阅读打造成孩子们的生活方式,阅读就会使孩子们怀揣美好的愿望走向远方,也会使学生智慧型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组思考:期待养成教育硕果累累的明天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教师期待养成教育硕果累累的明天,更应该深刻反思养成教育的今天。上海的两位教师或许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事例一:上海松江小学王卫明教师,有2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级教师、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他在《班级激励》一书中说: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开展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成长动机,使学生维持在愉悦和兴奋的状态中,为实现个体成长和班级建设目标而做出努力。
笔者的思考是:教育活动中愉悦兴奋的状态使养成教育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满了鲜活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养成教育如何用好“激励”的教育手段?又如何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
事例二:上海汾阳中学校长明德璋著有《唤醒学生的潜能》一书,书中说:“潜能就是可能,潜能就是希望,教育就是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潜能,潜能就有可能变成超能。”上海特级校长洪雨露还提出“回归玩的本体,回归儿童本性”的教育观点。
笔者的思考是:玩、唤醒和养成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大家以为,玩是形式,唤醒是目标,养成教育则是实现目标的工具。那么如何用好形式?如何备好工具?如何逐步靠近目标?这些都需要深入的思考。
养成教育,永远在路上。这条路很长,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坚持、坚定、坚实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杰小学)
简单说:“好习惯是助人腾飞的加速器,坏习惯是人生难以挣脱的羁绊。”正是在这样的意义的感召下,江苏省徐州市王杰小学全体师生在养成教育的道路上,扎扎实实地留下了一串脚印。
一个镜头:发现养成教育生根发芽的欣喜
在巡视校园的时候,笔者曾经随手拍下这样一张照片:在教室外面的墙根下放着一些雨具,雨衣是叠好的,雨伞是摆齐的。在雨季,孩子们总得拿着雨具来上学。这张照片记录下了众多滴着水的雨具的“安身之处”。
从这张照片上反馈的信息是:学校的养成教育已经生根发芽。拍这幅情景的时候笔者很感动。既感动于整整齐齐摆放的雨具,更感动于雨具背后包含着的养成教育的成果。在接下来的又一个雨天,笔者又拍下各班门前更多类似的照片。教师们不在意地说,“这个习惯早就养成了,其实并没有费多大的劲儿。”教师只是告诉学生们,“学校的校舍这么漂亮干净,怎么才能不被雨水弄脏呢?”随后学生们就想出这个好办法并坚持下来,把雨具摆放成了学校下雨天的一道风景。
摆放雨具只是一件简单的小事,但习惯养成的背后,是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环境的倍加珍惜和爱护,是学生们自觉自愿的良好习惯,是学生体现出来的一种责任心,这就不是小事了,是可喜可贺的大事。
摆放雨具这件小事还给笔者一个启示:如同医师针灸时必须找准穴位方能见效,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找对了突破口,良好的习惯也就离学生们不远了。有人说,一个人做人是否成功,主要从行为上来判断,人格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这些具备了良好习惯的学生,教师有什么理由怀疑他们今后的成功呢?
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笔者看到学生身上更多的好习惯。比如劳动积极不怕苦有技能、问好敬礼立正微笑有标准、说话自然大方显真诚等等。从学校到教导处、大队部到班主任、任课教师都有养成教育的制度规范。学校制定了卫生、体育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了领导带班制度和学生检查制度,记录班级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每周进行评比公示,使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学校还根据工作安排,每学期实施广播操比赛和眼睛保健操比赛,促进学生更规范地做操,均达到较好的效果。
学校还充分利用少先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礼貌的重要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再如组织一年级学生进行写字比赛、高年级学生的书法考级、朗诵比赛、课堂常规好习惯比赛等活动,使养成教育和课堂教学实现了有机融合。
一段历程:开发养成教育独树一帜的特色
作为一所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学校,学校充分发挥毗邻军营的独特优势,与王杰生前所在部队结成共建单位,将王杰部队作为德育教育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学校曾承办省“学双百、争三好”主题教育观摩会,受到解放军总政治部领导的赞誉。
学校早在2003年就确立了《依托社区资源,开发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编写了校本教材《王杰精神代代传》,精心设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至今已坚持十多年。学校申报了相关课题五项,旨在深入挖掘王杰精神内涵,并与新时期育人目标结合,形成超越教育理念。
学校筹建了少年军校,通过组织学生每学年参加军训、学习国防知识、开展学军活动,磨炼了学生意志和品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任何习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积极组织养成教育教研活动,请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开讲座、谈经验,鼓励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真诚的话语、耐心的说服和智慧的策略,把养成教育像春雨般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学校有一批勤恳工作、责任心强、善于管理班级的班主任,他们在训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方面有办法、有耐心、有责任心,为学校的养成教育成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段视频:破译养成教育枝繁叶茂的密码
本学期学校教师在二年级上了一节校级阅读指导课,笔者用手机录下一小段视频,视频中学生们上课所表现出来的专注、自由、开放、积极、愉悦的状态都弥足珍贵,这种状态和学生在其他学科课堂教学的状态有很大差别,给笔者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发。
习惯按其水平可以分为动作性习惯和智慧型习惯。前者主要指身体反应和行为动作。后者主要涉及思维方式、情感反应和心理反应等方面的内容。透过这一小段视频,不难破译出让养成教育枝繁叶茂的密码,那就是阅读!
北大中文系还把“阅读是一种信仰”当作开学第一课。在《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怎么让孩子爱上书?靠耳朵》《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这些文章中,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主题都是一样的。如《小学的重点不在成绩,在于阅读》一文中所说:“6-12岁,是阅读能力(即学习能力的基础)长足发展的最黄金时期,这六年,可以说,什么都没有比海量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事。”事实上,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是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学生到了中学,成绩上升力量大、潜力足。因此,为了学生的长久发展,教师就要把学生的基础发展和能力、习惯的培养作为第一目标,这样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让学生受益终生。
心动更要行动,围绕阅读推广,王杰小学进行了如下实践:
学校引进南京东路小学校长、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主编的《12岁以前的语文》,在全校开展“阅读国学精品,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一、二年级的孩子诵读《弟子规》、《三字经》时,人人过关;中高年级的学生对于《论语》、《笠翁对韵》更是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提升了人文素养,也实现了语言的积累。
开展低年级绘本教学的研究。成立了绘本研究小组,带动教师们走进绘本、研究绘本,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 让电子书走进课堂和教室。充分利用平板电脑下载电子文字书和绘本给学生们阅读,解决了绘本太贵不便购买的问题,目前下载电子绘本和电子书资源达100GB,使学生在每周一次的阅读课上能够尽情阅读。
图书漂流活动。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图书漂流活动,号召学生交流一本书、阅读更多书。交流的书在封二有学校印章,写明捐书者的姓名和书的宝贝指数,放到学校的读书长廊上,供学生自主阅读。
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写读后感、写批注、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主要是针对中高年级学生进行的,绘本阅读推行一段时间后也会逐步过渡到低年级学生。
构建阅读指导课的基本模式。阅读需要指导,没有教师指导的阅读只能是事倍功半,如何上好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指导课?有没有基本的模式?这是学校接下来要研究和探索的工作。
一如既往的引导教师们阅读。教师读书,关乎一堂课,更关乎一代人。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腾时间给教师读书,注重强化教师阅读意识、推荐经典书籍、组织教师写读后感等,使教师在人文底蕴、道德修养等方面有所提升。
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相信只要像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说的那样,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把阅读打造成孩子们的生活方式,阅读就会使孩子们怀揣美好的愿望走向远方,也会使学生智慧型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
一组思考:期待养成教育硕果累累的明天
习惯是教育的最终成果,教师期待养成教育硕果累累的明天,更应该深刻反思养成教育的今天。上海的两位教师或许能给大家一些思考。
事例一:上海松江小学王卫明教师,有26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级教师、上海市班主任带头人。他在《班级激励》一书中说: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和开展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的成长动机,使学生维持在愉悦和兴奋的状态中,为实现个体成长和班级建设目标而做出努力。
笔者的思考是:教育活动中愉悦兴奋的状态使养成教育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充满了鲜活持久的生命力。那么养成教育如何用好“激励”的教育手段?又如何和班级建设有机结合?
事例二:上海汾阳中学校长明德璋著有《唤醒学生的潜能》一书,书中说:“潜能就是可能,潜能就是希望,教育就是不断地唤醒学生的潜能,潜能就有可能变成超能。”上海特级校长洪雨露还提出“回归玩的本体,回归儿童本性”的教育观点。
笔者的思考是:玩、唤醒和养成三者之间有关系吗?大家以为,玩是形式,唤醒是目标,养成教育则是实现目标的工具。那么如何用好形式?如何备好工具?如何逐步靠近目标?这些都需要深入的思考。
养成教育,永远在路上。这条路很长,需要每一个教育者坚持、坚定、坚实地走下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