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X”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存在着课内与课外割裂的现状,即课内精讲一篇课文,课外阅读则空泛无关联,没有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本文以教材为立足点,进行“1 X”群文阅读教学探索,研究“1 X”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实现课内外阅读链接,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1 X”群文阅读;议题;结构化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是,要想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仅靠有限的1篇课文的课堂教学是不能奏效的,必须寻求更广阔的教育途径,而“1 X”群文阅读教学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的“1 X”是群文阅读的一种思维,是基于课内课文教学展开的群文阅读。统编版语文教科书编者温儒敏是这样认为的:讲一篇课文,是为了实现某一阅读能力点的迁移,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组织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的文章,指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自读的教学过程。这是为了增加阅读量,改变全是精读精炼,而且处处指向写作的教学习惯。它不仅发挥了语文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并倒逼教师减少课堂教学繁琐的分析提问环节,为大量阅读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进而为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一、指向表达技巧的群文阅读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的重难点是突破某种语言表达技巧时,则可以把运用了相同语言表达技巧的文本收集起来,形成一组群文,在多篇文本的阅读中,理解某种典型的表达技巧,巩固对某种语言表达技巧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认识与理解。
  《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这篇文章在表现小嘎子性格特征的时候,主要通过对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节描写,特别是动作描写特别精彩,让摔跤过程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也让小嘎子的形象活灵活现。再回顾学生的习作,凡是涉及动作描写的,就无话可说,或者一个动作用到底,难以把行为过程写详细写精彩。因此,我们可以立足于本篇课文,并以“精彩的动作描写”为议题,拓展《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的动作描写片段,重点品悟动作描写的妙处,从而习得动作描写的方法。
  教学之初,我们在把握了片段的主要内容之后,结合相关的语句,谈谈小嘎子是个怎样的人,以树立小嘎子的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的“围着”“蹦来蹦去”看出他的机敏,富有心机。“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的“钩”看出他求胜心切等,感悟动作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接着,把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摔跤的动作,圈出摔跤动作的词语,感悟动作描写的细致,总结出方法:巧妙使用动词。
  接下来的环节是想像创作。在学生掌握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后,马上进行练笔。抓住小嘎子争抢好胜的性格特征,摘取《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前的对话,引发学生对第二次摔跤进行想像,并用上课文的词语,或者自己积累的打斗词语进行第二次摔跤的创造与汇报。此时,学生有了词语的积累,写作效果明显好转。
  然后,拓展阅读《小兵张嘎》中第二次摔跤的片段,让学生将拓展片段与课文及同学描写的第二次摔跤进行比较阅读。再次感受动作描写对于行为的呈现及人物形象的刻画的重要作用。
  迁移写法,自由创作。拓展阅读第二次摔跤的片段后,顺势让学生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和手法进行自由创作,如,可以写拔河比赛、足球比赛、木头人的游戏等片段,把动作写清楚,写仔细。从学生的创作情况看,学生的动作描写,不再像以往一样干巴巴的,而是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形选择合适的动作词语去描述。
  二、指向情感体验的群文阅读教学
  指向情感体验的群文阅读教学,是指议题为体会某种情感,通过课文1的教学,拓展多篇表达相同或相似情感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从而达到学法的迁移,习得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
  如,《学会看病》这篇文章表现了不一样的母爱,我们把“纠结的母爱”作为议题,拓展了《剥豆》《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两篇文章,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感受“去”与“不去”,“让”与“不让”,“打”与“不打”的矛盾,感受那份纠结,并领悟三篇文章借助心里的矛盾表达母爱的独特手法,迁移情感体验,感受母爱的另类表达方式。
  《学会看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从而解决了字词的读音及理解问题,以及大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中可进行适当的检查,为接下来的群文阅读腾出足够的时间。接着,通过梳理《学会看病》的情节,及关注母亲的纠结内心,提炼出“愿—不愿”。然后再读《剥豆》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此这两篇情节的梳理,同样运用上之前提炼的方法,从容得出纠结分别表现在“让—不让”“打—不打”。通过对比,學生很容易发现,这三篇文章的议题是:纠结的母爱。
  接着,着眼文字,通过课文1《学会看病》,辐射到X群文中,体会母爱的具体表现。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抓关键词完成心路历程图,情节朗读,想象说话等,感受母亲纠结心理背后深深的母爱。然后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剥豆》,找出剥豆比赛中母亲的心路历程,并在朗读中体会母亲的纠结。而后引出《孩子,我为什么打你》的片段,当读到母亲的纠结内心时,已然明白纠结背后藏着的母爱。
  最后,着落情感,呼应母爱。三篇文章的中“纠结的母爱”,必然会唤起学生内心的波动。接着,就让学生结合文章或者个人的生活实际,从孩子的视角,去回应母爱,夯实对纠结背后的母爱的认识与体会。
  这次的群文阅读,不仅让学生习得了阅读情感体验式文章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开拓了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在学生的习作中,可以发现,学生在选取父母之爱的习作题材时,思维更加开阔了,情感也更加真实了。这让教师们真切地体会到群文阅读的好处。   三、“1 X”群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1.减少精读精讲,面面俱到的教学环节
  由于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课外文章阅读部分,因此,需要在原来的课文精讲中腾出时间来,以便保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阅读时间。由此,教师在对“1”部分进行教学时必须仔细甄选讲授内容,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进行讲解,减少精读精讲,面面俱到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够大大地提升课文的阅读质量,才能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核心问题的能力,既给“X”的引入创造了条件,又能提高“1”的教学效率。
  2.立足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有效议题
  在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单单为了群文而群文,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理解难点、思維的训练点、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有效的议题。在这基础上进行群文阅读,才能更高效。比如,我们发现学生平时习作中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比较薄弱,于是,就以“人物描写一组”中《小嘎子与胖墩儿比赛摔跤》的精彩动作描写作为议题,拓展片段进行群文阅读,并进行读写迁移,重点攻克学生动作描写单调的问题。另外,为了让学生懂得环节描写的作用,我们也从《桥》中提炼环境描写的议题,进行群文阅读,了解并学会运用环境描写表情达意。
  3.立足课堂之根,抓住“1”的引领作用
  群文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堂这个根本,如果没有课堂上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则不可能迁移到“X”。在学习课文之前,学生需要先预习,先把要识记的字词及优美的句子先标注出来,进行自学,对课文进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用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为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保障。同时也要注重阅读的质量。在群文阅读的教学中,还可以采取阅读表的形式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比较等。在教学中,议题的相关内容应该是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进行后面的迁移阅读和写作。
  4.先扶后放,实现学法迁移
  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组合《桃花心木》《丑石》一组课文进行群文阅读。先阅读《落花生》,感悟花生的特点──研读对话──读懂父亲借花生教育子女做有用的人的道理──懂得写法(借物喻人)。再阅读《桃花心木》,带领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借物喻人的写法,合作读懂人要像树一样要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人成才的道理;最后阅读《丑石》,自行理解丑石所寓意的不居功自傲,躁进求宠,而默默承受屈辱、误解和孤独的人生道理。
  教学第一篇文章时,由教师引导学生读懂,第二篇文章则由师生、生生合作读懂,第三篇则自主读懂。在这过程中,学习方法实现了迁移,学生也就很容易发现这类课文的共同特点──借物喻人。学生也感受到了“借物喻人”写法的特点,“物”并非是一般的物,而是与人有着重要的关联,这种“物”往往能给人以启示,或者被人们赋予某种精神代表。
  总之,相对于传统的“单篇精读精讲”阅读教学而言,“1 X”群文阅读教学,通过一篇带动多篇的群文阅读,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在增加阅读量之余,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强化了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 群文阅读这样做[M].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6.
  [4]窦桂梅.窦桂梅:影响孩子一生的主题阅读[M].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6]何小燕.语文核心素养下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2016(29).
  [7]刘大伟,蒋军晶.群文阅读教学: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6(1):33-37.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摘要】为进一步引导少年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孩子互帮互助、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和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本文以“劳动、分享、体验、感恩、收获”为教育理念,阐述了如何通过旧物循环利用,以币换物的方式,以流通校园山海币、人民币等为兑换媒介,开展学校“跳蚤市场活动”,达到初步提升学生财经素养,培养理财意识的需要。  【关键词】财经素养;跳蚤市场;财商;买卖;
【摘要】为了调查高中学生学业拖延的情况,探究高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了问卷法对274名高中生展开调查,得知结论: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业拖延现象;学业拖延的整体情况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学业拖延的整体情况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拖延;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业拖延是指毫无理由地不按时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理念。本文根据主题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介绍了主题阅读的内涵,表述了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原则,阐述了主题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原则,提供了主题阅读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案例,并进行了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主题式教学;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将主题语境列为英语课程内
【摘要】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和抵御疾病的智慧。从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发掘育人价值,可极大地丰富中学的德育与智育内容,不仅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能助力学校发展。本文从价值导向、内容选择、教育策略和实施方式等方面,阐述发掘中医药文化育人功能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文化育人;中学  中医药文化在诠释人的生命、疾病与健康,伦理道德,适应社会环
【摘要】古诗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精神与风骨,是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最具生命力的一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要以文化精神传承的主体“生命”为出发点,遵循生命的本质属性,引领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中的文化意象,深刻地发现语文背后的文化、人生与生命的联结,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格内蕴,实现生命的完整构建。  【关键词】生命语文;文化意象;古诗教学  近年,党和国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必当自觉站在时代的隘口,守在教育阵线的最基层、最前沿,思考教育的最大可能与最远未来。就如何备好一节小学低年级音乐直播课,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要厘清直播课与传统课的区别;二要吸引学生眼球,在视觉层面下功夫;三要让学生竖起耳朵,在听觉层面上档次;四要与学生和悦交流,在互动层面显成效。  【关键词】音乐;直播课;视觉;听觉;互动  河山并寿,庚婺同明。不平凡的2020年,给
【摘要】本文着重针对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自理能力不强、主动性不够、过多社会信息的界入、缺乏正当的家庭教育等特点,从思想教育入手,谈谈培养小学生自立、自觉、自主(以下简称“三自”)的学习习惯的想法。  【关键词】特点;思想教育;自主学习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部分地区已先富起来,特别是沿海地区,已经达到小康甚至富裕水平。随着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的小学生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特点,比如,以自我为中心、
作业是教学的基本环节,有助于知识的巩固、深化,有益于技能、智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据笔者了解,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减负”的今天,小学生作业量过多、过滥,作业内容单调重复的现象仍较严重。作业不但没有发挥其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新形势下的小语教学,如何赋予“作业”与新的内涵,既充分发挥作业对课堂的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质疑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数学思维,提高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重点对培养小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质疑能力;方法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正是由于传统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新教育方式的全面普及,初中阶段体育教学也应相应发生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投掷类项目是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枪、铅球、实心球等投掷项目是对学生臂力、爆发力和技巧的多重考验。体育老师要从重视技巧的维度着手,组织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投掷教学,促进初中阶段体育学科教学革新。基于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经验分析初中阶段体育投掷教学项目的特点,提出强调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