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修辞性阅读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游走于艺术极和审美极之间,寻找空白和未定点,在期待和回味中,实现视域融合,在建构幻觉和打破幻觉的对立统一中,生产电影的美学意蕴,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和终极完成。对《我叫刘跃进》进行修辞性阅读,可以解谜影片深切关注着的人生意义的三重门:身份、爱情与尊严;可以发掘其对现实温情的凝视和衷而不伤的艺术魅力;可以发现电影创作与欣赏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修辞性阅读 人生意义 三重门
类似于乐谱只是无生命的物质符号,只有经过演奏才能转化为音乐一样,电影的艺术价值只有经过观众的欣赏,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对影像进行修辞性阅读是审美的终极完成。根据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从接受角度讲,所有的“故事”都是人们试图相互“交流”、“理解”、“沟通”所建构的意指方式和手段。
李显杰教授在《电影修辞学》中认为,电影叙事是以结构的、语法的、收敛的,连续的结构主义方法为支撑,文本从外向内的生成,即从现实事件出发、浓缩、提炼、重塑一个连贯圆通的文本肌体的封闭性存在。那具有“浓缩”和“扩展”二重性的故事的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理解生活、把握人生的学习途径,是展示世态人情。美丑善恶,冷暖人心的最佳方式。其中同样也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理解的批判和评价,给受众对故事的意会和领悟倾向性的暗示。而电影的修辞性阅读。即文本的阐释,则是用解构的、言说的、扩散的、非连续性的非结构主义方法为武器,文本由内向外的建构。关注的是特殊的表意手法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效果,强调对情节的突破,意象的突出和特定意蕴的建构。即对由创作者内在的情怀而生发出的种种熠熠生辉的镜头话语,从交流和对话的角度加以阐释,读解镜头所凝聚着的思想光彩,情感流向和人文情怀,旨在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荡涤,那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揭示与交流,心灵与情感的呼唤与对话。对影片的修辞性阅读,是影片意义的生成与艺术价值的凝固,是审美的再创造。
当前的国产影片叙事的修辞运用能同时具有“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和“阅读”的建构性的佳作寥寥无几,但《我叫刘跃进》虽说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却可毫无愧色的跻身其中。它做到了既着意于个人理念的抒发,具有思想的睿智和诗意的情怀,又关注社会语境和大众的反应与交流效果,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极具进行修辞性阅读的研究价值。
《我叫刘跃进》是刘震云编剧,马俪文导演的一部喜剧故事片,由李易祥、秦海璐、陈瑾、尹力等主演。电影讲述了建筑民工、厨师刘跃进的故事。他在给儿子寄学费途中,被小偷抢了一个包,里面有四千一百块钱和他用前妻和屈辱换来的、寄托着全部人生希望的六万块钱欠条。他在固执的寻找中无意得到了小偷弄的一个坤包,里面有一装着银行官员与老板贿赂黑幕的U盘。腐败链上各色人等,各怀鬼胎,相互算计,都急于毁灭证据,掌握主动。为钱各路黑道人物,闻风而动。到处捉拿刘跃进。在便衣警察的帮助下,刘跃进误打误撞,凭机智使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赢得美人归,并回河南老家新开了一家餐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包的事儿还没完,麻烦和美人的前夫一同找上门来,吉凶祸福难料。故事至此嘎然而止。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喜剧片。导演借用了惊险悬疑片的叙事结构,新浪潮电影的写实风格,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语言,极具抒情和叙事节奏感的音效,《疯狂的石头》的娱乐精神。巧妙地把影片对现实建设性的微笑着的含泪的批判,掩藏在扣人心弦的传奇性和令人捧腹的游戏中,暗藏玄机,大有深意,耐人寻味。电影其实深切关注着人生的主题,人生的三重意义之门: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身分认同、对相濡以沫的爱情的渴望、对做人的尊严底线的坚守。对其遮蔽的意义读解,对理解这部影片的人文情怀和美学内蕴,探索电影创作的突围与创新十分必要。
一、人的社会身分的认同
现代人的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物化,人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困惑莫过于迷失于名缰利锁,不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能干什么?我该做点什么?我干什么才快乐?。当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砝码,爱情、亲情、友情都会失重,人便成了一只被欲望点燃尾巴的兔子。
电影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全景的俯拍长镜头:水泥森林中,穿行其中的行人如蚂蚁般渺小,为名为利熙来攘往;如棋盘的长街中,农民工、社会底层的边沿人物,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连小卒子都算不上,简直轻如微尘。接下来,一个仰拍镜头。把高楼,与盖楼人并置。仿佛蚂蚁之于蜂巢,强调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片中反复出现的街头追逐镜头,更直接强调了金钱对人的压迫,现代都市化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异化。随着情节的展开,为钱。有人抛夫弃子。傍大款:有人出卖色相,设骗局:有人明抢暗偷,上赌场:有人坑蒙拐骗。丧天良;有人捆绑吊打。逞凶狂:为了亲人和家庭,未来与希望,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异乡陌生的城市:就是那些看似宝马香车的贪官,投机暴发的巨贾,彼此勾心斗角,夫妻同床异梦,为贪欲机关算尽,也惶惶不可终日,过得并不怎么幸福。身份的迷失,价值的追寻,为获得社会的认同,每个人都在寂寞的抗争。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活如一地鸡毛。芸芸众生中小人物那份对真、善、美的人性底线的坚守就更加感人。
电影中李易祥扮演的刘跃进相当出彩,生动的演绎了社会生活中金钱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扭曲。刘跃进由于没钱,自己的媳妇成了别人的媳妇:自己累死累活抚养大的孩子,成天抱怨当爹的没本事:喝闷酒醉后被人骗上赌桌,欠下赌债后狼狈不堪,见天躲债,缺钱使刘跃进变成了孙子。可当他靠卖泔水积攒了三千多元准备寄回家时,他光光鲜鲜的走到大街上,钱让他恢复了做人的自信,听河南坠子时,他甚至可爱地吹了一回牛:“瞧那栋楼就是我盖的!”要给河南人长脸。乐极生悲,而他的钱包被小偷青面兽抢了之后,大惊失色,像宝二爷丢了通灵宝玉似的无助。电影通过跟摇移镜头的快速剪辑,把物对人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个绝望无助的大特写更是把丢钱前后主人公心境的猝变凸显得活灵活现。后来刘跃进一门心思的找回欠条,就是想回家开一家餐馆,给自个长长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被人呼来唤去大半辈子,自己也该作回主。窝囊了大半辈子。也该翻翻本儿。”谁曾想好不容易心想事成。当了一回刘经理,志得意满的掏出名片说一声:“我是刘跃进,这上面有我电话,欢迎常来!”。可麻烦又找上门来,吉凶未卜,弄不好又面临妻离子散。
滚滚红尘,社会身份对人的压迫是如此深重。谁不渴望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同呢?“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为改善生存状态,小人物的挣扎与艰辛,通过移情作用,让我们感同身受。用别人的酒,浇自己的垒块,带来了最大的审美愉悦。 电影反复对人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消解和反讽。无论是严大老板夫妇开始的刻意敷衍,到后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彻底摊牌:还是银行主任一言九鼎,一个电话就批下八千万贷款的绝对权力,到后来铐上手铐的凄惶:威风八面的银行主任手下官员从被捏到短处的前倨后恭,与严老板相处时的处变不惊的做派。到饮弹自尽的无奈:甚至跨区作业挨打的笨贼。受尽奚落连鸭子都不敢杀,却渴望上街的小偷,都身不由己,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真可谓滚滚天下财富,岁岁人心浮动。美女、金钱、地位、权力、势力都是身份的玩偶。游戏生活,固然被生活游戏,可像刘跃进式的认真的活着。也不免被命运忽悠得云里雾里,这就是深刻。
社会是一盘棋,尽管金钱和权势的结盟界定了人的身份,而身份决定了行棋规则。可规则的实施恰似棒子、老虎、鸡的相生相克的游戏,你既是命运的主人,又同时是命运的玩偶。人生定位的不准,身份的错认,上演了一幕幕人间喜剧,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在笑过之后。每个人其实都该反躬自问,多关照心灵,明白自己真正的渴望,选择真正美好有价值的东西。远离诱惑,少一点庸俗。电影叙事较好的处理了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
二、对相潘以沫的爱情的渴望
爱情其实是小说结构的一条副线,主题的神来的点睛之笔。影片通过刘跃进和由秦海璐扮演的曼丽发屋女老板黄曼丽的爱情故事,发掘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刘跃进按世俗的评价。显然是一个失败者。没钱,连个老婆都守不住。轻信、怯懦、爱玩点小聪明、撒点小谎,吹点大牛,不时还有点阿Q!可他善良、有责任心、执着、有韧性、有着骨子里潜藏的男人的阳刚、担当与自信。最重要的是他重感情,知冷知热懂得心疼人。刘跃进对黄曼丽的呵护,其实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是一种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关怀,更是一种对爱情绝望中的痴情守望,一种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而黄曼丽呢。善良、美丽、能干、大度、自重、独立自尊。虽然遇人不淑而离婚,遭遇过感情的挫折,可各方面条件还是明显强过刘跃进。常人眼里这段天上、地下,云与水的不可能的浪漫爱情。却在并不浪漫的惨淡现实中,一波三折的演绎,最后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是老套的,可故事后边的内涵是深刻的,它折射了当下人们情感的诉求。
当一切都被物化后,除了真情,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当爱已成往事,除了真情我们能用什么愈合受伤的心口?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真爱,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拯救?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安慰心灵的孤独?瞎子那荒腔走板的《爱的奉献》。象征了世道人心的冰凉,人生的荒谬与虚无。
影片的对白,用刘跃进的河南方言戏仿和挑战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与黄曼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北话相映成趣。前者是解构的戏谑、后者有唯美的写实,形成一种复调语言的陌生化与张力。另外语言的含蓄,强化了叙事性。使文本的结构更有召唤性。现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你以为你是我的小白脸啊?”黄曼丽说。
刘跃进:“说说还不行吗?”
两人还只是有好感,更多的是刘跃进剃头挑子——头热。
“把这事结了,和你同甘共苦,一块踏踏实实过日子。”刘跃进。
黄曼丽:“你忽悠我啊。我给你推下去,你信不?信不?”
刘跃进逃亡之前,两人楼顶的谈心,打是亲,骂是爱,两情相悦。依依难舍。
后来关在鸭笼里,刘跃进的真情流露,已深深的打动了黄曼丽的芳心。
“瞎折腾。我就不该认识你。我要死了,我女儿怎么办?。”
遍体鳞伤的女老板的一声甜蜜的怨尤,已表明同甘共苦中,两人已是情到深处,已无话不谈,能无意识地把深埋心底的痛苦拿出来给自己最爱的人分担。两个寂寞的人走到了一块,两颗孤独的心相濡以沫。
平平淡淡的爱,给人以人性的温馨与浪漫:一段凡俗的情事。写尽了芸芸众生心底的渴望: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完美,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奢望太多,可我们真的需要有一份真情,我们渴望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要花掉长长的一生去守望与追寻。对人性内涵的深度开掘中,把握好了电影叙事的可阅读的建构。
三、对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
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不仅仅是因为有知识有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自我意识——有自尊,有尊严。做人要有尊严。处事必须有底线。除了应当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应自重。以德报怨,守住尊严的防线。明白做人,你自己不匍匐在别人脚下,别人一定不敢踩你的脊梁。
像影片中的刘跃进,尽管没有钱,却拒绝当小偷:尽管生计艰难。却从不放弃对儿子抚育的责任:被人偷了,却狠不下心敲诈别人:尽管危机四伏。性命堪虞,却不放弃社会的良知,敢于和恶人抗争,对警察说的那句“你小瞧我了。”完成了一个市井另类英雄的造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对人生尊严底线的坚守,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格魅力。
就是影片中曹哥手下的小胖贼。因为青面兽打过他。曹哥也打过他。故想出出气,把其行踪透露给刘跃进,就那点对做人的尊严的底线的坚守与反击,就足以令观众对他实在是痛恨不起来。
人有尊严,是因为处事有底线。人处事有底线,需要社会给他堂堂正正做人的条件,至少要让他拥有一点理想的星光,一线成功的希望。影片中众多社会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境遇。却时时刻刻挑战着作好人的尊严底线。无论是被控制的放白鸽玩仙人跳的女孩。半年领不到工资的农民工,久久得不到现钱的包工头。还是街上讨几个小钱的唱曲人,就是在黑道上混的小偷青面兽也感慨:“都他妈全是骗子!”
戏谑和反讽暗藏了批判的机锋,体现了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的智慧特色。尽管电影讲的是一个寓言,一个虚构的故事,可那毕竟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梦想的表现,尽管每种社会制度都免不了有瑕疵,社会的转型期难免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尽管每个人的悲哀苦恼乃至于堕落首先多半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这绝不是我们不去正视现实和对社会的病态加以疗救的理由。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可能正是这部喜剧片遮蔽的主题诉求。
总而言之,《我叫刘跃进》这部电影不仅仅采用了类似于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叙事节奏,丝丝入扣的悬念设计,讲好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故事以严肃的主题。秉承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精神,在幻觉的现实主义中,实践张爱玲的“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执着的追求对人性内蕴的深度开掘,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华民族文学传统包蕴的建设性的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寓于黑色幽默的轻松之中,奉献给观众以人性的温暖与浪漫,理性的审视与自省。诚如冯小刚所言:“该片棉里藏针。”
《我叫刘跃进》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无疑有助于观众加深对电影本质的认识。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思蒂安说过“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他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电影语言不仅只是客观的呈现,更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正如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说的那样:“搞电影并不是拍东西,搞电影是意识形态。”
[关键词]修辞性阅读 人生意义 三重门
类似于乐谱只是无生命的物质符号,只有经过演奏才能转化为音乐一样,电影的艺术价值只有经过观众的欣赏,才能得到体现。因此,对影像进行修辞性阅读是审美的终极完成。根据哈贝马斯的对话理论,从接受角度讲,所有的“故事”都是人们试图相互“交流”、“理解”、“沟通”所建构的意指方式和手段。
李显杰教授在《电影修辞学》中认为,电影叙事是以结构的、语法的、收敛的,连续的结构主义方法为支撑,文本从外向内的生成,即从现实事件出发、浓缩、提炼、重塑一个连贯圆通的文本肌体的封闭性存在。那具有“浓缩”和“扩展”二重性的故事的架构,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历史、理解生活、把握人生的学习途径,是展示世态人情。美丑善恶,冷暖人心的最佳方式。其中同样也包含着作者对历史、社会、生活理解的批判和评价,给受众对故事的意会和领悟倾向性的暗示。而电影的修辞性阅读。即文本的阐释,则是用解构的、言说的、扩散的、非连续性的非结构主义方法为武器,文本由内向外的建构。关注的是特殊的表意手法所具有的特殊表达效果,强调对情节的突破,意象的突出和特定意蕴的建构。即对由创作者内在的情怀而生发出的种种熠熠生辉的镜头话语,从交流和对话的角度加以阐释,读解镜头所凝聚着的思想光彩,情感流向和人文情怀,旨在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荡涤,那是一种内在精神的揭示与交流,心灵与情感的呼唤与对话。对影片的修辞性阅读,是影片意义的生成与艺术价值的凝固,是审美的再创造。
当前的国产影片叙事的修辞运用能同时具有“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和“阅读”的建构性的佳作寥寥无几,但《我叫刘跃进》虽说是一部中小成本电影,却可毫无愧色的跻身其中。它做到了既着意于个人理念的抒发,具有思想的睿智和诗意的情怀,又关注社会语境和大众的反应与交流效果,能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极具进行修辞性阅读的研究价值。
《我叫刘跃进》是刘震云编剧,马俪文导演的一部喜剧故事片,由李易祥、秦海璐、陈瑾、尹力等主演。电影讲述了建筑民工、厨师刘跃进的故事。他在给儿子寄学费途中,被小偷抢了一个包,里面有四千一百块钱和他用前妻和屈辱换来的、寄托着全部人生希望的六万块钱欠条。他在固执的寻找中无意得到了小偷弄的一个坤包,里面有一装着银行官员与老板贿赂黑幕的U盘。腐败链上各色人等,各怀鬼胎,相互算计,都急于毁灭证据,掌握主动。为钱各路黑道人物,闻风而动。到处捉拿刘跃进。在便衣警察的帮助下,刘跃进误打误撞,凭机智使坏人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赢得美人归,并回河南老家新开了一家餐馆,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可包的事儿还没完,麻烦和美人的前夫一同找上门来,吉凶祸福难料。故事至此嘎然而止。
这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喜剧片。导演借用了惊险悬疑片的叙事结构,新浪潮电影的写实风格,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语言,极具抒情和叙事节奏感的音效,《疯狂的石头》的娱乐精神。巧妙地把影片对现实建设性的微笑着的含泪的批判,掩藏在扣人心弦的传奇性和令人捧腹的游戏中,暗藏玄机,大有深意,耐人寻味。电影其实深切关注着人生的主题,人生的三重意义之门:追求人在社会中的身分认同、对相濡以沫的爱情的渴望、对做人的尊严底线的坚守。对其遮蔽的意义读解,对理解这部影片的人文情怀和美学内蕴,探索电影创作的突围与创新十分必要。
一、人的社会身分的认同
现代人的焦虑的根源,在于“人”的物化,人的社会身份认同的困惑莫过于迷失于名缰利锁,不知道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能干什么?我该做点什么?我干什么才快乐?。当金钱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砝码,爱情、亲情、友情都会失重,人便成了一只被欲望点燃尾巴的兔子。
电影一开始就运用大量的全景的俯拍长镜头:水泥森林中,穿行其中的行人如蚂蚁般渺小,为名为利熙来攘往;如棋盘的长街中,农民工、社会底层的边沿人物,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连小卒子都算不上,简直轻如微尘。接下来,一个仰拍镜头。把高楼,与盖楼人并置。仿佛蚂蚁之于蜂巢,强调了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异化。片中反复出现的街头追逐镜头,更直接强调了金钱对人的压迫,现代都市化的生存环境对人的异化。随着情节的展开,为钱。有人抛夫弃子。傍大款:有人出卖色相,设骗局:有人明抢暗偷,上赌场:有人坑蒙拐骗。丧天良;有人捆绑吊打。逞凶狂:为了亲人和家庭,未来与希望,更多的人,默默无闻地工作在异乡陌生的城市:就是那些看似宝马香车的贪官,投机暴发的巨贾,彼此勾心斗角,夫妻同床异梦,为贪欲机关算尽,也惶惶不可终日,过得并不怎么幸福。身份的迷失,价值的追寻,为获得社会的认同,每个人都在寂寞的抗争。人生如戏,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活如一地鸡毛。芸芸众生中小人物那份对真、善、美的人性底线的坚守就更加感人。
电影中李易祥扮演的刘跃进相当出彩,生动的演绎了社会生活中金钱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扭曲。刘跃进由于没钱,自己的媳妇成了别人的媳妇:自己累死累活抚养大的孩子,成天抱怨当爹的没本事:喝闷酒醉后被人骗上赌桌,欠下赌债后狼狈不堪,见天躲债,缺钱使刘跃进变成了孙子。可当他靠卖泔水积攒了三千多元准备寄回家时,他光光鲜鲜的走到大街上,钱让他恢复了做人的自信,听河南坠子时,他甚至可爱地吹了一回牛:“瞧那栋楼就是我盖的!”要给河南人长脸。乐极生悲,而他的钱包被小偷青面兽抢了之后,大惊失色,像宝二爷丢了通灵宝玉似的无助。电影通过跟摇移镜头的快速剪辑,把物对人的异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那个绝望无助的大特写更是把丢钱前后主人公心境的猝变凸显得活灵活现。后来刘跃进一门心思的找回欠条,就是想回家开一家餐馆,给自个长长脸。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被人呼来唤去大半辈子,自己也该作回主。窝囊了大半辈子。也该翻翻本儿。”谁曾想好不容易心想事成。当了一回刘经理,志得意满的掏出名片说一声:“我是刘跃进,这上面有我电话,欢迎常来!”。可麻烦又找上门来,吉凶未卜,弄不好又面临妻离子散。
滚滚红尘,社会身份对人的压迫是如此深重。谁不渴望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得到社会的认同呢?“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为改善生存状态,小人物的挣扎与艰辛,通过移情作用,让我们感同身受。用别人的酒,浇自己的垒块,带来了最大的审美愉悦。 电影反复对人的社会身份进行了消解和反讽。无论是严大老板夫妇开始的刻意敷衍,到后来“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的彻底摊牌:还是银行主任一言九鼎,一个电话就批下八千万贷款的绝对权力,到后来铐上手铐的凄惶:威风八面的银行主任手下官员从被捏到短处的前倨后恭,与严老板相处时的处变不惊的做派。到饮弹自尽的无奈:甚至跨区作业挨打的笨贼。受尽奚落连鸭子都不敢杀,却渴望上街的小偷,都身不由己,在诱惑中迷失了自我。真可谓滚滚天下财富,岁岁人心浮动。美女、金钱、地位、权力、势力都是身份的玩偶。游戏生活,固然被生活游戏,可像刘跃进式的认真的活着。也不免被命运忽悠得云里雾里,这就是深刻。
社会是一盘棋,尽管金钱和权势的结盟界定了人的身份,而身份决定了行棋规则。可规则的实施恰似棒子、老虎、鸡的相生相克的游戏,你既是命运的主人,又同时是命运的玩偶。人生定位的不准,身份的错认,上演了一幕幕人间喜剧,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绝不是一个正常的世界。在笑过之后。每个人其实都该反躬自问,多关照心灵,明白自己真正的渴望,选择真正美好有价值的东西。远离诱惑,少一点庸俗。电影叙事较好的处理了修辞创造真理的建构性。
二、对相潘以沫的爱情的渴望
爱情其实是小说结构的一条副线,主题的神来的点睛之笔。影片通过刘跃进和由秦海璐扮演的曼丽发屋女老板黄曼丽的爱情故事,发掘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
刘跃进按世俗的评价。显然是一个失败者。没钱,连个老婆都守不住。轻信、怯懦、爱玩点小聪明、撒点小谎,吹点大牛,不时还有点阿Q!可他善良、有责任心、执着、有韧性、有着骨子里潜藏的男人的阳刚、担当与自信。最重要的是他重感情,知冷知热懂得心疼人。刘跃进对黄曼丽的呵护,其实是一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相怜,是一种朴素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的关怀,更是一种对爱情绝望中的痴情守望,一种对美好情感的寄托。
而黄曼丽呢。善良、美丽、能干、大度、自重、独立自尊。虽然遇人不淑而离婚,遭遇过感情的挫折,可各方面条件还是明显强过刘跃进。常人眼里这段天上、地下,云与水的不可能的浪漫爱情。却在并不浪漫的惨淡现实中,一波三折的演绎,最后同甘共苦,患难见真情。有情人终成眷属。
故事是老套的,可故事后边的内涵是深刻的,它折射了当下人们情感的诉求。
当一切都被物化后,除了真情,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
当爱已成往事,除了真情我们能用什么愈合受伤的心口?
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真爱,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拯救?
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除了爱情我们能用什么安慰心灵的孤独?瞎子那荒腔走板的《爱的奉献》。象征了世道人心的冰凉,人生的荒谬与虚无。
影片的对白,用刘跃进的河南方言戏仿和挑战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与黄曼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北话相映成趣。前者是解构的戏谑、后者有唯美的写实,形成一种复调语言的陌生化与张力。另外语言的含蓄,强化了叙事性。使文本的结构更有召唤性。现摘录几句以飨读者。
“你以为你是我的小白脸啊?”黄曼丽说。
刘跃进:“说说还不行吗?”
两人还只是有好感,更多的是刘跃进剃头挑子——头热。
“把这事结了,和你同甘共苦,一块踏踏实实过日子。”刘跃进。
黄曼丽:“你忽悠我啊。我给你推下去,你信不?信不?”
刘跃进逃亡之前,两人楼顶的谈心,打是亲,骂是爱,两情相悦。依依难舍。
后来关在鸭笼里,刘跃进的真情流露,已深深的打动了黄曼丽的芳心。
“瞎折腾。我就不该认识你。我要死了,我女儿怎么办?。”
遍体鳞伤的女老板的一声甜蜜的怨尤,已表明同甘共苦中,两人已是情到深处,已无话不谈,能无意识地把深埋心底的痛苦拿出来给自己最爱的人分担。两个寂寞的人走到了一块,两颗孤独的心相濡以沫。
平平淡淡的爱,给人以人性的温馨与浪漫:一段凡俗的情事。写尽了芸芸众生心底的渴望: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完美,我们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们不能奢望太多,可我们真的需要有一份真情,我们渴望相濡以沫的爱情,即使要花掉长长的一生去守望与追寻。对人性内涵的深度开掘中,把握好了电影叙事的可阅读的建构。
三、对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
人之所以是万物的灵长。不仅仅是因为有知识有智慧,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自我意识——有自尊,有尊严。做人要有尊严。处事必须有底线。除了应当明白“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应自重。以德报怨,守住尊严的防线。明白做人,你自己不匍匐在别人脚下,别人一定不敢踩你的脊梁。
像影片中的刘跃进,尽管没有钱,却拒绝当小偷:尽管生计艰难。却从不放弃对儿子抚育的责任:被人偷了,却狠不下心敲诈别人:尽管危机四伏。性命堪虞,却不放弃社会的良知,敢于和恶人抗争,对警察说的那句“你小瞧我了。”完成了一个市井另类英雄的造型。“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对人生尊严底线的坚守,有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人格魅力。
就是影片中曹哥手下的小胖贼。因为青面兽打过他。曹哥也打过他。故想出出气,把其行踪透露给刘跃进,就那点对做人的尊严的底线的坚守与反击,就足以令观众对他实在是痛恨不起来。
人有尊严,是因为处事有底线。人处事有底线,需要社会给他堂堂正正做人的条件,至少要让他拥有一点理想的星光,一线成功的希望。影片中众多社会底层人物艰难的生存境遇。却时时刻刻挑战着作好人的尊严底线。无论是被控制的放白鸽玩仙人跳的女孩。半年领不到工资的农民工,久久得不到现钱的包工头。还是街上讨几个小钱的唱曲人,就是在黑道上混的小偷青面兽也感慨:“都他妈全是骗子!”
戏谑和反讽暗藏了批判的机锋,体现了黑色幽默的喜剧电影,“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的智慧特色。尽管电影讲的是一个寓言,一个虚构的故事,可那毕竟也是人类的理想和梦想的表现,尽管每种社会制度都免不了有瑕疵,社会的转型期难免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尽管每个人的悲哀苦恼乃至于堕落首先多半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因,可这绝不是我们不去正视现实和对社会的病态加以疗救的理由。在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做人尊严底线的坚守,可能正是这部喜剧片遮蔽的主题诉求。
总而言之,《我叫刘跃进》这部电影不仅仅采用了类似于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叙事节奏,丝丝入扣的悬念设计,讲好了一个黑色幽默的喜剧故事,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故事以严肃的主题。秉承新现实主义的电影精神,在幻觉的现实主义中,实践张爱玲的“在传奇中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执着的追求对人性内蕴的深度开掘,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中华民族文学传统包蕴的建设性的对现实的批判反思寓于黑色幽默的轻松之中,奉献给观众以人性的温暖与浪漫,理性的审视与自省。诚如冯小刚所言:“该片棉里藏针。”
《我叫刘跃进》大胆的创新与尝试,无疑有助于观众加深对电影本质的认识。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克里思蒂安说过“并非由于电影是一种语言,他才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而是由于它讲述了如此美妙的故事,它才使自己成为了一种语言。”电影语言不仅只是客观的呈现,更是思想情感的表达,正如香港著名导演许鞍华说的那样:“搞电影并不是拍东西,搞电影是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