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新思考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fe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千年前,标志古希腊文明的阿波罗庙宇上镌刻了"认识你自己"的神谕,表达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和需要认识自己的渴望。人猿相揖别之后,人类长期奋斗,已认识了无数个必然王国。但是迄今仍有许多问题没有得到科学的解答。例如,人类的历史是谁创造的?谁是历史的主人?见仁见智,分歧甚大。多少年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权利和价值。无数磨难使人类逐渐聪明起来,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明晰深刻,反思的步伐日益加快。我国史学界、思想界自1984年以来就"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谁是历史的主人"再次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意义深远。在此
其他文献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是南京国民政府(以下简称南京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剖析南京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对弄清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其实质,都将是有益的。一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一二八"事变?它的目的是不是和"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一样,是为了占领京沪?这是研究"一二八"事变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华政策走上了武力侵占中国的道路。本来,在用武力还
近年来,城市史作为一门新学科正在史学界悄然兴起。作为"七五"期间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的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四个近代城市史研究课题的相继完成和出版问世,一批较有水平的城市史论著的出现,愈来愈多的学者对近代城市史发生兴趣并从各个角度参与研究,这些都表明,近代中国城市史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相继在上海、重庆、宜昌、天津召开的有关近代中国城市研究的学术讨论会,可以说是这一发展历程的标志。有的学者甚至预言,
在远古传说中,颛顼高居九天之上,其神奇行迹,除帝俊外,没有一个远古人物可以与之相比。而在秦汉以来的《史记》等史籍中,颛顼为黄帝之孙,又名高阳,是位列"五帝"次座的"人王"。颛顼是人还是神?颛顼与高阳是否为一人?颛顼是不是黄帝之孙?对此,本文拟在过去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作一番辨析。一《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追叙远古传闻说: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
商民协会是20年代后期中国国民党指导成立的以中小商人、店员、摊贩为主体的民众团体,商民协会存在时间不长,但它的建立及其与商会的矛盾冲突和合并改组,反映了国民党对资本家阶级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对民众团体的基本政策,因而值得注意。一、商民协会的缘起与发展 1926年初,国民党首次倡议成立商民协会。在此之前,国民党"对于商民运动向
中国佛教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在东汉以来的思想发展史上是颇为独特的。本文拟通过纵向考察,着重论述这一过程,并揭示各个历史阶段的争论焦点、中心问题和不同特征,以期对把握中国佛教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必然规律有所裨益。一、"格义"式哲学的产生东汉、三国、西晋是佛教在我国内地流传的最早阶段。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文化思潮也处于不断调整和发展过程中。继西汉的黄老之学
日本在实现资本主义化的过程中,走了一条不同于欧美等国的特殊道路,这条道路在政治领域里的典型表现,就是所谓家族国家的出现。家族国家最终成为日本近代天皇制国家的政权组织形态和统治原理,表明日本在建设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过程中,不但没有摆脱、而且刻意利用了民族文化心理和历史传统。家族国家这一政治模式与其传统的家族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日本近代政治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追根溯源,又都同这一政治模式有着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本文拟从家族国家的政治
1948年10月9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的第13/2号文件(以下简称NSC13/2号文件),集中而突出地反映了杜鲁门政府对日占领政策的战略性转变。研究其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人们追寻杜鲁门政府对日占领政策演变的轨迹,澄清一些不切实际的历史认识,而且对研究美国东亚冷战政策思想和战略问题,也是不无裨益的。一一般说来,NSC13/2号文件是杜鲁门政府将冷战思想直接引入对日占领政策的
一民主是五四时期两大中心口号之一.它集中地表达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必须完成的任务(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一经有人提倡和宣传,很快就成为风靡一时的思潮。但是它只是时代精神灵光的闪现,因为中国并没有由此走上民主的道路。直到今天,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仍在建立之中。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省与深思。我们认为,今天的现实,肇基于五四时期民主思想的演变。因此对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将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是我1980年11月在山东大学举行的义和团运动80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据说在当时与会者中引起过强烈的反映。什么样的强烈的反映?是赞成还是反对?说者笑而不答。我想,大概是遭到强烈的反对了。反对什么?我判断可能是因为这个发言提出了"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使一些人误会为主张"全盘西化",感到难以接受。于是我想,大概是说得不周全或者是完全错了,再想想看。一搁多年,经过反复的思索和观察,我依然认为我是对的,决定略作修改和补充,公开发表这个发言稿,请大家来研究这个问题。我希望弄清楚,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
今人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言必及德先生与赛先生,但又总觉得赛先生的面孔有些苍白或是模糊。其中原因,恐怕大半是因为学者多以革命史的视角去研究新文化运动,赛先生在"革命"面前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笔者以为还有必要提供一个科学史的视角。科学史研究,有一个分支称科学社会史,侧重考察科学发展与其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它或许能有补于革命史和一般文化史讨论的某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