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习作指导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怎样有效地指导学生习作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习作理念的转变,教师要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习作就是用笔说话,就是让学生写最想说的话,放飞童心,放飞思绪,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那么,怎样具体指导学生习作呢?
一、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明确习作要求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呢?一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勾画要求中的关键字词;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三是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如十二册习作一有三个选题,选题一的要求是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写出获得的启示;选题二的要求是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感悟;选题三的要求是写清楚图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出来。学生明确了习作要求,写起来目的明确,不茫然,不跑题,才不会出现离题万里。
二、提供素材,打开思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媳妇虽巧,但无米怎能为炊?最后只能围着锅台干着急。所以,“巧妇”也得有米下锅才行,“米”为“炊”的关键。也就是说,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参与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发生的事,同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读书也是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未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大千世界是孩子们习作的巨大素材库,除了平时积累习作素材外,教师在每次习作前应向学生提供习作素材,打开他们的思路。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先说后写。如十二册习作一中的选题一“难忘的第一次”,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选题二让学生说说有所感触的事物:流水、粉笔、黑板、时钟、鲜花……由这些事物感悟到什么?选题三说说由漫画联想到的只顾自己利益的,不讲公共道德的人和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买票不排队……全班学生都把生活中的素材说出来,素材库内容就丰富多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也打开了,习作就容易多了。但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從丰富的素材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
三、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重视修改,认真指导学生修改是指导学生习作的重要一环。指导习作修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表达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意图精心选择表达方法,精心组织,认真布局谋篇。如十二册习作一中的选题二,题目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具体地将其描绘出来,并从事物的特点中生发自己的感悟,进而点明文章主题。教师在写作前要让学生认真总结一下本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鲜明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如《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手指》运用了直抒胸臆、点明主题的方法,说明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一人生哲理。再想想自己要描写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将采用什么表达方法。第二,语句修改的指导。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语言作为作文构成的元素,在准确、明晰和动听中传导着情感,作文就是要让语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小学生习作的语言要童真、童趣,不要成人化。语句修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指导把语句改通顺,二是指导词句用得恰当、准确,三是指导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四是指导恰当地引用诗词歌句、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歇后语等等。
四、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也是指导。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讲评的一般程序是:第一步交流习作。每次作文之后,要求每个学生找同学交流习作,相互指出对方的作文好在哪里,有哪些精彩的段落、优美的词句,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帮助对方修改。第二步总评习作。教师要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第三步欣赏佳作。每次作文都要评出班级优秀作文,让学生在全班朗读,全班学生共享智慧。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谈习作体会。第四步展示习作。每个学生将他们认为好的习作推荐出来,说出好的理由,全班宣读,然后在学习园地里展出,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写出好习作的愿望。
一、指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
明确习作要求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关键。怎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呢?一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勾画要求中的关键字词;二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要求;三是教师点拨,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如十二册习作一有三个选题,选题一的要求是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写出获得的启示;选题二的要求是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感悟;选题三的要求是写清楚图意,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写出来。学生明确了习作要求,写起来目的明确,不茫然,不跑题,才不会出现离题万里。
二、提供素材,打开思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媳妇虽巧,但无米怎能为炊?最后只能围着锅台干着急。所以,“巧妇”也得有米下锅才行,“米”为“炊”的关键。也就是说,习作首先要有内容。习作素材的获得,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及独特的感受。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乃至家庭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新课标指出:“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平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多参与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生活中发生的事,同时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读书也是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未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大千世界是孩子们习作的巨大素材库,除了平时积累习作素材外,教师在每次习作前应向学生提供习作素材,打开他们的思路。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先说后写。如十二册习作一中的选题一“难忘的第一次”,在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给妈妈洗脚,第一次学骑自行车……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的第一次经历,从中获得了什么感受。选题二让学生说说有所感触的事物:流水、粉笔、黑板、时钟、鲜花……由这些事物感悟到什么?选题三说说由漫画联想到的只顾自己利益的,不讲公共道德的人和事: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买票不排队……全班学生都把生活中的素材说出来,素材库内容就丰富多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也打开了,习作就容易多了。但是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從丰富的素材中选择最恰当的内容,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感受最深的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
三、指导学生修改习作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重视修改,认真指导学生修改是指导学生习作的重要一环。指导习作修改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表达方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时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材料和写作意图精心选择表达方法,精心组织,认真布局谋篇。如十二册习作一中的选题二,题目的要求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生动具体地将其描绘出来,并从事物的特点中生发自己的感悟,进而点明文章主题。教师在写作前要让学生认真总结一下本组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鲜明的,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表达思想感情。如《桃花心木》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阐明了“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人生哲理;《手指》运用了直抒胸臆、点明主题的方法,说明了“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这一人生哲理。再想想自己要描写的事物有哪些特点,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将采用什么表达方法。第二,语句修改的指导。高尔基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动听。”语言作为作文构成的元素,在准确、明晰和动听中传导着情感,作文就是要让语言熠熠生辉、流光溢彩。小学生习作的语言要童真、童趣,不要成人化。语句修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指导把语句改通顺,二是指导词句用得恰当、准确,三是指导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四是指导恰当地引用诗词歌句、历史典故、名言警句、歇后语等等。
四、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讲评也是指导。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充分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感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讲评的一般程序是:第一步交流习作。每次作文之后,要求每个学生找同学交流习作,相互指出对方的作文好在哪里,有哪些精彩的段落、优美的词句,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帮助对方修改。第二步总评习作。教师要充分肯定成绩,同时指出带有共性的问题。第三步欣赏佳作。每次作文都要评出班级优秀作文,让学生在全班朗读,全班学生共享智慧。教师相机点评写法,学生谈习作体会。第四步展示习作。每个学生将他们认为好的习作推荐出来,说出好的理由,全班宣读,然后在学习园地里展出,这样会更加激起学生写出好习作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