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在全国各所职业学校已经广泛开展多年,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但也面临很大问题。如何在快速更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教育模式中摆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滞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及教育理念,是这门课程健康发展下去的关键。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88-01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是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平台,是衡量现代人基本生存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应用基础、基本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及一两门程序设计语言等。就目前的国内国外环境和我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看,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要求和对新知识领域的探求能力,即无法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只能被动地使用人家的产品受人家的限制,对经济和政治甚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创新思想,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那么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更多能应对全球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的有用有创造力的真正的人才,才能达到教育兴国的根本目标。
一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发展学生潜能,拓展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措施。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书本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付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决定他们命运的考试。可喜的是,如今我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及广大百姓都认识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差距。如今创新教育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一大振奋之举。
二 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形态的创新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包括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一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中职一年级开设,由于学生刚刚从繁重的中考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们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职校新生在高、初中阶段已经长期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填鸭式教育和被动学习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一门需要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感到很“难学”,很“茫然”。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可以举一反三的问题,而学生仍然不能自己解决,需要老师反复重复的示例。例如:文件的操作,在word中,教师讲了如何打开、保存这样基本的操作,在excel中有的学生仍然需要老师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既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也为今后的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我们着重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我们应对现有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2.能力和兴趣的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还有很重要和大量的课时用在了MS 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但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这些在学生们日常"玩电脑"的过程中都无师自通了,而Office系列软件,例如:Word、Excel等更加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了微软的培训班。这种学生没兴趣,教师没成就感的枯燥教学应该有所改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相关教学单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改进探索,准备从培养学生计算机认知能力和兴趣入手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模式。一些操作技能,包括文档表格操作有所减少甚至取消,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结合学校评价体系改革,一学期有两次计算机基本操作考试,学生自主课外完成这部分内容,并参加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老师仅提供疑难解答等辅助环节。一方面,考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枯燥的"操作培训"转而着重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启蒙。
3.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很多年困扰着教育界的问题。到底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化,考试能不能说明和解决一切问题呢?现在不仅仅是学校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社会能力测试也被越来越多的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甚至是文化背景。定量的考核有其积极和公平的一面,但也使得学习者过度地把精力放在考试内容和取得证书上,忽视了很多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试内容还仅仅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论上机考试还是卷面考试都是对已有知识的考核,如何设计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方式和考核内容是非常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尽管尚没有成熟的统一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其最终学习成绩予以适当的加分。对于考试内容,尽量有让学生拓展的题目,可以是超出课本范围的已掌握知识可以解决的题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考试能真正衡量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也激发了那些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生的积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理念,才不至于在科学教育领域落后于时代,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启发式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的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讨,为教育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力为.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2] 邱梅生.大众化中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江苏职教》,2011年第28期
[3] 陈启元.转变教育思想为21世纪培养高质量人才,《中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4] 熊小进.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评析,《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第11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188-01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技术是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的平台,是衡量现代人基本生存能力和受教育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应用基础、基本网络知识、数据库知识及一两门程序设计语言等。就目前的国内国外环境和我们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模式看,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要求和对新知识领域的探求能力,即无法达到创新型人才的标准。尤其在计算机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只能被动地使用人家的产品受人家的限制,对经济和政治甚至国家安全都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石,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开始学习这门科学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创新思想,锻炼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那么我们就可以培养出更多能应对全球激烈的知识经济竞争的有用有创造力的真正的人才,才能达到教育兴国的根本目标。
一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是发展学生潜能,拓展教育功能,鼓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一系列教育措施。我国的教育体制长期以书本教育和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为了应付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决定他们命运的考试。可喜的是,如今我国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及广大百姓都认识到了我们教育理念的差距。如今创新教育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上,这无疑是我国教育科研领域的一大振奋之举。
二 创新教育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形态的创新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包括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及一两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在中职一年级开设,由于学生刚刚从繁重的中考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面对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们一定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但另一方面,我们的职校新生在高、初中阶段已经长期习惯于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填鸭式教育和被动学习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样一门需要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课程感到很“难学”,很“茫然”。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可以举一反三的问题,而学生仍然不能自己解决,需要老师反复重复的示例。例如:文件的操作,在word中,教师讲了如何打开、保存这样基本的操作,在excel中有的学生仍然需要老师指导。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调动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既用新的创新教育模式逐步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也为今后的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我们着重从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我们应对现有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
2.能力和兴趣的创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应用基础、数据库基础等,还有很重要和大量的课时用在了MS Office系列软件的教学上。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但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这门课程,因为这些在学生们日常"玩电脑"的过程中都无师自通了,而Office系列软件,例如:Word、Excel等更加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了微软的培训班。这种学生没兴趣,教师没成就感的枯燥教学应该有所改进了。笔者所在学校相关教学单位正在从事这方面的改进探索,准备从培养学生计算机认知能力和兴趣入手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模式。一些操作技能,包括文档表格操作有所减少甚至取消,鼓励学生自我学习。结合学校评价体系改革,一学期有两次计算机基本操作考试,学生自主课外完成这部分内容,并参加考试获得相应学分,老师仅提供疑难解答等辅助环节。一方面,考试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考核学生基本技能,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情况选择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从枯燥的"操作培训"转而着重于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启蒙。
3.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体系的创新是一个很多年困扰着教育界的问题。到底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化,考试能不能说明和解决一切问题呢?现在不仅仅是学校用考试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社会能力测试也被越来越多的用来衡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甚至是文化背景。定量的考核有其积极和公平的一面,但也使得学习者过度地把精力放在考试内容和取得证书上,忽视了很多实践和创新的过程。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考试内容还仅仅限于教材上的知识点,不论上机考试还是卷面考试都是对已有知识的考核,如何设计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方式和考核内容是非常值得总结和研究的。尽管尚没有成熟的统一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但在教学中教师应对那些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质疑的学生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于其最终学习成绩予以适当的加分。对于考试内容,尽量有让学生拓展的题目,可以是超出课本范围的已掌握知识可以解决的题目。这样,不仅可以使得考试能真正衡量学生的学习创新能力,也激发了那些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学生的积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只有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理念,才不至于在科学教育领域落后于时代,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起到奠基性和启发式的作用,我们应该积极的致力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探讨,为教育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力为.创新教育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2期
[2] 邱梅生.大众化中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江苏职教》,2011年第28期
[3] 陈启元.转变教育思想为21世纪培养高质量人才,《中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
[4] 熊小进.中职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评析,《中等职业教育》,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