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技术理论:后人文主义视角下的身体、物质与符号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xies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的生成离不开技术性的实践。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文化技术研究,将技术维度引入文化研究视野,凸显文化的具身性、物质性与操作性。文化技术不仅涉及对符号的运用,更涵盖了身体技术与器具技术。符号、身体与物质之间的交织与互动共同编织、塑造并改变着文化的意义之网。作为一种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文化技术弥合了文化与技术之间的对立,解构了以“造物之人”自居的人类中心主义幻觉,强调人类文化自始便由人类与非人类的耦合互动中生成。文化技术理论不仅在数字人文时代为重新审视“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厘清人与
其他文献
在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中,主人公比利·皮尔格里姆挣脱了时间的羁绊,在破碎的时空中经历截然不同的人生。作者冯内古特在二战中的经历为小说人物比利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参考。通过运用韦恩·布斯的叙事理论对隐含作者以及文本叙述方式进行分析,可以勾勒出作者隐含的画像,得出作者的几重身份,即大轰炸的幸存者、重构历史的见证者、反战的敲钟人。在分析冯内古特的三重身份后,我们可以加深对战争的思考,关怀受战争影响的个体,并得到一些启示:人们只有正视历史,牢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并挖除滋生恶行的道德土壤,才能避免悲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