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马蒂斯”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267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绵治村,今年76岁的邹合文成了远近皆知的“名人”,他在闲暇时用从山上捡来的茶树枝雕刻而成的木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走红。有网民称他为天然的艺术家,有策展人邀请他参加各种艺术展览,还有记者专门给他拍摄个人纪录片……对此,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靠绑扫帚为生的邹合文颇不习惯。他说,他只是按自己的想法雕一些小玩意儿哄哄爱哭闹的曾孙,“实在没有想到其他人还这么喜欢。”
  刻木偶始为哄孩子
  虽然邹合文雕刻木偶是从三四年前开始的,但在孙子邹志铭眼里,爷爷很早就开始搞“艺术创作”了。邹志铭回忆,爷爷以前爱种些花花草草,他很爱给它们修剪姿态,经常剪出一些大象、孔雀等动物造型。不过,邹志铭的奶奶认为邹合文不务正业,浪费时间,就把这些花草全拔掉了。后来,邹合文又从山上捡来一些小石头,把它们粘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这些“艺术作品”又被老伴以相同的理由扔掉了。
  直到有了曾孙后,邹合文的“艺术创作”才终于被老伴认可。有一次,邹合文见曾孙哭闹不止,怎么哄也哄不住,于是他突想奇想:给小家伙做一个小木偶,兴许他就不哭了。他从门外捡来一截木头,用砍柴刀几下就砍出一个小狗模样的木偶。说来也奇怪,小家伙见到木偶真的不哭了。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做木偶有意思,只要小家伙一哭闹,老伴就催我做个新的让他玩。” 邹合文指着身后墙上用木板搭的简易“展架”说,“总共做了一百多个,除了曾孙玩,还有一些送给邻居和亲戚的小孩子,现在还剩四五十个。”仔细看这些木偶,有鸟、猫、猪、牛、人物等造型,虽然刻得并不逼真,但是一眼就能辨认出来。在刻好基本造型后,邹合文还给它们涂了一层艳丽的底色,然后再点缀上花草纹,用色既大胆又充满想象。
  中国美协会员、著名画家黄文佑在看了邹合文的木偶作品后,连声称赞。他说,这些小木偶造型生动,配色不拘一格,颇有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的风格。
  不懂什么是艺术
  去年年底,邹志铭把爷爷雕刻的木偶推荐到上海设计艺术展,没想到一炮走红,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中,邹合文这个名字第一次和艺术联系在一起。今年6月,在厦门举办的“锤子与庄子”综合艺术展上,邹合文的木偶再次大受欢迎。据策展人陈福荣介绍,他之所以策划这次艺术展,起因就是两年前在深山里看到了邹合文的木雕,惊叹于这位山中老人竟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于是萌生为邹合文这样被排斥在主流系统所定义的“艺术”之外的民间艺术家做展览的冲动。
  对于展览现场的盛况,邹合文一边抽着自己卷的纸烟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有时候为了佐证自己讲的话,他还拿出展会现场的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邹合文被各大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包围的情景。他指着照片说:“这些记者一个个都问我什么创作灵感啊,艺术风格啊之类的问题,我连字都不认识,也从来没有学过美术,我哪知道什么是灵感,什么是艺术啊,我就是平时看到什么就刻什么。他们提的问题我一个都回答不出来。”
  邹合文说,在展会现场那些城市里的小孩子围在他的木偶前,个个吵着要爸爸妈妈买。对此,他有些不理解地说:“这些城市里的小孩子,有玩不完的玩具,什么机器猫、奥特曼、变形金刚,要是我的曾孙也有这些玩具玩,他可能就不会喜欢玩我做的木偶了。”
  不被理解的孤独
  邹合文还是一个很爱炫的人,在他刻了很多木偶后,他怕村里人不知道,还特意拿了一些摆在村口孙女开的理发店里,因为“那里进出的人多,容易被看到”。
  不过,结果让邹合文感到有些沮丧,因为乡亲们并不懂他。“他们觉得我的木偶不好看,还笑我一天吃饱了没事干,刻这些木偶有什么用。” 邹合文说,村子里以前也有一个刻木偶的人,名叫鸿年,他刻的木偶在展览中还得过奖,不过已经去世了,于是村里不少人就带着嘲笑的语气说:“阿文啊,鸿年死了,你还要像他一样刻木偶吗?”每当听到这样的话,邹合文就用“管他们怎么说,我自己不介意就行”来安慰自己。
  事实上,不要说乡亲们不理解,最初连自己的老伴和儿媳妇也挺反感他刻木偶。在邹合文生活的乡村,有做替身(替代死人的纸偶)的习俗,而邹合文刻的木偶人和替身很像,这引起老伴的反感和排斥。“我女人经常骂我,说:‘你这老头,一天尽做些看了让人讨厌的东西,你再做人偶我就全给你扔出去。’” 邹合文说,他本来很喜欢刻木偶人,因为老伴的强烈反对,现在已经不做了,改为专做木偶动物了。不过,有些动物邹合文不能刻,比如蛇和老虎,因为儿媳妇看了感到害怕。“我就刻小鸟吧,不然还能刻什么?”邹合文深吸一口烟,带着无奈的语气说。
  好在学美术专业的孙子邹志铭懂爷爷,每次回家,他都要先看看爷爷新刻的木偶。每次孙子回来,邹合文都很高兴,说到木偶的时候话也特别多。孙子不在的时候,邹合文打发时间的方式就是独自一人刻着他的那些木疙瘩。“我以前有事没事都爱去找人聊天,有时候话讲不好招人嫌,现在刻木偶挺好,动手动脑,不找人聊天也不会无聊,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其他文献
这些发明以一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姿势,表达着它们主人的创造性。    飞碟、潜水艇、飞机,甚至是航空母舰……难以置信,这些庞然大物居然出自中国普通的农民之手。5月4日起,艺术家蔡国强带着农民发明家和他们的“奇思妙想”,登陆全新的上海外滩美术馆。这些发明以一种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姿势,表达着它们主人的创造性。    我是亚洲农民    说起收集这些“农民制造”的初衷,蔡国强说,刚开始只是觉得好玩,“进
珍爱与敬畏,丹霞先生从一叶花里看世道。  “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我很怕,似木头似石头的话……至放大来演吧,很不安怎去优雅,世上还赞颂沉默吗……你叫我做浮夸吧……”陈奕迅这首让人热血澎湃的《浮夸》,在重庆黄桷坪唱出一场“浮夸”艺术双人展。近3米高的木椅、巨型的倒立鸟巢、比人高的相框……一种与现实矛盾的生活平常之物,带来了另一种美。参展人之一的丹霞先生,其实是个“圈外人”,走进艺术圈是个意外,但也
“相传在卡纳克神殿里有一座圣甲虫石雕像,围着它走上七圈,愿望就能成真。”郭炜玥一边介绍自己的创作灵感,一边哄着刚满周岁的女儿。或许正是因为创作了这条让美梦成真的圣甲虫项链,才让郭炜玥如愿以偿地诞下这么可爱的孩子。“我希望设计出一系列的作品,让女儿感受到春夏秋冬的不同。”  春夏和秋冬是郭炜玥创作的两个首饰系列。工作室里,软陶是春夏系列的主体,除了圣甲虫项链,还有百花争艳的胸针以及蝴蝶系列的配饰。“
伦敦100%设计展上,收藏家指着张周捷的作品说:“这代表着未来的设计趋势,我要收藏他的所有作品!”    伦敦100%设计展上,收藏家指着展台的设计作品说:“这代表着未来的设计趋势,它的设计者定是一位富有头脑的人,我要收藏他的所有设计作品!”  收藏家赏识的,正是张周捷的代表作品——三角系列,表面上看,由无数三角形的不锈钢拼接制作,材质如同镜面,远远望去,仿佛不似这个时代的物体,透露着神秘气息。殊
陕西馆  主题:人文长安之旅  解读关键词:争议  以何种文化符号来代表城市形象,是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数不清的争议,只为一场更完美的呈现。    周秦故地,汉唐余韵。陕西的千古风流,历来被世人所称道。  2007年,在众多独具特色闻名遐迩的人文与自然遗产之中,陕西人选出了代表三秦大地的十大文化符号,享誉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当仁不让地获得了首选。而在2008年,参加庆祝建国60周年大阅兵的陕西彩车,
有人喜欢玩车,有人喜欢养狗,如今多肉植物也被年轻一代当成宠物养。在圈内,这些多肉植物爱好者还有一个专用称呼——“肉粉”。  都说养肉的喜欢炫富,“肉粉”们最爱的就是秀出自己最满意的“小鲜肉”,以及与“小鲜肉”之间的故事。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孙可镁就是这其中一员。  机缘巧合下,孙可镁建立了一个重庆多肉爱好者群。令她感到意外的是,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群成员就增加到近200人。群里的人数不断增加,大
加拿大女孩Kay是很多人的偶像,原因很简单,Kay创作的羊毛毡仿真动物征服了他们。特别是那些惟妙惟肖的宠物狗作品,总能让挑剔的客人百分百满意!  一直很喜欢艺术和手工的Kay,总是兴奋于尝试新东西。大约两年前,当她听说了针毡艺术就行动起来,订购了一套小工具从最基础的开始学起。因为对动物的喜爱,所以一开始就想要制作动物作品,主要是狗狗。  每次Kay制作作品前都要研究大量狗狗的照片,因为她希望作品尽
对马桑来说,故乡不仅有着甘愿沉醉的醇厚往事,更有记忆里鲜活的山水草木与一年四季取不尽的好食材,让人魂牵梦萦。  穿过泥泞的山路,行至雨雾蒙蒙的半山,马桑知道,往前再走一点,就能闻到胡大爷灶间那热气腾腾的腊肉香。就像是种仪式,马桑与老杨每次进山都必经的仪式,舒坦行走后的疲惫,用鲜美的汤头满足口与胃。  山里有蜂酿蜜忙  马桑,大学毕业后北漂多年,从事法务工作。2012年土家野夫成都签售会上,与老杨一
请介绍你自己,并谈谈你的代表作。  我被大家称为是“钩针编织天才”和“最具原创和创新精神的当代英国艺术家之一”。我最知名的就是“钩编食物”,我通过怀旧的角度看待日常美食,然后以一种幽默的方式,用羊毛和亮片将它们重新创造出来,用小亮片模仿鱼鳞最受大家欢迎。在过去3年,我曾在英国办过3场成功的展览,最近一场展览在纽约。每一场展我几乎都以食物为主题在创作,但我也喜欢创作其他主题,比如钩编文身、一包香烟、
来自美国、法国、埃及等7个国家的10位摄影大师日前在京开拍,聚焦中国“非遗”,用镜头记录北京变迁。这次活动以展现北京城市风范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主题,受邀前来的10位摄影师,访问天坛、故宫、国家大剧院、老舍茶馆、慕田峪长城等地,记录北京的悠久文化与现代化建设。“外国摄影师拍北京”活动已举办了17年,受到了百余位国际摄影师的关注,搭建了各国摄影师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