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与心理素质培养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行为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实践证明,结合科学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可使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驱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初中生的直观思维还远远强于理性思维,他们感官上获得的愉悦性能较有效的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合理运用实验教学就能实现上述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做燃烧条件实验时,向放在热水中倒白磷通氧气,学生惊奇地发现水里的白磷着了;研究流体流速与压强关系时,向两张悬垂的纸间吹气,纸向中间靠拢;倒扣在纸上的杯中水不会掉下来等实验现象与自己猜测相反而对相应知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为学习相关知识开了方便之门。再例如,在讲“电功率的计算”时,选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额定功率均为1w,甲的额定电压为3.8v,乙的额定电压为2.5v。问:“这样的两个灯泡接在电路中,哪个较亮”?有些同学说“甲亮”,有些同学则说“乙亮”。然后我把两只灯泡先并联在电路中,发现乙亮;后来又串联起来,发现甲亮。这时我说:“你们都说对了,有时甲灯亮,有时乙灯亮,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惊讶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又如,讲“家庭电路”时。问学生:“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创设问题情境,深深吸引学生探索,有效地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精神动力,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强烈追求,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动机。
  二、利用初中科学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部分。它使人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全神贯注地学习,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成了享受,所以人们在浓厚的兴趣下所获得的一切常常会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对提高实践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讲“生活中的透镜”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制作照相机模型;在讲“温度计”时,让学生制作简易温度计。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寻求科学规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真正尝试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实验中,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进行一些创新设计,可以将一些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索性实验。例如,教师给出以下器材:天平、量筒、烧杯、弹簧秤、水、细线和一块矿石,启发学生想出几种测矿石密度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有仪器测出未知电阻,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设计几种测电阻的方法。在掌握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用不同的器材、不同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实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深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智力和美好心灵的钥匙,是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更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可以使教学活动别开生面,生机盎然。因此,教师必须在情感教育研究上下功夫。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每次上课前我都要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坐下来跟学生们聊会儿天,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浓浓的师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因材施教。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保持良好的合作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状态中学习物理,增强求知兴趣与学好物理的信心,使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极大地丰富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认知、情感和意志同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店口一中 311814)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