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变革,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及工作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四位一体机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学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进步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拓展和丰富了课程资源,提供和创设了声情并茂、动静结合的可视性强的教学情景,为学生自主学习拓宽了平台。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有效使用媒体技术来刺激所探讨与研究的问题,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背景内容、核心内容、激趣内容、重复呈现等方面来刺激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健全人格。
一、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
在问题对话过程中,需要教师呈现大量的有关教学问题讨论与研究的背景资料信息。背景资料的呈现要恰到好处,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为问题对话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领域,达到刺激问题的目的。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现实生活中的蝴蝶、蜻蜓、飞机、五角星、五星红旗、故宫建筑物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称无处不在,从而刺激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认识,建立初步表象。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也可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圆的物体,如:车轮、圆桌、硬币、杯口、月亮、太阳……,利用视频呈现“圆”之美,进而从实物过渡到实物图,再抽象出圆的图形,初步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形式。
二、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
核心内容就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呈现,有时不是语言描述和粉笔书写能解决的,利用媒体技术,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把关键问题以PPT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有利于统一学生的认识,还能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用PPT演示甲乙二人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学生一看就很直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1/2,有时学生理解不到位,如“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用一张长方形纸来折叠1/2,你会吗?学生对下图①②能做到,而对③④种理解就有困难。
① ②
③ ④
难点在于关键问题:③④沿虚线对折,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吗?学生有疑问:问题2:怎样去做会让学生深信不疑是平均分成2份。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图③④的部分分别进行旋转,再平移就会发现沿虚折叠后确实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因为这两部分完全重合,面积相等。这样动静结合,既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直观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引领学生思维拾级而上。
三、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主题问题趣味化,再把趣味性强的问题用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以这种现代方式刺激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对话引向深入,进一步刺激主题问题。
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梯形的面积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用激趣内容来刺激问题。同学们你想挑战吗?老师这里有小方格纸,(每小格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方格纸,再将其用显示屏呈现。师问生:“你能设计出一个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的梯形吗?试试看。”教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各式各样的作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学生要先根据“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这两个条件计算出梯形上下底的和是28厘米,而上下底之和是28厘米,高是8厘米的梯形又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学生在计算、比较、选择和操作中,不仅巩固了梯形特征的认识,复习了梯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多媒体上学生作品的呈现让全体学生分享到别人的探索成果,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方法的多样化。
四、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课堂教学就应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媒体技术的一个优点,就在于迅速、快捷地重复播放与呈现,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在刺激过程中,要调动耳、眼、脑等各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问题对话情境中。
在课中或课末,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重复呈现前面学习内容,便于比较归纳与总结,对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网络会起到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建淮中心小学 江苏】
一、以背景内容刺激问题
在问题对话过程中,需要教师呈现大量的有关教学问题讨论与研究的背景资料信息。背景资料的呈现要恰到好处,既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视野,为问题对话提供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领域,达到刺激问题的目的。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用多媒体呈现现实生活中的蝴蝶、蜻蜓、飞机、五角星、五星红旗、故宫建筑物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称无处不在,从而刺激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认识,建立初步表象。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也可收集生活中的各种圆的物体,如:车轮、圆桌、硬币、杯口、月亮、太阳……,利用视频呈现“圆”之美,进而从实物过渡到实物图,再抽象出圆的图形,初步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封闭形式。
二、以核心内容刺激问题
核心内容就是关键问题。关键问题呈现,有时不是语言描述和粉笔书写能解决的,利用媒体技术,则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把关键问题以PPT形式呈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又有利于统一学生的认识,还能给学生一种新的刺激,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时,用PPT演示甲乙二人同时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用的时间是相同的,学生一看就很直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认识1/2,有时学生理解不到位,如“1/2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用一张长方形纸来折叠1/2,你会吗?学生对下图①②能做到,而对③④种理解就有困难。
① ②
③ ④
难点在于关键问题:③④沿虚线对折,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吗?学生有疑问:问题2:怎样去做会让学生深信不疑是平均分成2份。如果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将图③④的部分分别进行旋转,再平移就会发现沿虚折叠后确实是把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两份。因为这两部分完全重合,面积相等。这样动静结合,既聚焦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很直观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引领学生思维拾级而上。
三、以激趣内容刺激问题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把主题问题趣味化,再把趣味性强的问题用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以这种现代方式刺激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把问题对话引向深入,进一步刺激主题问题。
如: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梯形的面积之后,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可用激趣内容来刺激问题。同学们你想挑战吗?老师这里有小方格纸,(每小格里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小方格纸,再将其用显示屏呈现。师问生:“你能设计出一个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的梯形吗?试试看。”教者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各式各样的作品,让学生说出思维过程。学生要先根据“面积是112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这两个条件计算出梯形上下底的和是28厘米,而上下底之和是28厘米,高是8厘米的梯形又有多种不同的选择。学生在计算、比较、选择和操作中,不仅巩固了梯形特征的认识,复习了梯形面积计算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多媒体上学生作品的呈现让全体学生分享到别人的探索成果,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体会到方法的多样化。
四、以重复呈现刺激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森认为:一种刺激重复多次而达到一定的水平后,便失掉它开始时引起兴趣的效力。课堂教学就应该常教常新,以“新”来吸引学生。媒体技术的一个优点,就在于迅速、快捷地重复播放与呈现,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CAI图文并茂、声像并茂、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展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处在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创造学习的愉快情境尤为重要。在刺激过程中,要调动耳、眼、脑等各种感官投入学习,把学生带入新奇的问题对话情境中。
在课中或课末,教师可用多媒体技术重复呈现前面学习内容,便于比较归纳与总结,对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网络会起到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建淮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