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郭明义精神”的内涵
郭明义同志是在辽宁鞍钢成长起来的当代雷锋,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传承着雷锋精神,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源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表率的作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郭明义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二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三是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这三者又都统一在“社会责任感”这个核心之下。
二、对“郭明义精神”的深刻阐释
郭明义用自己博大的爱心与满腔的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郭明义精神是当代人的道德坐标和精神观照,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郭明义精神是对传统美德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郭明义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⑵郭明义精神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他心怀大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服务和报效人民与国家为荣,以背离人民与国家为耻;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他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累计奉献了15,000小时,他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工作和生活中,他舍小家顾大家,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他帮助别人,严守承诺,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他淡泊名利,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他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他生活俭朴、勤俭节约,是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人,他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⑶郭明义精神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郭明义自参加工作以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他诠释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照顾人、支持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郭明义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郭明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和典范,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突出代表,他对整个民族行为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他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改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使人们明白了责任就是使命,奉献就是获得!
三、“郭明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郭明义精神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一)普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时代精神深化
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广大思政教师应积极弘扬“郭明义精神”,这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进取、乐于助人、踏实努力的精神;大学生应把“郭明义精神”结合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郭明义精神”为指导,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在思想上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在实践上勇于开拓、乐于奉献,从而为未来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打好夯实的基础。在“郭明义精神”不可争辩的事实面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时代特征下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二)将郭明义精神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学习郭明义同志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正直公平的守法精神,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把“郭明义精神”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开拓进取、艰苦朴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团结互助、扶贫帮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祖国、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郭明义精神”在大学生中发扬光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突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带领同学们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骨干力量、中坚分子。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首要且重要的工作,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步伐的加快,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但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缺乏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作用,是摆在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弘扬郭明义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忠实地履行好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导向示范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同学的衷心爱戴,引领广大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更多大学生积极追求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向上,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卢建国.弘扬焦裕禄精神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吕建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
郭明义同志是在辽宁鞍钢成长起来的当代雷锋,3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言行默默地传承着雷锋精神,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源泉。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地诠释了表率的作用,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
“郭明义精神”的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坚定信念,爱岗敬业;二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三是艰苦朴素,克己奉公。这三者又都统一在“社会责任感”这个核心之下。
二、对“郭明义精神”的深刻阐释
郭明义用自己博大的爱心与满腔的热血铸就了人间大爱,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郭明义精神是当代人的道德坐标和精神观照,其对于时代和社会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⑴郭明义精神是对传统美德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郭明义以实际行动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自觉履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⑵郭明义精神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他心怀大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以服务和报效人民与国家为荣,以背离人民与国家为耻;他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他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累计奉献了15,000小时,他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在工作和生活中,他舍小家顾大家,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他帮助别人,严守承诺,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他淡泊名利,依法规范自身行为,他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他生活俭朴、勤俭节约,是物质上的穷人,精神上的富人,他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⑶郭明义精神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郭明义自参加工作以来,关心别人,帮助别人,乐善好施,扶危济困,他诠释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体贴人、照顾人、支持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郭明义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郭明义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道德建设的楷模和典范,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突出代表,他对整个民族行为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他提升了人们的思想境界,改造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教会了人们如何认识生命的意义,使人们明白了责任就是使命,奉献就是获得!
三、“郭明义精神”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郭明义精神教育,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有着许多重要启示。
(一)普遍加强学生思想教育,使时代精神深化
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广大思政教师应积极弘扬“郭明义精神”,这样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拓进取、乐于助人、踏实努力的精神;大学生应把“郭明义精神”结合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郭明义精神”为指导,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勤学苦练;在思想上意志坚定、毅力顽强;在实践上勇于开拓、乐于奉献,从而为未来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打好夯实的基础。在“郭明义精神”不可争辩的事实面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时代特征下培养合格大学生的要求。
(二)将郭明义精神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大学生学习郭明义同志胸怀天下的爱国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正直公平的守法精神,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培养大学生把“郭明义精神”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教育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开拓进取、艰苦朴素、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团结互助、扶贫帮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祖国、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让“郭明义精神”在大学生中发扬光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三)突出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大党员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带领同学们完成各项教学任务的骨干力量、中坚分子。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首要且重要的工作,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步伐的加快,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党员的数量有了较快的增长,但部分学生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参差不齐、缺乏群众意识和奉献精神却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的作用,是摆在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弘扬郭明义精神,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党员严格要求自己,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忠实地履行好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发挥好大学生党员的骨干带头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导向示范作用、先锋模范作用,赢得同学的衷心爱戴,引领广大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使更多大学生积极追求进步,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向上,保证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卢建国.弘扬焦裕禄精神以人为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2]吕建明.对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思考.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