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爱问再到善问的过程.教师只有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才能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进而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是学习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在提问中获取新知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主探索、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数学思维,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质疑、解疑,最终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从而创新.所以说,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是成就事业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得出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所具有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角色,依据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一些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也应明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并不是代替教师的提问,教师的提问应起到加深探索、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的提问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能力.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讥笑,或是不知从何而问,久而久之,在课堂上不乐于、不敢于提问.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营造师生
  间平等、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蹲下来看孩子”,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积极地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关系.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最可信赖的.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用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注视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学生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果遇到学生认为都懂了,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在自由讨论中尝试解答.
  
  三、赏识教育,激励学生提出问题
  
  要告诉学生有疑敢疑,有难敢问,这是富有进取心、想象力、创造力的表现.提出问题时,你不必去考虑老师,同学怎么看你,而是要勇敢地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对待同学的提问要采取理解、尊重、赞赏、宽容的态度,不要嘲笑和讽刺别人.同时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学生,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足够的激励,不断地引导学生质疑.
  
  四、教给方法,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学生只有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问题的实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或是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机械,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厌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还必须教给中等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1.切入课题,培养提问能力
  课题一般都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重点.学生抓住课题提问的过程,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也是训练思维能力的过程.如“认识角”一课时,我结合新课的导入板书出课题后,面带微笑亲切地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呀?”学生思考片刻后说:“角是什么样的?”、“角有名称吗?”、“角有大小吗?”、“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实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等活动,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学习内容,也培养了他们提问的能力.
  2.联系生活,提出数学问题
  新教材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看待和处理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情,创设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求知欲望,而且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参与.通过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亲自动手操作,亲身去体验、感知,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更大,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动脑,对学习新知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学生不满足课本中的方法,而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质疑的现象,这正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也是训练数学思维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质疑应当加以鼓励、引导,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找到新方法.教师及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加以概括,渗透数学思想,发展了数学思维,拓宽信息渠道,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也鼓励其他学生大胆创新,思维不被书本所限制.这样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课堂学习气氛活跃,积极主动地探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强化问题意识,发散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变通性和深刻性.发散练习往往是一节课的高潮,也是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表现.例题讲解后,适当进行发散性练习,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题,掌握规律、方法,还可以促进知识结构化,加强深度和广度拓展,使学生提问步入更深的层面.
  5.积极主动思考,培养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对学生特别是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表扬他善于思考,赞扬他质疑问难的精神;对于想不出正确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找资料,如教学“利率问题”后,有位学生提出,利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是怎样的?对这个自己也没有想过的问题,就鼓励学生放学后到银行咨询或从网上查找资料,点燃全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第二天召开小型座谈会,学生把调查的结果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互相交流不仅掌握了书本知识,而且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社会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会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拓展思维,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责任编辑 黄春香)
其他文献
走进21世纪,“石油”这两个字越来越牵动世人的神经。人们已经预见到,不久的将来,石油将无可挽救地走向枯竭。那么该如何应对呢?在中国,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力求降低能耗,特
目的对手术室病人满意度的调查方法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合理调查方式,以便真实、客观地反映手术室的服务情况。方法将医院2011年1~12月手术病人按照住院号的单、双数,分为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武汉市婴幼儿营养健康状况及牛初乳对感染性疾病的改善情况。方法对1 083名婴儿、1 257名幼儿(1~3岁),进行一般情况、出生情况、喂养方式、服用牛初乳对呼吸道和消化
目的 探讨责任个体化护理模式在降低体检中心院内感染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选择在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 300例,采用随机数字
目的研究大黄酸是否抑制气道平滑肌收缩及其机制。方法取SPF级BALB/c♂小鼠气管环,将气管环置于恒温灌流系统中,通过JH-2型张力换能器记录气管环张力值。使用80 mmol/L钾(K+)
同学们,我们知道,汉字有八个基本笔画:点、横、竖、撇、捺、折、提、钩。古人很聪明,他们找出了一个“永”字,把它拆开,这样汉字的八个基本笔画就都有了,所以在学书法之初,都要练这个
文章介绍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评价标准,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因素,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