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与安康,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历来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大事。当前,我国生鲜食品检测存在重城市、轻乡镇;重事后检测,轻事前预警以及检测设备和技术不能适应新型经营业态的发展需要等问题。对此,本文从乡镇食品检测、组织结构调整和检测信息网络平台搭建等几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 卫生防疫检测 职能整合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 食品和生鲜食品安全现状
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是百姓每天必须的生活消耗品,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05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超市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主要渠道。进入超市的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由于事前在生鲜配送中心经过了进货和检验检测两个环节,对生鲜农药残留、金属物的检测、对不合格蔬菜的淘汰及其加工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大约只有15%左右的生鲜品从生产到销售实现冷链,所以在物流过程中我国生鲜品的损耗巨大。目前国内生鲜的经营模式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鲜品农户生产生鲜品,再由收购商收购集中后转手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多次转手后到达农贸市场或其它零售点销售给消费者,供应链冗长,缺乏效率,冷藏设备落后,使得生鲜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加强对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检测流程的管理和优化,确保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安全意义重大。
2生鲜食品安检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监测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企业自身监测缺乏可信度和法律认可;监测收费制度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检测深度不足。检测深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检验标准落后,配套机制不完善,例如苏丹红事件之后,我国才出台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9681-2005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在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方面,仍旧存在很大的空缺,如何深人地分析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检验技术和方案还需进一步思考。
(2)安检重心偏向于事后检测,疏于事前规划和风险预警。当前,安检部门重在对流通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检测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执行程序。对产品的产地检测不重视,类似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预先风险防范机制。监测力度在大中城市较强,而在乡镇非常薄弱。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品种划分不明确,生鲜食品尚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进行管理,而是依附于加工产品的管理条例。
(3)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近两年粮油价格上涨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诸多农户重新分配耕地面积,减少谷物种植而增加蔬菜、瓜果栽培。面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困境(收购商数量少,规模小),多数菜农、果农只能就近出售。产品从田间直接进入乡镇农贸市场出售,除肉禽外,蔬菜、瓜果均未经检测。事实上,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户通过传统的栽种技术和经验,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依赖性较以往更强,成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近年来,农村癌症、疑难杂症的病发率逐年上升,和食品卫生不无联系。
3生鲜食品安检的对策建议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有版权所有
围绕我国生鲜食品的安检现状,具体给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
(1)建立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形态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组织建设和流通渠道建设的艰巨性。以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组成的流通网络是当前生鲜食品流通的主干渠道,受到多数专家和管理者的推崇。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就是围绕主干流通渠道,对产品进行多层级检测,防止支流产品流入,树立主流产品的标杆形象。配以对卖场非主流产品的严厉打击,迫使为数众多的小流通商进入主干流通渠道,以代理商或者契约合作者身份收归安检部门直接管辖。根据流通顺序,建议实施“三大”检测步骤:增设以大型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主的半成品粗检程序。
(2)整合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检测平台。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集成分散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检测中心,实现分散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和经营运作于一体,拉拢区域检测业务,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将盘活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检测人员在检测高峰期的负荷,消除懈怠厌烦情绪引发的粗略检测现象。在卖场(超市),消费者甚至可以亲自在终端机上查询所需产品的具体信息而减少导购人员。特别的,中小生鲜企业自此将结束自律检测的置信度问题。
(3)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适应新型经营业态的发展需要。冷链物流的发展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对于新型经营业态的出现,食品安全检测还存在一些漏洞。传统的检测手段不能适应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高速率、多品种、大数量的运作节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对应法案处理生鲜配送中心的安全违规行为,完全依靠其自律检测,品质难以保证。同样,超市卖场也存在类似检测漏洞。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零售中,超市的销售额正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60%,超越农贸市场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零售渠道。
4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医药卫生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生鲜食品的输出大国,食品安全更关系到民族声誉和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合作。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食品种类迅速增加。对此,调整组织结构和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以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引进或研发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加强落实乡镇生鲜食品检测这三大任务必须提到议程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定安.政府监管职能需要加强和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08,(4):19-20.
[2]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大力构筑服务社会的公共检测平台[J].决策管理,2008,(3):6.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简介:刘守琼(1970—),女,重庆渝北区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检测。
关键词:食品安全 卫生防疫检测 职能整合
中图分类号:R1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 食品和生鲜食品安全现状
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是百姓每天必须的生活消耗品,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2005中国超市食品安全调查报告》显示,目前超市已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主要渠道。进入超市的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由于事前在生鲜配送中心经过了进货和检验检测两个环节,对生鲜农药残留、金属物的检测、对不合格蔬菜的淘汰及其加工食品的微生物检测,大大提高了其安全性。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生鲜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大约只有15%左右的生鲜品从生产到销售实现冷链,所以在物流过程中我国生鲜品的损耗巨大。目前国内生鲜的经营模式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生鲜品农户生产生鲜品,再由收购商收购集中后转手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多次转手后到达农贸市场或其它零售点销售给消费者,供应链冗长,缺乏效率,冷藏设备落后,使得生鲜品的新鲜度和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因此,加强对生鲜及其加工食品检测流程的管理和优化,确保生鲜及其加工食品的安全意义重大。
2生鲜食品安检的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卫生监测制度逐渐暴露出弊端: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监测结果不能反映食品卫生的整体水平;企业自身监测缺乏可信度和法律认可;监测收费制度影响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等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检测深度不足。检测深度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检验标准落后,配套机制不完善,例如苏丹红事件之后,我国才出台了《食品中苏丹红染料的检测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GB/T19681-2005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在食品质量检测标准方面,仍旧存在很大的空缺,如何深人地分析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检验技术和方案还需进一步思考。
(2)安检重心偏向于事后检测,疏于事前规划和风险预警。当前,安检部门重在对流通渠道中的产品进行传统式、突击式和运动式抽查,检测工作没有一套科学、规范的执行程序。对产品的产地检测不重视,类似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预先风险防范机制。监测力度在大中城市较强,而在乡镇非常薄弱。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品种划分不明确,生鲜食品尚没有作为一个独特的类别进行管理,而是依附于加工产品的管理条例。
(3)检测对象集中在交易型产品,对自产自销的生鲜食品疏于检测。近两年粮油价格上涨对农村产业结构影响较大。诸多农户重新分配耕地面积,减少谷物种植而增加蔬菜、瓜果栽培。面对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困境(收购商数量少,规模小),多数菜农、果农只能就近出售。产品从田间直接进入乡镇农贸市场出售,除肉禽外,蔬菜、瓜果均未经检测。事实上,面对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户通过传统的栽种技术和经验,对农药、化肥、添加剂的依赖性较以往更强,成品中的有害物质超标严重。近年来,农村癌症、疑难杂症的病发率逐年上升,和食品卫生不无联系。
3生鲜食品安检的对策建议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版权所有有版权所有
围绕我国生鲜食品的安检现状,具体给出以下几条改进建议:
(1)建立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我国小生产、大流通的农业形态决定了在相当长时间内,流通组织建设和流通渠道建设的艰巨性。以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商组成的流通网络是当前生鲜食品流通的主干渠道,受到多数专家和管理者的推崇。多级防御式检测体系就是围绕主干流通渠道,对产品进行多层级检测,防止支流产品流入,树立主流产品的标杆形象。配以对卖场非主流产品的严厉打击,迫使为数众多的小流通商进入主干流通渠道,以代理商或者契约合作者身份收归安检部门直接管辖。根据流通顺序,建议实施“三大”检测步骤:增设以大型种植基地、养殖基地为主的半成品粗检程序。
(2)整合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公共检测平台。突破现有的体制障碍,集成分散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检测资源,建立面向社会服务的检测中心,实现分散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集分析、测试、校准、技术诊断服务、科研开发和经营运作于一体,拉拢区域检测业务,支撑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检测平台的搭建将盘活资金投入,提高设备利用率,减轻检测人员在检测高峰期的负荷,消除懈怠厌烦情绪引发的粗略检测现象。在卖场(超市),消费者甚至可以亲自在终端机上查询所需产品的具体信息而减少导购人员。特别的,中小生鲜企业自此将结束自律检测的置信度问题。
(3)引进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适应新型经营业态的发展需要。冷链物流的发展为生鲜加工配送中心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对于新型经营业态的出现,食品安全检测还存在一些漏洞。传统的检测手段不能适应生鲜食品配送中心高速率、多品种、大数量的运作节奏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没有对应法案处理生鲜配送中心的安全违规行为,完全依靠其自律检测,品质难以保证。同样,超市卖场也存在类似检测漏洞。目前,在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零售中,超市的销售额正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我国大中城市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总额的60%,超越农贸市场成为生鲜农产品的主要零售渠道。
4结语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医药卫生的重点建设项目;作为生鲜食品的输出大国,食品安全更关系到民族声誉和进出口贸易的长期合作。随着农业技术发展,食品种类迅速增加。对此,调整组织结构和搭建信息网络平台以整合现有检测资源;引进或研发先进检测设备和技术;加强落实乡镇生鲜食品检测这三大任务必须提到议程上来。
参考文献
[1]张定安.政府监管职能需要加强和整合[J].中国行政管理,2008,(4):19-20.
[2]重庆科技检测中心.大力构筑服务社会的公共检测平台[J].决策管理,2008,(3):6.
收稿日期:2015-03-14
作者简介:刘守琼(1970—),女,重庆渝北区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及相关产品的生产技术及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