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纹七星双剑的“常平五铢”大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ur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平五铢”为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铸造的钱。
  “常平”者,喻其常年流通不匮也。提起“常平”两字,还得说一段故事: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宣帝时,关内侯耿寿昌令边郡皆筑粮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民以为便,取名“常平仓”。《北史·齐本记》(天保四年春正月)“乙丑,铸新钱,文日‘常平五铢’”。《隋书·食货志》并载:“文宣受禅,除永安之钱,改铸常平五铢,重如其文。”又云:“其钱甚贵,且制造甚精。”新铸钱即取“常平仓”中的“常平”移改铸新钱上,此便是“常平五铢”钱的由来。唐石父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币》文博系列教材中,称“常平五铢钱为:“面文四字,顺读,篆书,刻作颇精……钱径25毫米,重3.4~3.6克,是北朝钱中存世较多的一种。”另据1979年山东博兴县崇德出土的常平五铢6.25公斤,径为24毫米,重4.1克。
  笔者早年曾收集得常平五铢大钱一枚(图1),该钱直径32毫米,孔穿径19毫米,厚2毫米,重10克。缘较阔,面文篆出直读为“常平五铢”四字。字文清晰,轮廓整齐。面文“平”字上横与穿下缘平行互借,平视如一横部,别具一格,文献中未见“常平五铢”钱有背文的记载。笔者所藏“常平五铢”大钱钱背孔穿左右铸有双剑,孔穿上下铸有七星(上为三星、下为四星<图2>)。由于“常平五铢”大钱文献无载,背纹铸有七星双剑者更从未有闻,不知有何含意,此文的目的,希望知之者有以教之。
其他文献
辽代遗珍“咸雍通宝”银质小平钱    在中国内地以北的广阔草原上,曾如走马灯般一拨拨地兴起和衰落过许多游牧民族,契丹人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自耶律阿保机在公元907年崛起,到公元1125年为金所灭,国号虽在契丹、大辽之间反复变换,但在二百余年间,曾形成与北宋、西夏鼎立之势。除书写属于自己纵横捭阖的不可或缺的历史,也给古今收藏者留下了难觅芳踪的珍稀古钱。    去年冬,笔者像往常一样在古玩市场“赶
辽道宗寿昌年间(1095—1101年)铸“寿昌元宝”钱,这也是他在位所铸的最后一个年号钱。“寿昌元宝”小平钱铸量虽不多,但却也有数种版别。此外,还铸有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大钱,存世稀少,较为珍罕。按《辽史·食货志》所载,道宗曾用“寿隆”年号并铸此钱,近见李卫先生《辽金钱币》一书,确有“寿隆通宝”实物图录(直径23.5毫米,穿径6.2毫米,廓厚1.0毫米,重2.55克),当为真品,这在《辽史纪事
多年前,有人(也许是一位古钱鉴赏专家)发现有一枚“唐国通宝”小平钱与众不同,钱文中的“唐”字的字体是首创的,也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这无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不仅在古钱图录中,将这枚古钱的身份提高了百倍(标价500元,同类普品5元),而且还将“异书”二字批注载入史册(参看宋志强、王立新合著的《中国古钱币库》)。  此后,不知何年何月,又有人在这枚钱币上发现了独一无二的特点,钱文中的繁体“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