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沙地樟子松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布特征

来源 :生态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mmander_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浓度及其分配特征反映了树木的碳供需状况,是决定树木存活生长的关键因子.为了解沙地樟子松不同生长阶段的碳动态变化规律,以不同年龄(12、22、31、42、52和59年生)沙地樟子松为研究对象,分析叶、枝、根中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及可溶性糖/淀粉,探讨沙地樟子松的碳分布特征及平衡关系.结果 表明:随着沙地樟子松年龄增加,当年生叶中NSC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可溶性糖浓度先上升后下降,一年生和二年生叶中NSC浓度呈逐渐下降趋势(42年生除外);当年生和一年生枝中NSC和可溶性糖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趋势,二年生枝中NSC和淀粉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可溶性糖浓度呈上升趋势.樟子松在31年生后根中淀粉浓度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淀粉呈增加趋势.总的来说,NSC、可溶性糖和淀粉浓度在各器官中大小顺序为叶>枝>根,而在各器官的变异性为根>枝>叶,可溶性糖/淀粉变异性为叶和根>枝.因此,沙地樟子松NSC及其组分浓度与比例在不同生长阶段做出适应性调节,当根中储存的淀粉开始消耗,NSC在不同器官中分配失衡,沙地樟子松可能发生生长衰退.
其他文献
以“郑单958”(抗冷型)和“丰禾1号”(低温敏感型)两种类型玉米品种为实验材料,在低温(7 ℃)条件下,采用GA3溶液浸种处理(GA3浓度分别为“郑单958”5 mg·L-1、“丰禾1号”20
保障作物产量,同时控制氮素投入、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是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常规施氮(普通尿素,施氮250 kg·hm-2)为对照,设置两个减氮水平(20%和40%)以及减
菌根真菌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功能群之一,菌根真菌的存在会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生态系统功能。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是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先锋树种,是典型的外生菌根真菌树种。为进一步探明白桦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结构,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井儿梁、哈达门森林公园和小井沟3个地点白桦根围土壤外生菌根真菌多样性及群落
森林植被生长普遍受土壤磷素养分限制。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人工林土壤磷素组分特征与磷转化功能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可为选择合适的人工林经营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以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长期定位试验样地的4种密度(低密度(2500株·hm~(-2))、中密度(3300株·hm~(-2))、中高密度(4500株·hm~(-2))和高密度(6000株·hm~(-2)))马尾松林为对象,利用HiSeq2500高通量
8-氧代鸟嘌呤DNA糖基化酶(OGG1)是人体中重要的功能蛋白,在修复DNA氧化性损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氧化应激等引起的氧化损伤易导致炎症反应的发生,对OGG1的抑制可以一定程度上
杂交育种是改良动植物经济性状的有效手段,因杂种子一代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故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本研究以拟穴青蟹和锯缘青蟹为亲本,建立了种间人工杂交技术,包括:拟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