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获?对于在数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这是“老生常谈”的教学问题了。当然也是我从教以来不断摸索改进的一个目标。专家曾说: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是师生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从一个战战兢兢的教学新手逐渐转变成拥有一定自信和方法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现在,我把自己几年来在教授数学课上的几点心得拿来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讨。
1. 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以往的孩子都更为丰富,他们喜欢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密切地联系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同时又能够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在新课程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中有一道题:希望小学五年二班54人去游玩,大船每条限乘10人,每时每条租金18元,小船每条限乘4人,每时每条租金8元。完成下表,并说出怎样租船省钱。表格如下:
这道题很有现实意义。可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解题过程中,既体验了生活中的数学,又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这是许多以往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不能达到的境界。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清楚,应用题教学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在内容上没有实用性和挑战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用性的素材我们可以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选取,再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 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式。课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投入到数学思维的情境中去。例如,刚才我们所讲的乘船这道题,学生就必须通过观察题目——实验操作——分析推理最省钱的方法,必要时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学习数学。为了使学生更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3.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这是个常见的“鸡兔笼”问题。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应鼓励学生采取多种策略:1.试误与检验:可以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假如学生经过几次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请他们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获得一些有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2.列举: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3.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规律以解决问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来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用数字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是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评价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历程。
5.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1. 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现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比以往的孩子都更为丰富,他们喜欢更多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有进一步了解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因此,有必要在教学环节中密切地联系社会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生活实例来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学习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同时又能够熟练地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例如:在新课程教材中,五年级上册中有一道题:希望小学五年二班54人去游玩,大船每条限乘10人,每时每条租金18元,小船每条限乘4人,每时每条租金8元。完成下表,并说出怎样租船省钱。表格如下:

这道题很有现实意义。可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提高理解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一步一步的解题过程中,既体验了生活中的数学,又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这是许多以往教材中的许多应用题不能达到的境界。绝大多数数学教师都清楚,应用题教学本身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如果在内容上没有实用性和挑战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用性的素材我们可以从报刊、电视等媒体中选取,再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2. 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教师必须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和方式。课程中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问题的呈现要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努力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投入到数学思维的情境中去。例如,刚才我们所讲的乘船这道题,学生就必须通过观察题目——实验操作——分析推理最省钱的方法,必要时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想法,在这样的过程中来学习数学。为了使学生更能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3. 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这是个常见的“鸡兔笼”问题。对这种问题的解决应鼓励学生采取多种策略:1.试误与检验:可以让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假如学生经过几次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可以请他们回顾一下猜测的过程,获得一些有益的解决问题的经验。2.列举: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的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3.寻找规律:引导学生从表格中寻找规律以解决问题。
在学生独立思考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解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 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察: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解释所得结果;是否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在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对参与程度的评价,应从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方面进行考察。对学生合作交流的评价,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来考察,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对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平时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清晰地用数字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如在新课程理念下,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是对学生开展一系列评价的一个重要形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和进步的历程。
5. 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综合应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