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效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feine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学科是一门比较严肃的社会学科,其中包括了时代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对于初中生而言庞大的知识体系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会降低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由于初中生自身的阅历较浅,理解能力较差,在学习历史时难免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生活融入历史教学,促使学生能够亲近历史,掌握历史知识,实现初中历史高效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生活融入;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6-029-01
  历史学科是初中学科中的重要学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只有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和热情。因此,教师需要让生活融入历史教学,构建与现实相关的教学情境,挖掘历史素材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调动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初中历史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标课改的要求,创设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堂,提高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学生的感受,只是单纯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初中生的价值观和态度,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初中生因为自身的阅历和接受能力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为了达到生活化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史教师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定的历史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知识。
  首先,教师需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教学情境。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历史问题,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下不切实际的提问方式,让学生从枯燥痛苦的学习过程中摆脱出来,在提问时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其实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有感而发,在寻找答案时启发自己的思维,提高参与的热情。
  其次,教师还需要创设角色模拟具体的历史情境。历史教师可以在课上彩排历史小短剧,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把历史事件带到初中历史课堂,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古人讲话的方式和生活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编排历史短剧,在不扭曲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初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揣摩角色,寻找历史资料,身临其境的演出可以提高自己掌握历史知识的技能,更好的记忆历史时间、历史事件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营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情境,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例如,在讲解有关赎罪券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当时历史事实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体的环境,启迪学生通过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历史,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2. 开展课内交流讨论活动
  初中历史教师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与时俱进,在历史课堂开展交流讨论活动,关注整合时政内容,组织学生关心社会事件,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动态,把实际生活和历史教学相结合,通过讨论强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例如,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具体的历史知识,组织开展课内交流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自己的思想认识进行分析,从分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加深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文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红军长征的艰难。借助多媒体给予学生视觉上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当今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教师在播放视频之后可以要求学生自愿地结成小组,就“红军长征的原因”进行探讨,并且结合当今社会情形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充分了解课文的内容,并且对当时社会形态有一定的了解。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在课堂讨论分析之后,树立争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课内讨论交流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记忆。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需要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知识讨论分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的提升,提高学习效率。
  3. 组织课外专题调查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运用知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掌握的知识还原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活动需要组织课文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促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历史学科是人类发展的缩影,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应该单单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而是应该在回顾历史中展望未来。通过历史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历史修养。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社会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深入生活,在课余时间开展有关社会生活的调查活动,了解周围人的生活习惯和幸福指数,并对老一辈的人群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中国十几年来的社会变迁,而且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就历史课本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调查,在指导下促使学生将调查研究活动向生活中的各方面延伸,在此技术上把理论知识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生活真正的融入历史,实现初中历史高校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想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把生活融入到历史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通过组织课内讨论交流和课后调查研究等活动赋予历史时代气息,促使学生在回顾历史时展望未来。教师在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和学生联系,通过历史教学架起和学生沟通的桥梁,有效的提升历史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廖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以生活化来提高课堂有效性[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5).
  [2] 贾安根.浅谈初中历史的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文理导航(上旬),2013(8).
其他文献
在微博盛行的这两年,“随手拍拯救被拐儿童”、“免费午餐”等人人皆可参与的善举,更是催化了“正能量”一词的走红。人们渴望借“正能量”安抚身心并获得慰藉,渴望在焦虑的生活中相互温暖。  重点推荐:  《正能量》  (英)理查德·懷斯曼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9.80  有一所不大但能让人心安的房子、有一份看上去体面的工作、有一个不对自己天天挑刺的爱人、有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这大概是绝大部分中国人最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