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上皮角膜胶原交联术治疗圆锥角膜的三种方法比较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c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经上皮的角膜胶原交联术(corneal collagen cross-linking,CXL)治疗圆锥角膜的3种不同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对照研究。24例(30眼)圆锥角膜随机分为3个组:A组,低渗性CXL组(10眼);B组,离子导入5 min CXL组(10眼);C组,离子导入10 min CXL组(10眼)。术前,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视力检查、综合验光仪、眼前段综合分析仪及激光共焦角膜显微镜检查,术后1周行OCT检查。

结果

C组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log MAR,下同)较术前提高(t=2.646,P=0.023),B组裸眼视力提高不明显(t=1.458,P=0.170);3组最佳矫正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改善。C组角膜最大曲率值(Kmax)较术前降低,而A组与B组基本保持稳定。术后角膜浅基质层基质细胞出现凋亡-活化-再生现象,C组表现最明显。各组术前与术后12个月的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无明显变化。术后1周OCT观察到分界线深度显示:A组为(143.8±37.9)μm,B组为(213.6±42.3)μm,C组为(237.0±46.4)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03,P=0.003)。

结论

3种经上皮CXL均能有效控制圆锥角膜的进一步发展,离子导入10 min的经上皮CXL疗效最显著。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晶状体玻璃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单襻缝合固定术治疗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外伤性晶状体不全脱位18例(18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保留部分晶状体囊的玻璃体晶状体切除联合人工晶状体单襻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人工晶状体位置、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视力显著提高(P=0.000),眼压稳定,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无人工晶状体相关并发症。结论保留部分晶状体囊的
目的观察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PCP-IOL)植入术后前房形态改变。方法收集高度近视PCP-IOL植入术27例(53只眼)的临床资料,应用Pentacam观察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前房形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房深度:术后1个月中央前房深度为(3.21±0.17) mm,与术前的(3.22±0.25) 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瞳孔直径4 mm区域上方、颞侧、下方及鼻侧4个方位的前房深
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高体质量指数(BMI)患者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BMI≥28 kg/m2、心率65~90次/min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各30例,比较两组影像的图像质量、CT剂量加权指数(CTDI)和剂量长度积(DLP)。结果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为(3.47±0.61)分,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检测HLA-B27在临床上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的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75例确诊为AS患者(AS组)、95例疑为AS患者(非AS组)和4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进行HLA-B27表达的检测。结果AS组HLA-B27荧光强度和阳性率明显高于非AS组和健康对照组[158.0±24.0比94.8±30.5和89.1±18.9、93.33%(70/75)比5.26%(5/9
目的探讨胰泌素增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S-DWI)对成人正常胰腺外分泌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招募2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38±9)岁;BMI为(22.89±2.95)kg/m2。采用美国GE Signa Excite 3.0 T超导型MR仪行胰腺横断平扫T1WI、T2WI、DWI扫描,后经静脉注入胰泌素0.1 ml/kg,获取注射胰泌素前(0 min)及注射后1、3、5、7
目的比较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ERG)的差异。方法收集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23例(23眼)的病例资料,分析比较手术前后mERG检查所示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振幅反应密度。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振幅反应密度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0, P=0.005)。结论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手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振幅反应密度有所提高,黄斑区功能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