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否准确解读文本,直接关系着能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败。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准确、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我们常常提及的“文本”包含了多重含义: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作品;立足于编者、教者的角度,它代表的是教材;而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它代表的是“学材”。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立足于”着手,变换多种角色解读文本,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体悟
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的文本阅读做起。
从心态方面说,我们应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不断从普通的文字中获得新鲜的感受,从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的感觉,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从方法方面说,我们应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时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要在细节处探幽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教师只有细读过文本再走进课堂,才能把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融入课堂,才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地驾驭课堂。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这样才能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外,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插图、课后练习等,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地方。
3.结构。要想使文本细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注意文本的结构,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只言片语,断章取义,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4.背景。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
二、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处理教材文本。
1.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终究都应是“哈姆雷特”。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多元有界”,教师应准确把握,深入挖掘,读出文本的主导价值,以便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避免当学生随意解读时,教师不置可否的情况出现。如《江雪》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的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教师如果连文本的主导价值都不能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又怎么会提高呢?
2.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下几方面去解读文本,不失为把握其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1)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会事半功倍。如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研读课文:山谷中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由谜面得出谜底的原因是什么?学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抓中心句。小学里的不少课文都有中心句。这些中心句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承上启下。抓住这些中心句来组织教学,纲举目张,教学效果良好。
(3)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教学,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其艺术特色,或是结构方面的,或是修辞手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或是几方面兼而有之的。教师应该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还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把教材当“学材”,把“教案”当“学案”,对学生将如何开展学习作一比较客观的预测和评估。
建议教师在审视教学预案时,对下列问题作一思考。
1.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对文本钻研得越深,与学生的距离可能就越远。确实,片面追求高、深、新的文本解读,可能会越来越脱离学生实际。目标是一堂课的统帅,教学目标定位过高、过杂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需要教师用理智的态度来审视和调整。另外,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多、求全,我们不能把自己细读文本时的体会和理解全都强加给学生。
2.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预案”,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为学生个性化地、陌生化地细读文本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3.文本作为“学材”的工具性价值有没有被恰当发掘?现行语文教学有人文性泛滥、工具性不足的倾向。教师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根据文本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苏教版六年级的《孔子游春》一课,“泗水春景”这段适于训练句式的仿写。教师可提供这样的练习:“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的月亮是她( )的微笑;( )的星星是她( )的首饰;( )的晚霞是她( )的红晕……”只要教师课课留心“学材”的工具性价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科学、全面、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镇江市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
一、立足于读者的角度,展开作品层面的阅读和体悟
要改善阅读教学,必须从改善备课的文本阅读做起。
从心态方面说,我们应对文本进行陌生化阅读。陌生化本是西方文艺理论的一个概念,现在常常被借用来表达阅读的一种状态,就是要求我们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努力用陌生的眼光去阅读文本(哪怕是读过多次的文本),不断从普通的文字中获得新鲜的感受,从熟悉的文本中获得原初的感觉,实现个性化、创造性解读。
从方法方面说,我们应对文本进行细读。细读时要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文本。教师既要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要在细节处探幽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教师只有细读过文本再走进课堂,才能把自己的呼吸和心跳融入课堂,才能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地驾驭课堂。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这样才能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味、推敲外,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比如插图、课后练习等,也是值得我们发掘的地方。
3.结构。要想使文本细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注意文本的结构,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只言片语,断章取义,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
4.背景。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
二、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
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来解读和处理教材文本。
1.把握文本的主导价值。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终究都应是“哈姆雷特”。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但是“多元有界”,教师应准确把握,深入挖掘,读出文本的主导价值,以便引导学生进行理解,避免当学生随意解读时,教师不置可否的情况出现。如《江雪》教学片段。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帮他?
生2: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的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
教师如果连文本的主导价值都不能把握,教学的有效性又怎么会提高呢?
2.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和要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从以下几方面去解读文本,不失为把握其主要内容的好方法。
(1)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会事半功倍。如苏教版六年级的课文《山谷中的谜底》,紧扣题目,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研读课文:山谷中这个谜语的谜面是什么?谜底是什么?由谜面得出谜底的原因是什么?学了课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抓中心句。小学里的不少课文都有中心句。这些中心句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或承上启下。抓住这些中心句来组织教学,纲举目张,教学效果良好。
(3)抓关键词。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抓住这些关键词来进行教学,能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3.把握文本的艺术特色。细读文本,我们会发现每篇课文都有其艺术特色,或是结构方面的,或是修辞手法方面的,或是语言风格方面的,或是几方面兼而有之的。教师应该遵循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展开“学材”层面的审视和反思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还需要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把教材当“学材”,把“教案”当“学案”,对学生将如何开展学习作一比较客观的预测和评估。
建议教师在审视教学预案时,对下列问题作一思考。
1.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合理?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对文本钻研得越深,与学生的距离可能就越远。确实,片面追求高、深、新的文本解读,可能会越来越脱离学生实际。目标是一堂课的统帅,教学目标定位过高、过杂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需要教师用理智的态度来审视和调整。另外,教学目标要突出重点,不必求多、求全,我们不能把自己细读文本时的体会和理解全都强加给学生。
2.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给学生留有足够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该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预案”,想一想我们有没有为学生个性化地、陌生化地细读文本留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3.文本作为“学材”的工具性价值有没有被恰当发掘?现行语文教学有人文性泛滥、工具性不足的倾向。教师应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根据文本内容的具体特点,选择恰当的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如苏教版六年级的《孔子游春》一课,“泗水春景”这段适于训练句式的仿写。教师可提供这样的练习:“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的月亮是她( )的微笑;( )的星星是她( )的首饰;( )的晚霞是她( )的红晕……”只要教师课课留心“学材”的工具性价值,学生的表达能力一定会大大增强。
总之,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联系紧密,密不可分。如果说阅读教学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那么,可以说文本解读就是大树的“根”,教师解读文本越科学、全面、深入,阅读教学这棵大树就会越加生机勃勃!
作者简介: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语文教研组长,镇江市骨干教师。
(责任编辑:郭根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