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铁路枢纽总图规划研究

来源 :中国铁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百色铁路枢纽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依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及百色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等,结合枢纽运量特征,分析既有线路和客站能力,研究规划线路引入方案和枢纽内客、货运及解编系统布局方案,合理确定总图格局、线路和客站分工,从而确定枢纽总图布置方案.规划年度百色铁路枢纽形成衔接8条铁路、10个行车方向的发散型总图格局,其中客运系统形成“一主一辅”的客运站布局,百色站为主要客运站,田阳站为辅助客运站,共同办理枢纽客运作业;货运作业集中在百色东站、坡圩站、田阳站、田东站办理;技术作业维持现状在百色站办理,主要办理区段列车到发、货车解编、摘补机作业.
其他文献
利用既有铁路是发展市域(郊)铁路的优先考虑模式.针对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的项目特征,从城市条件、客流条件、既有线条件和经济性4个方面构建层次化指标体系,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基本条件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金华市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列车的多个方案进行评价,遴选最优方案,结果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和普适性,可为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市域(郊)列车项目提供决策评价依据.
层间界面性能良好是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保持稳定的关键,工程中一般通过水平推板试验测得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切向内聚力参数,以衡量层间界面性能.开展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的水平推板缩尺、实尺试验,得到层间界面切向力-位移关系曲线,进而得到内聚力模型参数.建立CRTS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三维渐进损伤分析模型,对水平推板试验进行全过程反演,并借助仿真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验证缩尺试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 表明:轨道结构层间界面切向刚度越大,层间变形协调能力越弱,界面损伤的非均匀性越显著
环铁试验基地作为铁路行业重要的试验场所,有必要为铁路基于数字底座的数字化赋能转型探索道路,深化数字技术、数据资源与铁路行业的交汇融合,推动智能铁路不断发展突破,驱动铁路高质量发展.对环铁试验基地及数字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不足,结合信息化发展潮流,引入数字环铁概念,从基础层面、能力层面和目标层面进行定位,分析得出数字环铁试验基地的8项核心能力.将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集于一身,形成数字环铁一体化服务平台,可支撑全要素、全业务、全场景的数据汇聚,为数字环铁提供基础平台服务和全域数据服务,进
针对京沪高铁调度集中(CTC)系统的实际运用,根据线路情况和用户需求,在进路自触轮询频率、接车进路自触时机、发车进路分段办理、场联进路自触、无线进路预告、车次号自动变换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了CTC系统自动排路的效率和高密度长大线路的适应性.同时,根据铁路智能化发展需求,对京沪高铁调度集中系统在运行图智能调整、与牵引供电数据采集及监控操作(SCADA)系统/灾害监测系统间信息共享、岗位智能联动等智能化方面提出展望.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防控,大多数人都经历了长达数月的居家生活和居家办公.在突如其来的风险之下,住区成为了阻隔疫情的重要堡垒.疫情之后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建筑设计师们对住区功能的韧性再度审视,“平疫结合”“洁污分区”等思想开始融入到住区及住宅设计中.本文结合近年实际项目提出社区及户型设计中防疫功能的扩展策略,为提升住区韧性,更好地发挥其庇护所的作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列车在运行以及刹车状态下会对桥体产生非常明显的动力作用.区别于地震作用,刹车荷栽对桥体的作用时间和频次较长,但力幅值相对较小,在长期运行中易引起桥体和附属设施疲劳及稳定性下降.通过对铁路桥梁刹车荷载的研究,介绍几种主要的控制方法及在控制刹车荷载时存在的一些应用误区,并给出应用建议.
铁路货运最短车流径路是发到站的最短里程,选取该径路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最短车流径路算法虽然较为成熟,但将算法应用到复杂的铁路货运网络仍是研究热点.以现有“2020全国铁路货运营业站示意图”为基本路网结构,建立里程信息表,利用Dijkstra算法实现铁路货运节点站间最短车流径路、非节点站间最短车流径路、支线上尽头站间最短车流径路、多重站点最短车流径路计算,并可对程序中路网数据进行更新维护.研究成果对铁路货物运输选取最短车流径路具有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以成都市凤凰大道同福苑社区为研究对象,从居民使用后评估(POE)角度,研究安置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现状.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被征地农民”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特征及其多样化空间使用需求,发掘出安置社区公共空间的潜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城市再开发的深入,社区的发展模式已从传统的物质性更新逐步转为综合性的社区规划.西方规划理论作为“问题导向”的学科方法在一定阶段内取得了良好的规划实践.但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其规划方法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受限.因此,本文在辨析中西方差异的基础上,从中国传统哲学寻根溯源,以老子哲学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经》入手,融合其对于“有和无”的理解,建立社区规划与哲学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知社区规划的内涵,阐明社区规划的基本特征,思考社区规划的实施方法.构建传统哲学观引导下的社区规划理论体系,为
城市交通高架下部的空间是典型的具有利用价值的“都市空缺”,是当前健康城市优化发展中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而重庆嘉滨路高架桥下空间又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例,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特点,其除了具有普通的城市高架下“负空间”所具有的问题之外,还面临着可达性差,地形陡峭,消落带水位周期性大幅消涨等问题.但又正是这些地理环境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景观开发潜质,若以合理手法激活改造,便能“变负为正”.本文深入探究其失落之因,从空间特质,区位优势以及市场趋势三方面分析其激活潜质,结合重庆市宏观的旅游现状,从活动多样性、易达性、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