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基因是我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和发扬我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是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红色基因的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弘扬红色精神为切入点不断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
其他文献
探索基于高校寝室长队伍培养的大学生心理疏导模式能够及时有效的缓和及降低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突发状况.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通过寝室长这一群体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模式,及时发现问题,在问题发现之初快速解决问题,有效预防和降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培养明是非、有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滞后性与不适用性等特征越发突出,需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抓住大数据优势,加速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革新进程,切实满足高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对大数据时代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对策进行阐述,希望对高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起到积极参照作用.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技术创新的源泉.网络空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加强网络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国网络安全建设的实践基石,正迫切需要我们将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为进一步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及《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相应的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面临一些需要优化解决的问题.为适应高校的发展,人事档案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及时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可行性的策略,保障高校人事档案的规范化合理化管理.
本文就新时代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的深刻内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探析,发现高校图书馆育人主体作用存在缺失、育人环节衔接不够紧密、育人载体形式十分匮乏等问题,需从教师队伍建设、育人体系建设、文献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入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过程育人基本环节、健全服务育人整体格局、突出以文化人核心目标,将图书馆育人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重要基础,教师是全社会树立正确价值导向的引导者.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作为教师,更多的是要引导学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身的素养,做到立德树人.2020年6月,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其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财经商贸类专业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经贸类与服务类专业人才的责任,这些人才走上社会时,不但要
无论是新组建班集体的班主任,还是半路接班有经验的“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会经历矛盾多发的磨合阶段,因此会焦头烂额,心力交瘁,那不妨尝试做“教练式”的班级管理者,本文从“教练式”管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如何发现和培养班干部等方面进行探讨,解决班主任的烦恼,实现“甩手型”的班主任,让学生成为班级主人.
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化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化要以强化组织效能为核心,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教育功能,突出师生教育价值引领,为完成部门中心任务提供坚强保证.高校就业管理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的机关部门,承担日常事务管理及师生价值引领的双重责任,要紧密围绕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要求,着眼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职能优化为抓手,充分发挥招生就业服务、就业指导课程、教职工科研引导、大学生招聘文化营造、个性化就业心理辅导、困难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资助等工作职能,完善服务体系,整合育
高校是意识形态安全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关系着学校的办学方向.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的自身特点,在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中存在一定的短板;因此,关于如何完善民办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革,高等教育工作开展也应当适应社会就业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现有教育内容.就业指导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在高校就业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就业指导定位不清晰、就业指导内容较为单一等情况时有发生,因此高校教师就应当针对就业指导工作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提高就业指导水平.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针对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措施进行综合分析,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辅导.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