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00多家分支机构,员工4000多人,建立了覆盖全国380个城市的深度分销与分销执行平台,服务200多家世界500强客户,年销售额逾400亿。从一家小公司,成长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企业,深圳市怡亞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15年的时间。去年,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作为中国供应链行业的标杆企业,怡亞通在这场浪潮的冲刷中表现出了超凡的爆发力,建立了以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为载体,生产型、流通消费型、全球采购中心及产品整合、供应链金融及网上供应链服务平台,成功进入IT、通讯、医疗、化工、快消、家电、服装、安防、汽车后市场、太阳能等多个行业。作为行业的标杆,怡亞通不仅起到了领头羊作用,而且同时符合现代中国提倡的低碳环保战略,成为了国家重点支持企业。2011年,怡亞通荣登《财富》中国500强。
是什么让怡亞通一直担当行业的弄潮儿?“整合、共享、创新,” 深圳市怡亞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人才官、中国十大杰出HR经理人、中国杰出职业经理人李国丞告诉记者,“这既是怡亞通一直秉承的经营理念,也是飞速发展的秘诀。”
创新——怡亞通飞速发展的引擎
供应链企业,这个令记者现在仍然比较陌生的名词,15年前注册时,许多人都不理解。
怡亞通成立之初,以商贸公司的形式存在,那时候国内没有供应链的企业,工商注册时政府部门尚没有供应链这个行业和名称。而怡亞通最早以前的商业模式就与外贸有一定的差别,外贸以赚取价格差为主,怡亞通以提供打包服务收取服务费为主。所以说,怡亞通一生下来就融入了创新的血液。
从公司开张的第一天开始,怡亞通就提出“整合、共享、创新”的经营理念,并将创新植入怡亞通的血液。经常被领导层强调的就是创新。在公司制度、培训和重大会议上“创新”二字经常被提及。怡亞通上市之初,遇到发展瓶颈,但他们发动员工进行头脑风暴,研究探讨创新之道。很快,一个个改革举措很快被找到。在业务上,公司由单一传统生产型供应链向生产型、消费型供应链综合供应链转变,尝试做深度分销;在营运管理上,公司提出了“质量是生命,精益是源泉;竞争在效率,智勇开先河;总成本领先,做大方能强;创新是灵魂,胜者皆为王”的口号,在效率、质量、速度、总成本、创新上对营运管理进行全方位考核;为了保证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他们还对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忠诚,睿智,拼搏;贡献,平台,价值;志远,胸怀,境界;创新,干练,前瞻。”
创新没有因为公司的发展而停滞。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怡亞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由创新而来,并一直都在变化之中。15年后的今天,创新仍作为重大引擎,推动着怡亞通快速发展。
2011年,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怡亞通逆流而上,提出了力争五年内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的战略目标。为此,公司要求全体员工着力提高“三力”——执行力、创新力、突破力,执行力是基础,创新力是关键,突破力是核心。
正是因为创新,不断的创新,怡亞通实现了在中国深化改革的春风中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企业。目前,怡亞通建立了以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为载体,采购与销售执行、分销与分销执行、产品整合和全球采购中心为核心的一站式全球整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专业承接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效益,推动企业供应链创新,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年的创业之路也是15年的创新之路。其间,业务规模从0到目前逾400亿,先后荣获“2006深圳高端服务业十大创新型物流企业” “2007年度深圳高端服务业十大创新型物流企业” “2008年度最佳创新能力物流企业”,2009年荣获“21世纪最佳商业模式奖”、2010年获评“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0”、2011年荣登《财富》中国500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怡亞通的发展之路证明,创新不仅是怡亞通进步的灵魂,也是怡亞通兴旺发达的重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营造创新的沃土
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怡亞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一直在变,成为众多行业内企业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是,凭借着创新,怡亞通实现了在行业内“永远被效仿,从未被超越。”15年来,怡亞通就像一台创新的永动机一样,一点没有停歇的意思。
什么是推动怡亞通创新的内动力?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面前,记者判断:怡亞通有创新的沃土。
为了推动和鼓励创新,怡亞通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创新奖励制度,有创新保障制度,有创新资源倾斜制度。公司设提案奖,对于创新的建议有明确规定,只要被采纳,就会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创新的建议被采纳,公司还会配套相应的资源,让创新的想法落地生根;同时,他们还有对创新的容忍度,允许创新在一定范围内失败,鼓励尝试多种模式。正是这些对创新大开绿灯的措施和制度,造就了创新的土壤,使创新的种子在怡亞通生根发芽,保证了创新之花常开。
在怡亞通的创新大潮中,公司高管是创新的弄潮儿。
“刚开始我们做的是广度供应链服务。这种粗放型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容易被学习和模仿。2007年,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这条路如果再继续走下去一定非常辛苦,只有靠规模取胜。如果变革,我们需要往哪个方向前进呢?”怡亞通的总设计师周国辉敏锐地察觉到,所有的创新必须在供应链范围里面才能延续并创造自己独有的优势,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深度供应链服务和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并且初见成效。
这些年,周国辉的创新之举层出不穷。
2008年,周国辉特意将移动产品事业本部组成一家名为深圳市卓怡恒通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之后,卓怡每个月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二万多台。
很快,周国辉将这种新模式向其他产业扩张,怡亞通陆续成立了一批以产品整合为主的事业部,产品领域涉足手机、红酒、安防、服装、钟表等众多行业,这就是周国辉的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
从2008年起,周国辉开始尝试在一些城市搭建怡亞通的供应链整合平台。 到2009年底,怡亞通在国内的30多个城市建立了由厂商到各类经销商、卖场、终端店的深度分销及分销执行服务平台。
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一次阵痛,但因为有创新的带头人,有创新的沃土,有创新的氛围,所以每一次都得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支持,绝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
锤炼创新型团队
“其实,真正推动怡亞通创新引擎持续工作是,有一支创新型的团队。”怡亞通首席人才官李国丞道出了其中真正的秘诀。
有了创新的土壤,怡亞通是如何培养和锤炼创新型团队的呢?
2012年6月,怡亞通启动了“加盟怡亞通‘云平台’,共享全球供应链‘云成长’——怡亞通千名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合营公司组建”项目。这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它实现了从“先招聘人才再通过人才发展项目”的传统招聘到“由引进项目,通过项目引进人才或团队”的创新招聘转变。
人才引进的导向变化。传统招聘以人为导向,创新招聘以业务为核心。传统招聘一般是由公司根据实际发展和市场情况,制定出公司战略,公司战略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变化,部门编制的变化,传导至人力资源部就形成了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部通过猎头、网上招聘、现场招聘等招聘渠道筛选简历、面试,最终甄选出合适的人才,然后对人才进行培训及辅导,在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带动下,人才创造出业绩,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做贡献。而创新招聘是以业务为导向,以果为因,用已知数求已知数,通过对业务项目的考核,通过其对业务项目的描述进行调查取证判断,通过引进优质业务项目,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变化。传统招聘是支付猎头服务费,通常费用固定按推荐人才年薪的一定比例支付;创新招聘是以支付信息服务费为辅,以引进人才创造的效益分红为主,且可以享受三年业务利润5%到15%的提成。
人才引进方式变化。传统招聘以引进个人为主,创新招聘以引进成熟业务团队为主,创新招聘可以加速公司外延式扩张,加速公司发展。
人才引进效果评估变化。传统招聘以招聘达成率为主,招聘费用通常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支出;创新招聘以引进团队业绩达成率为主,招聘费用通常作为公司战略费用或项目费用支出。
在大胆引进创新人才方面,怡亞通也非常创新。2006年,现任怡亞通广度业务集群华南信息通信事业部总经理张超因为手上有项目,苦于没有平台和相关支持,事业一直做不大,每年只有几百万元的业务规模。在与现任广度业务集群总裁戴熙原洽谈后,二人感觉找到了合作伙伴,一拍即合。在二人的努力下,公司果断引进了原张超的整个团队。现在,通过怡亞通这个大平台,怡亞通华南信息通信事业部业务量做到了原来的一百多倍,同时通过导入此项目,公司引进了一批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怡亞通将以“加盟怡亞通‘云平台’,共享全球供应链‘云成长’——怡亞通千名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合营公司组建”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启动创新引擎,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5年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的战略目标。
是什么让怡亞通一直担当行业的弄潮儿?“整合、共享、创新,” 深圳市怡亞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人才官、中国十大杰出HR经理人、中国杰出职业经理人李国丞告诉记者,“这既是怡亞通一直秉承的经营理念,也是飞速发展的秘诀。”
创新——怡亞通飞速发展的引擎
供应链企业,这个令记者现在仍然比较陌生的名词,15年前注册时,许多人都不理解。
怡亞通成立之初,以商贸公司的形式存在,那时候国内没有供应链的企业,工商注册时政府部门尚没有供应链这个行业和名称。而怡亞通最早以前的商业模式就与外贸有一定的差别,外贸以赚取价格差为主,怡亞通以提供打包服务收取服务费为主。所以说,怡亞通一生下来就融入了创新的血液。
从公司开张的第一天开始,怡亞通就提出“整合、共享、创新”的经营理念,并将创新植入怡亞通的血液。经常被领导层强调的就是创新。在公司制度、培训和重大会议上“创新”二字经常被提及。怡亞通上市之初,遇到发展瓶颈,但他们发动员工进行头脑风暴,研究探讨创新之道。很快,一个个改革举措很快被找到。在业务上,公司由单一传统生产型供应链向生产型、消费型供应链综合供应链转变,尝试做深度分销;在营运管理上,公司提出了“质量是生命,精益是源泉;竞争在效率,智勇开先河;总成本领先,做大方能强;创新是灵魂,胜者皆为王”的口号,在效率、质量、速度、总成本、创新上对营运管理进行全方位考核;为了保证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他们还对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忠诚,睿智,拼搏;贡献,平台,价值;志远,胸怀,境界;创新,干练,前瞻。”
创新没有因为公司的发展而停滞。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怡亞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都由创新而来,并一直都在变化之中。15年后的今天,创新仍作为重大引擎,推动着怡亞通快速发展。
2011年,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背景下,怡亞通逆流而上,提出了力争五年内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的战略目标。为此,公司要求全体员工着力提高“三力”——执行力、创新力、突破力,执行力是基础,创新力是关键,突破力是核心。
正是因为创新,不断的创新,怡亞通实现了在中国深化改革的春风中快速崛起,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供应链企业。目前,怡亞通建立了以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为载体,采购与销售执行、分销与分销执行、产品整合和全球采购中心为核心的一站式全球整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专业承接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帮助企业提高供应链效益,推动企业供应链创新,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
15年的创业之路也是15年的创新之路。其间,业务规模从0到目前逾400亿,先后荣获“2006深圳高端服务业十大创新型物流企业” “2007年度深圳高端服务业十大创新型物流企业” “2008年度最佳创新能力物流企业”,2009年荣获“21世纪最佳商业模式奖”、2010年获评“2010中国最具创新力公司TOP100”、2011年荣登《财富》中国500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怡亞通的发展之路证明,创新不仅是怡亞通进步的灵魂,也是怡亞通兴旺发达的重大引擎和不竭动力。
营造创新的沃土
作为第一家上市的供应链企业,怡亞通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一直在变,成为众多行业内企业争相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是,凭借着创新,怡亞通实现了在行业内“永远被效仿,从未被超越。”15年来,怡亞通就像一台创新的永动机一样,一点没有停歇的意思。
什么是推动怡亞通创新的内动力?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面前,记者判断:怡亞通有创新的沃土。
为了推动和鼓励创新,怡亞通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创新奖励制度,有创新保障制度,有创新资源倾斜制度。公司设提案奖,对于创新的建议有明确规定,只要被采纳,就会有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创新的建议被采纳,公司还会配套相应的资源,让创新的想法落地生根;同时,他们还有对创新的容忍度,允许创新在一定范围内失败,鼓励尝试多种模式。正是这些对创新大开绿灯的措施和制度,造就了创新的土壤,使创新的种子在怡亞通生根发芽,保证了创新之花常开。
在怡亞通的创新大潮中,公司高管是创新的弄潮儿。
“刚开始我们做的是广度供应链服务。这种粗放型的供应链服务模式,容易被学习和模仿。2007年,整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这条路如果再继续走下去一定非常辛苦,只有靠规模取胜。如果变革,我们需要往哪个方向前进呢?”怡亞通的总设计师周国辉敏锐地察觉到,所有的创新必须在供应链范围里面才能延续并创造自己独有的优势,于是,他们开始探索深度供应链服务和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并且初见成效。
这些年,周国辉的创新之举层出不穷。
2008年,周国辉特意将移动产品事业本部组成一家名为深圳市卓怡恒通电脑科技有限公司。之后,卓怡每个月的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二万多台。
很快,周国辉将这种新模式向其他产业扩张,怡亞通陆续成立了一批以产品整合为主的事业部,产品领域涉足手机、红酒、安防、服装、钟表等众多行业,这就是周国辉的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
从2008年起,周国辉开始尝试在一些城市搭建怡亞通的供应链整合平台。 到2009年底,怡亞通在国内的30多个城市建立了由厂商到各类经销商、卖场、终端店的深度分销及分销执行服务平台。
每一次创新都带来一次阵痛,但因为有创新的带头人,有创新的沃土,有创新的氛围,所以每一次都得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支持,绝大多数都获得了成功。
锤炼创新型团队
“其实,真正推动怡亞通创新引擎持续工作是,有一支创新型的团队。”怡亞通首席人才官李国丞道出了其中真正的秘诀。
有了创新的土壤,怡亞通是如何培养和锤炼创新型团队的呢?
2012年6月,怡亞通启动了“加盟怡亞通‘云平台’,共享全球供应链‘云成长’——怡亞通千名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合营公司组建”项目。这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创新性的重大举措,它实现了从“先招聘人才再通过人才发展项目”的传统招聘到“由引进项目,通过项目引进人才或团队”的创新招聘转变。
人才引进的导向变化。传统招聘以人为导向,创新招聘以业务为核心。传统招聘一般是由公司根据实际发展和市场情况,制定出公司战略,公司战略直接影响到组织结构的变化,部门编制的变化,传导至人力资源部就形成了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部通过猎头、网上招聘、现场招聘等招聘渠道筛选简历、面试,最终甄选出合适的人才,然后对人才进行培训及辅导,在公司良好的企业文化带动下,人才创造出业绩,为公司进一步发展做贡献。而创新招聘是以业务为导向,以果为因,用已知数求已知数,通过对业务项目的考核,通过其对业务项目的描述进行调查取证判断,通过引进优质业务项目,达到引进人才的目的。
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变化。传统招聘是支付猎头服务费,通常费用固定按推荐人才年薪的一定比例支付;创新招聘是以支付信息服务费为辅,以引进人才创造的效益分红为主,且可以享受三年业务利润5%到15%的提成。
人才引进方式变化。传统招聘以引进个人为主,创新招聘以引进成熟业务团队为主,创新招聘可以加速公司外延式扩张,加速公司发展。
人才引进效果评估变化。传统招聘以招聘达成率为主,招聘费用通常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支出;创新招聘以引进团队业绩达成率为主,招聘费用通常作为公司战略费用或项目费用支出。
在大胆引进创新人才方面,怡亞通也非常创新。2006年,现任怡亞通广度业务集群华南信息通信事业部总经理张超因为手上有项目,苦于没有平台和相关支持,事业一直做不大,每年只有几百万元的业务规模。在与现任广度业务集群总裁戴熙原洽谈后,二人感觉找到了合作伙伴,一拍即合。在二人的努力下,公司果断引进了原张超的整个团队。现在,通过怡亞通这个大平台,怡亞通华南信息通信事业部业务量做到了原来的一百多倍,同时通过导入此项目,公司引进了一批专业的创新型人才。
目前,怡亞通将以“加盟怡亞通‘云平台’,共享全球供应链‘云成长’——怡亞通千名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合营公司组建”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启动创新引擎,促进自身跨越式发展,力争实现5年业务规模达到1000亿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