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故乡情结深深融入乡土文化教育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xs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乡土文化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得到大力发展。基于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人们一直在寻找和探讨如何更好地展开这一情感性课程。本文着眼于这一问题,主要阐述引入故乡情结来发展乡土文化课程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乡土教育 故乡情结 情感认同 引导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9.057
  乡土文化作为情感体系的重要一环,对于完善情感教育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和发展好乡土文化教育呢,开展好乡土文化课程呢?我认为应该从乡土文化中与人们联系最为密切的故乡情结来展开。
  乡土文化教育课程的开展,是我们的教育多元化和人性化的一大体现。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培养,更加深层和重要的意义在于情感道德教化与引导,所以,乡土文化教育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避免只接受固定化的教学内容和定性化的知识,增加学生对于学校课程的认同感,乡土文化能够使学生将自身情感情绪与接受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而对于学生来说,与自身情感认同最为密切的乡土元素莫过于故乡情结。
  故乡,作为每个人最初的认知和情感载体,是会一直留存在人们潜意识和内心深处的。一个人在接受各种类型的后天教育之后,即使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不断发生改变,但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故乡情结则会像婴儿对于母亲的依恋一样深深留存在意识深处,一旦有外在的引导和激发,就会爆发出无限大的情感力量。我们在读鲁迅的作品时,有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有鲁镇各个节日的习俗、家族亲戚与邻居的描写,但是不论是哪一篇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独特的绍兴情怀始终存在,那些模糊却又清晰的记忆一直存在,它影响着鲁迅的文字,影响着他的情感流露,这些情感是能够历经各种事件影响也不会被磨灭的,深深地驻扎在作者心里。所以,只有将故乡情结蕴含在乡土文化的引导和教育中,才能够使得乡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和情感世界,那么,教育才会有温度,有力量,才能避免乡土文化课程教育流于形式,止于表面。
  那么落实到具体实施上,将故乡情结融入乡土文化教育体系中也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作为情感引导性教育,那么就不能像一般课程教育一样,定性、定型、定量地去传输,而应该以情感为引导,以情感为载体,以情感为宗旨,做到真正地以“情”打动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故乡情怀记忆和认同,让学生能够从课程中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就,能够去真正接受和认同并最终热爱这样的乡土文化。其次,在课程教育的具體过程中,对于调动起故乡情怀的具体载体,应该仔细斟酌和考量。作为情感性课程,势必不能像一般文化知识性课程一样,通过简单直白的文字、书本来传递内容,而应该创新形式,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载体来传导给学生强烈的情感张力。例如,通过家乡特有的习俗活动、音乐运动、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够从这些载体中感受到最为纯粹、最为亲切的故乡情怀,从深刻的艺术文学中体会来自故乡土地的精神和灵魂。最后,对于任何一项课程教育评判的标准都离不开它所取得的成果和作用,因此,对于故乡情结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的乡土文化课程教育展开,必须要进行及时地评判和分析,之后对症下药,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课程。只有经历不断的“扬弃”的过程,才能够最终形成科学合理、完善有效的课程教育体系,才能够真正发挥故乡情结在乡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扩大和深化乡土文化教育的影响。
  乡土文化课程教育是新教育背景下的重要一环,故乡情结的引导是乡土文化课程开展中的重要一部分。因此,为了更好地顺应和推动新型教育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文化教育的补充和强化,必须要大力开展乡土文化教育。而要做好乡土文化课程,则需要始终将故乡情结蕴含在课程中,将故乡情节利用好,最终形成以“情”引“课”,以“课”育人。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大语文”学习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范围已从学校教材延伸到日常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各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应从应试能力的培养扩展至课外书籍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教学实践为基础,重点探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教学措施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10  近年来,“大语文”教育观念逐渐深
摘 要: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教师为学生进行保驾护航。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因素,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存在着偏差,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难题。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培育重视起来,以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基础对学生开展品德修养的教育。本文便是围绕小学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途径展开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 德育工作 教师 途径  DOI:
摘 要: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若想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重视自身传统文化,所以近年来教育部提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增强其文化底蕴。初中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直接挂钩,学习历史可以帮助青少年认知世界、了解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指导意义不可低估,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符合教育需求的。  关键词:
摘 要: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授,更是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但是只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要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提升。同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结合利于现代教学的长远发展,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增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信息技术 结合  DOI:10.12241/
摘 要:新《课标》注重教育方法的改变,以及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将落实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教育办法。以往的历史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记忆,导致历史课堂教学氛围大多枯燥且乏味。其实,历史教育同样可以变得丰富有趣。  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8.061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死记硬背地“学会”课本上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步入学校学习的初期,是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因为学生接受了何种教育就会成为何种人。我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教育。现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而道德与法治正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质的课程。为了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核心素养 策略  DOI:10.12241/j.is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