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一个饮料瓶开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y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班前,我习惯性地去教室转了一圈。一进门,就看到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饮料瓶,我不禁有点生气。晚上,我找了很多乱扔垃圾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例,以便让我明天的教育更有说服力。
  第二天,我先是给学生讲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边放课件边煽情地谈了乱扔垃圾的危害,最后将乱扔垃圾的问题上升到了道德层面。讲完这些后,我向全班同学展示了那一堆饮料瓶,希望“肇事者”能够主动承认错误。我自以为,经过我苦口婆心的引导后,“肇事者”应该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主动承认错误。谁知不仅没有人站起来承认错误,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一副很无辜的表情。
  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我开了个玩笑:“可能是其他班的同学见我们教室没人,故意扔在我们教室的。”大家哄堂大笑。临下课时,我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像爱自己家一样爱我们的教室。”没想到就在我要离开教室时,有个学生小声地说:“在家里都是爸爸妈妈帮我们收拾的。”我恍然大悟,这次对学生的教育之所以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我没有认识到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娇生惯养,不让孩子做一点家务,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很多坏习惯。
  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有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会出现更多乱七八糟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出现垃圾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扔垃圾,丝毫不会觉得羞愧。现在我们出现了“破窗”,我该怎么办?既然传统的正面说教不行,我何不“反弹琵琶”,尝试一下“厌恶疗法”?
  说做就做。某次自习课,教室很安静。我很夸张地撕下一张纸,“嘶啦”一声打破了教室的安静。学生抬起头看着我,我没有理会,把纸揉成一团装作很随意地一扔,只见纸团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进入了垃圾篓。我注意到除了少数几个学生有点诧异外,很多学生都只注意到我扔得很准,有的学生甚至还拿起东西朝垃圾篓比划着。
  过了一会儿,学生们在我刻意的干咳中又抬起了头。为了表演逼真,我很夸张地向纸巾里吐了一口口水,把纸巾一揉又扔向垃圾篓。这次可没有刚才那么准了,纸巾不偏不倚正好落到前排一个女生脚边(这是我趁学生上体育课时认真练习过的),那个女生皱着眉把脚拿开,此时我看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我装作无辜地说:“你们看我干吗?”几个女生小声嘀咕:“老师随便扔垃圾”“老师不讲卫生”,还有一个男生很小声地说:“真恶心。”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时机成熟了,我便站起来说:“大家可能觉得我刚才的行为太不文明了吧?”我把事先准备好的饮料瓶、废纸、零食袋东扔一个西扔一个,片刻之间讲台周围就被垃圾包围了。我笑着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些行为文明吗?其实这些只不过是我把个别同学平时的行为做了一个复制罢了。”学生一下子意识到我今天行为异常的原因了。我看到很多学生低下头在看自己周围有没有垃圾,还有一些同学正在将自己周围的空瓶子塞到课桌里。让学生意识到了自己身上有乱丢乱扔的不良行为习惯,这是我的第一步计划。
  接着,我开始实施第二步计划:给学生创造乱扔垃圾的机会。班会课上,我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扔垃圾。随着一声令下,牛奶罐、废报纸、用过的纸巾等在教室里漫天飞舞。10分钟后,在拍摄教室里面的场景同时,我让学生站起来观看我们的教室。学生们笑着说:“太脏了,原来我们有这么多垃圾。”我顺势进行引导:“从今天起,我们要努力养成不乱丢垃圾的好习惯,同意的同学请站起来。”所有同学都齐刷刷地站了起来,看来大家在心理上已经达成了共识。
  达成共识后,我开始实施第三步计划:从实际行动上改变学生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我鼓励每个人每天及时清理自己的课桌,将课本摆放整齐,把垃圾扔到垃圾篓。同时,我把之前拍摄下来的照片做成班级电脑的桌面,每天只要一打开投影,电脑桌面就会提醒学生一次。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每排推选了一名“提醒员”,以便适时地提醒同学们随时注意保护教室的环境。后来,被提醒的学生总是微笑着捡起自己丢的垃圾。
  一周下来,教室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我把教室的保洁任务分给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负责做好自己周围一平方米的保洁工作。公共过道、窗子、墙壁的保洁任务按照就近分配的原则进行分配,值日班长负责检查、督促。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非常明确的保洁区域,都对自己保洁的一平方米尽心尽职,避免了责任不清的现象。没有值日生,人人都是值日生;没有“提醒员”,人人都是“提醒员”。
  等到又一次开班会,我让大家随意扔垃圾时,学生们笑着说:“我们已经没有垃圾可扔了。”一位同学还改编了两句歌词:“只要人人管好自己的地方,我们教室将是最美的课堂。”一位男生提出了一个建议:“虽然我们班同学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篓中,但看到值日班长每天都扔掉好几袋瓶子,我觉得挺可惜的。其实我们可以将垃圾分类,把一些可以回收的垃圾收集到一起,定期给学校的‘根与芽’社团送去,让他们统一去卖掉,这样既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又可以变废为宝。”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再后来班上有几位学生找到我,提出想在学校发起一个倡议:每人每周少喝一瓶饮料,把省下来的钱帮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当初发现教室里被丢弃的饮料瓶时,我所想到的只是教育学生以后不要再乱丢垃圾,根本就没想到几个饮料瓶能让学生发生如此大的转变。经过了这一过程后我才发现,真正的教育不仅在于纠错,更应该在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们的倡议还在进行中,每天进入教室看到墙角处贴着“饮料瓶存放处”标签的纸箱,我和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作者单位:1.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2.江苏省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李书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