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下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应用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打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协作探究完成知识和技能的构建。文章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在项目驱动的软件实训教学中实施混合式协作学习方法,包括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及正式项目开发阶段两阶段,具体分为布置任务、划分小组、协作环境、开展协作学习活动、项目成果交付与评价。实证结果表明,该模式在软件实训教学中具备有效性。
  [关键词]项目教学 协作学习 软件实训
  [作者简介]罗俊丽(1986- ),女,河南周口人,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发现—协作—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ITE12091,课题主持人:张志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54-03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软件实训是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按照工程软件的实际开发过程和要求,分组协作完成项目开发,以获得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分组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职业能力。探讨以项目驱动的高效协作学习模式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项目整体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项目效果的整体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做中学”的典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二)混合式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在一定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通过讨论、合作等方法完成小组共同目标的学习方式。按照协作学习的环境不同,通常将协作学习分为传统课堂环境下的面对面协作学习(Face to Fa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F2FCL)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F2FCL主要是指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分享,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协同构建。F2FCL方式有助于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这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室环境下的集体学习形式也限制了协作学习的开展。CSCL是指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围绕共同任务进行问题求解,完成相应的知识学习。CSCL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时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但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搭便车的情况。而混合式协作学习(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BCL)是指融合了F2FCL和CSCL的一种学习模式。BCL融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点,既打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协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在软件实训教学过程中,项目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任务,这其中往往会涉及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以职业角色为小组的成员协作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这一特点恰好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在项目驱动的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协作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一)BCL的整体设计
  虽然在实训时学生已学习了软件工程、UML建模、Web应用开发、界面设计等软件项目开发相关的基础知识,但还欠缺在一个具体项目开发中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了强化对学生编码能力的训练,把整个实训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项目开发体验阶段,主要采用集体协作形式,在实训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项目展开。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如何将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从而加强对学生编码和测试能力的训练;第二个阶段为正式项目开发阶段,主要采用分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实训项目的开发,组内每个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按照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划分为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如右上图所示)。
  (二)BCL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软件实训的第一个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分配两周左右时间,由教师根据案例项目,演示如何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如何根据任务描述书分析项目需求并描述项目需求,根据需求描述进行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由指导老师以一个项目子模块为例进行讲解,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设计;根据项目的详细设计,教师以一个子模块的编码实现为例进行演示,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编码实现;最后将各个子模块进行整合并演示测试及交付方法。该阶段的相关教学资源会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后期需要时进行查阅。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兴趣和信心,经过该阶段的实训,学生会发现软件开发其实就是对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利用,并不是能力不及的一个难题,从而为第二阶段分组完成正式项目的开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实训的第二个阶段采用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布置任务。在实训教学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先告知学生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训结果评价方法,并把实训的模拟项目描述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项目的需求,应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实训项目,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包括校园二手商品展销论坛、创新创业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学生评优评先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
  2.第二阶段:划分小组。协作小组的划分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指导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6人。分组前先告知学生分组原则,由学生自由结合。同时通过一些量表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在量表中重点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动手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结合班委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进行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均衡各个小组的实力。在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般将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分为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比对实际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划分,在小组中每个学生也担当不同角色。如挑选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制订实训项目的开发计划、项目的整体设计,协调整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及项目进展;由熟悉项目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的学生担任系统分析设计员的角色;为了加强对学生编程能力的训练,小组中每人都规定了一定的代码任务量,项目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由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由组长负责对整个项目程序进行整合和测试;界面设计员和数据库设计员分别由组内界面设计较好和数据库应用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但在完成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由设计员一人独自承担项目任务,而是需要全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在进行模块测试时,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彼此的模块代码、相互测试,测试员的角色由组内成员共同承担,测试无误后由项目小组组长进行模块整合。
  3.第三阶段:协作环境。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协作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包括用于软件项目开发的计算机、实验室、用于成果展示的多媒体教室、用户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小型会议室等。软件环境包括用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用于软件开发的开发环境、用于示范演示的教学软件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教学的开展方案及实训考核方案等组织环境。
  4.第四阶段: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分组协作的软件实训周期为6周。按照软件工程过程和协作学习的整体设计,首先由各个小组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在制订项目计划的过程中结合组内成员的特征,合理分配组内成员任务、明确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提交材料清单以及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时间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制订完成后将上传至网络服务平台,由指导老师审定项目开发计划的合理性,对于项目开发计划不够清晰合理的小组将协助其修订。其次,项目组按照既定计划展开项目开发工作,在每个阶段任务完成后,会根据阶段任务的材料提交清单进行项目阶段评审,评审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项目开发的过程化管理,并把阶段评审成绩作为实训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评审方式采用项目组汇报展示的形式,由项目组长或组内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阶段任务成果展示和讲解,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完成任务的主要方法进行交流。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阶段任务进行提问和评价,一方面能够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个项目小组对阶段任务进行认真整理。为了避免学生评价时的人情分或评价过于笼统宏观,在进行阶段评审时会根据阶段任务设计适当的评价量表。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差的小组由指导老师协助其更正前一阶段任务中的不合理部分,避免出现小组任务实施与项目需求偏差过大的情况,便于后期阶段任务的开展;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小组协作经验交流,供其他组学习。对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由教师集中讲授。集中讲授与阶段评审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面对面协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利于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整体监控,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第五阶段:项目成果交付与评价。软件实训完成后,提交小组软件开发成果,以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实训成果评价。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结项答辩,针对自己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的具体工作进行描述,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根据混合式协作学习的特点,软件实训的综合评价包括实训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实训考勤和参与度的评价、实训项目成果的最终评价。其中,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阶段评审工件及评审答辩的情况;实训考勤和参与度评价的依据是考勤、评审答辩时的自评及团队成员间的互评;实训结果的最终评价依据是项目成果提交时的答辩成绩。从评价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共同成长,达到软件实训教学的目的。
  三、BCL的效果评价及反馈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调研,对象为2010级64位参与软件实训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您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您觉得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觉得阶段评审的方式是否促进了您学习的自觉性?”“团队协作对您解决问题有帮助吗?体现在哪些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在您的学习中有作用吗?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等。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可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这一论点在学生的对口就业数据上也得到了论证。因此,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软件实训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软件实训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融合F2FCL和CSCL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从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完成小组间分工、协作、交付。通过针对面对面协作学习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划分协作小组和制订项目计划,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组内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完成阶段任务,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采用面对面协作的方式进行阶段评审和监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述东.项目教学的特征及其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
  [2]刘素兰,熊益秀,黄贵平.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3]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
  [4]丁琼,曹义亲.基于胜任力理论的软件实训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5]陆斌.基于CSCL的项目课程实践与研究——以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7).
  [6]聂晶.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项目教学+水平考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2(18).
  [7]武开,徐荣贞.混合式学习中监控方式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
  [8]郭宁.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设计[D/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075-2010207834.htm,2010-10-01.
  [9]赵凤芝,李峰.BCL(混合式协作学习)教学新模式研究与实现[J].价值工程,2012(13).
  [10]李峰. 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D/OL]. http://xuewen.cnki.net/CMFD-1012432238.nh.html,2012-03-25.
其他文献
双一流战略的提出可以促进本科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也为高校可持续性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双一流建设对高校教师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双一流背景下,本文针
在促进中国经济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各种因素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无疑是一种较为突出的因素。文章试图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上述诸方面变化的影响,揭示信息技术对中国经济运行
【摘要】文章通过对整合营销概念的三个层面的理解和分析,深入探讨了整合营销的特性和关键因素。特别提出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一致性、信息共享的一致性以及架构的一致性为代表的新整合营销理念,强调了整合营销是企业自内而外,自上而下的战略层面的公司行为。  【关键词】整合营销 一致性 营销组合 传播组合    一、整合营销的概念    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媒体刊例价格持续提高,媒介选择日益多样化,消费者受到越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想,如果语文的阅读教育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那么,即便是学生对于教材上的文章了如指掌,而课外阅读却很少甚至没有,这样的阅读教育其实等于是空的。经过调查发现小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阅读能力低下已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业负担偏重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新要求。涉及企业内部会计改革与企业外部改革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的会计改革应重视现代管理会计,拓展财务会计,完善内部审计,建立社会责任会
【摘要】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文章针对企业的物流运作模式和中国企业物流的现状,提出了企业物流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 物流 企業物流 运作模式 发展战略    现代物流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的“第三利润源泉”。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开发上
[摘要]现代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发生了变化,这为翻译课程改革提供了借鉴途径。而翻译作为交流的手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翻译课程设置教学分量很小、教学方法死板,最终使翻译教学效率低下,远远不能满足交流的需求。文章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倡导用一种新模式——元认知知识与翻译课程前准备、元认知体验与翻译课程过程控制及元认知监控与翻译课程课外升华等模式进行翻译课程改革,以摆脱翻译课程学时少、教学方法不灵活的弊端